逆温现象产生的条件
“逆温现象产生的条件”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逆温现象产生的条件”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逆温现象产生的条件”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逆温现象
高考知识点训练(1)――逆温现象练习
1、概念: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但此种
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2、对流层气温状况: 近地面温度 高空温度 垂直递减率 大气垂直运动状况 空气质量 状况 0.8℃ 0.6℃ 0.2℃ -0.2℃ 空气对流旺盛 空气正常对流 空气对流不畅(对流受阻) 逆温 好 好 差 很差 (海拔100米) (海拔1110米) 20℃ 20℃ 20℃ 20℃ 3、逆温的利与弊
◆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飞行平稳,且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12℃ 14℃ 18℃ 22℃ ③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生长
◆ 弊: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①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
②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大气能见度变差
--逆温现象
高考知识点训练(1)――逆温现象练习
1、概念: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但此种
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2、对流层气温状况: 近地面温度 高空温度 垂直递减率 大气垂直运动状况 空气质量 状况 0.8℃ 0.6℃ 0.2℃ -0.2℃ 空气对流旺盛 空气正常对流 空气对流不畅(对流受阻) 逆温 好 好 差 很差 (海拔100米) (海拔1110米) 20℃ 20℃ 20℃ 20℃ 3、逆温的利与弊
◆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飞行平稳,且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12℃ 14℃ 18℃ 22℃ ③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生长
◆ 弊: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①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
②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大气能见度变差
城市的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城市的产生所需要的条件: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生产的社会经济基础2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了城市发展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是城市生产的重要条件 现代城市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多样化,城市职能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大批科学城,大学城、旅游城2城市成为人类主要聚集区3城市成为第三生产中心 广义的市政: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中义的市政:指城市的国家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狭义的市政: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广义的市政具体包括:1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利的行使主体2市政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3市政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主要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4市政客体或对象是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 市政的特征:1历史性2公共性3双重性4系统性5综合性6动态性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目标、方式、手段4市政规律 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1规范研究和证实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改变其的措施
失业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性的问题。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失业人口达1.8亿,不充分就业和“工作中穷人”约9亿,合计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的三分之一。另据中国国家发改委关于2006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06年,16岁以上的人口增长将达到高峰值,新增劳动力1700多,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总量为2500万人。但是,据预计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100万个,因此实际需要工作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也就是失业人数将高达1400万人。对此,我们应对失业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
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压力是巨大的。但是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总量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结构问题,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但是极其复杂。概括来说,我国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中国劳动力总量上的矛盾。由于建国以后倡导“多生多育”政策,使得五十年代之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当时一个家庭少则三四个子女多则七八个,以至于进入八十年代中国人口出现急剧膨胀。就国务院2004年4月26日发布的白皮书公布数字,2003年,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2.92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9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改变其的措施
失业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性的问题。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失业人口达1.8亿,不充分就业和“工作中穷人”约9亿,合计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的三分之一。另据中国国家发改委关于2006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06年,16岁以上的人口增长将达到高峰值,新增劳动力1700多,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总量为2500万人。但是,据预计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100万个,因此实际需要工作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也就是失业人数将高达1400万人。对此,我们应对失业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
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压力是巨大的。但是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总量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结构问题,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但是极其复杂。概括来说,我国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中国劳动力总量上的矛盾。由于建国以后倡导“多生多育”政策,使得五十年代之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当时一个家庭少则三四个子女多则七八个,以至于进入八十年代中国人口出现急剧膨胀。就国务院2004年4月26日发布的白皮书公布数字,2003年,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2.92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9
逆温专题
逆 温 专 题
【气温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层
(2)对流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对流运动 【逆温的定义】对流层、上热下冷、垂直递减率为0或者为负数 【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过程
引入: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流可以可以产生磁场,即电可以转化为磁。那么,按照逆向思维,能否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呢?
本节课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继奥斯特实验之后,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奥斯特、亨利、科拉顿等都对“将磁转化为电”进行过研究,但是均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时任英国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的法拉第从1822年起致力于“把磁转化为电”的研究,经过十年漫长艰难的探索,最终取得了划时代的发现。首先回顾一下法拉第探索的艰难历程。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艰难历程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P7-9,回答下列问题
(1)法拉第于哪一年开始致力于“把磁转化为电”的研究?当时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他做了哪几种类型的实验?结果如何?(学生回答:。。。。。。)
(2)十年后,法拉第又做了哪些实验?现象如何?(画出示意图,写出现象,在黑板上展示) (3)前两个实验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实质是什么变化?不变化能否产生电流?后两个实验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前两个实验产生电流条件是开关断开、闭合,实质是电流的变化,电流不变时,不会产生电流;后两个实验产生电流的条件是磁铁的运动、磁场的变化)
教师引导、归纳:上面的4个实验都有电流产生,
01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你值得拥有,都带答案,直接搜名字加答案二字就可以。
高二物理下期3-2(1)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一、内容概述
我们开始学习《电磁感应》,本章以电场及磁场等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验总结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方法——楞次定律,给出了确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一般规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解决电磁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我们学习前三节,从磁通量的变化入手来探讨电磁感应现象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注意本章知识与前面所学过的力学、电学知识密切相关,有较大的难度,希望同学们充满信心来学好这一关键章节。
二、重点知识讲解
(一)电磁感应现象
1、磁通量
设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平面的面积为S,则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
量,用Φ表示,即:Φ=BS。
应注意的是:在匀强磁场中,如某个面积与磁感应强度方向不垂直,计算磁通量时,应先找出垂直于磁感应强度的面积。如图,平面abcd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为θ,若匀强磁场沿水平方向,则穿过面积abcd的磁通量应为Φ=B·Scosθ,Scosθ即是面积S在垂直于磁感线方向的投影,称为“有效面积”。
2、电磁感应现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说课稿 陈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过程分析和预期效果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由于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少,为了不占用课节将由学生自学完成。本次主要设计《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本节课是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节内容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节从初中知识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入手,再设计学生探究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三个实验.
本节难点是: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出电磁感应产生的一般条件。
知识与技能
1、 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
4.2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 - 图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年 月 日
课 题 教学目标§ 4.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的问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刚刚跨过的二十世纪,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建设离不开能源,人类发明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