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家庭社会工作
1
第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家庭——家庭成立——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工作
一、什么是家庭? (一)家庭
定义: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一夫一妻制度下可以适用。
以婚姻、血缘、收养、同居等关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共同生活以及经济相关、情感分享的社会群体。
家庭特征——
1、是群体而非个体——最基本特征。有明确成员关系、有持续交往、一致群体意识和规范、分工协作、一致行动等。
2、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婚姻是起点,夫妻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婚姻关系有了血缘关系。最稳定的关系:血缘、婚姻、收养。
3、家庭以共同生活、经济共有、情感共享为条件 4、家庭是变化着的历史范畴 (二)家庭的成立
婚姻的本质特征是规范性——包括三个阶段:婚姻缔结和成立、婚姻关系维系、婚姻关系的解除与消亡——全部行为规范。
(三)家庭结构:
家庭的组成(构成状况)方式,即有哪一种或哪几种家庭关系组成(全体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构成的稳定的整体性关系模式和维系机制)。两个层面含义:一是具体人员构成;二是互动和关
家庭社会工作论文
家庭社会工作结课论文 学号:A12110046
浅析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的成因和解决
方法
学生姓名:张馨元 指导教师:孙皖江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所学专业:社会工作 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工作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中国·哈尔滨 2013 年 6 月
摘要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影响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然而近年来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日渐增多,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青少年亲子关系这一问题,从青少年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导致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出促进青少年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系统、全面地改善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 家庭社会工作 青少年 亲子关系
1 前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都知道亲子关系在
家庭社会工作论文
一、案例对象基本信息
林先生,男性,30岁,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在工厂当工人。家庭财政状况困难,生活忙碌,晚上要做兼职。家庭关系不好,与妻子常会因琐事吵架,对子女相当严厉。 二、问题界定
1.个人问题:案主是独生子,而且从小受到母亲宠爱,文化水平较低,能力一般,存在很多非理性思想,并有不自信表现、痛苦感无力感。
2.家庭问题:案主和妻子经常因为生活琐事发生口角,对孩子缺少看管教养,家庭关系较差。
3.生活问题:三个月前被工厂辞退工作,正在寻找新的工作,同时夜班兼职工作量大,独自承担抚养家庭的重任。 三、需求评估 1.生理
通过基本资料了解,案主需求放松身心,放慢生活节奏,增多与家人相处的
时间,增强教养孩子能力和技巧。 2.心理
案主内心需要别人了解和心理疏导,渴求有倾诉对象,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无
力,增强自信心。希望家人能理解自己,改善家庭关系,能有好的开放的态度和婚姻家庭观。 3.社会
案主需求街道的社会救济,有社会资源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希望能有提供新
的工作岗位的机会。 三、介入计划 (一)目标
(1)帮助案主增强自信心,以新的面貌生活。 (2)帮助案主协调夫妻关系
(3)通过辅导教授合理教养
家庭社会工作 整理版三大理论
1、评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社会工作意义 P96-100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目前在学术界被广泛传播和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重视家庭发展中的阶段性、家庭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家庭任务和家庭规范、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角色的认知及其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等。
在该理论看来,对于整个家庭发展而言,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将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诊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非传统的家庭(如单亲家庭)而言,这种作用尤其明显。
此外,对于一些有残障成员的家庭而言,家里如果有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始终处于养育期,父母扮演照顾子女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对这种家庭的介入,必须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
家庭社会工作 整理版三大理论
1、评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社会工作意义 P96-100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目前在学术界被广泛传播和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重视家庭发展中的阶段性、家庭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家庭任务和家庭规范、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角色的认知及其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等。
在该理论看来,对于整个家庭发展而言,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将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诊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非传统的家庭(如单亲家庭)而言,这种作用尤其明显。
此外,对于一些有残障成员的家庭而言,家里如果有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始终处于养育期,父母扮演照顾子女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对这种家庭的介入,必须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第一章 导论:理论与模式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 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
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
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 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 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 (1)移情与反移情
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第一章 导论:理论与模式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 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
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
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 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 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 (1)移情与反移情
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 (2013-03-12 10:12: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 (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 (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摘自《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综合性。以下我们主要介绍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或直接影响的一些理论、学说。这些理论、学说即构成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
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早期社会学家一般都不太关心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孔德及斯宾塞等从实证的观点及社会有机论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关联性、互赖性及整合性,以此暗示社会的持续特质与稳定形态。而以解决社会不稳定为对象的社会福利,被视为是短暂而过渡的矫正行动。社会问题解决之后,社会福利亦当随之消失。斯宾塞就曾严厉批评社会改革的方案。在他看来,慈善性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作用不外在于阻碍社会进化的规律。后来的社会学家如迪尔凯姆及韦伯等,对社会问题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对解决问题的改革行动持怀疑态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行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开创了通过政府干预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先例。继之,欧洲各国陆续制定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政策。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把发表于1942年的《贝弗里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