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科学教案_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我们爱科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1、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1、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

教学小结:

第一次上科学课,学生们非常的喜欢,通过讲述,观察和实验,使他们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篇二:我的五个好帮手

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难点: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教法:操作法课前准备:

1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尝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第1课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 认识西瓜的特征。 2. 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 科学态度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 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 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l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

湘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最终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第4课 让我们发现更多 1.科学知识: 总第 教案 第 课时 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科学探究: 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教学目标 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科学态度: 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 和难点 积重点: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建筑图片,难点:怎样把积木搭得更高 教 学 预 设 (一)教学导入 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 (2)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3)学生猜想 (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 (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7)小结:四四

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一个用一、两根导线,一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的过程,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逐步对科学事物实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并学习一定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如何点亮小灯泡的兴趣,学会与他

人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能画出简单的线路,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对科学事物实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2.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两根电线。

演示: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里面有小灯泡、电池……)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二)新课

★观察理解小灯泡的结构

1.谈话: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不行,还需要电

池和电线)为什么?(电池里面有电,电线能够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得到电。)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着点亮小灯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连接的。

4.启发:为什么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第一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 第一课时 动物怎样生活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

认识。

2. 通过回顾观察过的动物,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

内容。

3. 会查找、交流、汇报对动物的观察结果。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的生活,能有目的地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难点:能系统地描述观察到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鸽、甲鱼、青蛙、金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已经观察过蜗牛、蚂蚁和蝗虫,也观察了蚕的一生。它们的基本需要、生长变化过程、怎样繁殖后代?怎样运动?怎样对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2. 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师:“那么,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动物?”

二、探究内容:

1. 观察动物。

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让学生说出一种自己最了解的动物,可以说这种动物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说它怎样生活,有什么特点。) 2. 小组交流。

“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科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

大沈庄小学 杨玉展 2011.2.20

1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

新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新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生物的多样性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3
【bwwdw.com - 博文网】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生物的多样性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