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论文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论文”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论文”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论文”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北纬34°40′39″~35°07′39″,东经118°45′39″119°~18′00″,东濒黄海海洲湾,北部、西部与山东省接壤,南部以新沭河中线为界与连云港市市区及东海县相邻。见附图1:赣榆县位置图。
赣榆县属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部及西北部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地面高程在20~5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20;中部为冲积与海积平原,东部及南部滨海系以近代海滩为主的海积地形。地面高程在2.5~2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1000。
赣榆县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1955~1990年多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光照2631.4小时,全年无霜期213.9天,平均相对湿度73%,多年平均蒸发量1550.1mm。据1955—1984年雨量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33.9mm,年降水量最小为454.9mm(1978年),最大1482.7 mm(1974年)。年平均降水日91.5天,雨量大都集中在6—8月份,历年平均降水596.3mm;秋季日照充足,降水量较少,冬春季雨雪稀少。由于夏季雨量大而集中
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北纬34°40′39″~35°07′39″,东经118°45′39″119°~18′00″,东濒黄海海洲湾,北部、西部与山东省接壤,南部以新沭河中线为界与连云港市市区及东海县相邻。见附图1:赣榆县位置图。
赣榆县属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部及西北部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地面高程在20~5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20;中部为冲积与海积平原,东部及南部滨海系以近代海滩为主的海积地形。地面高程在2.5~2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1000。
赣榆县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1955~1990年多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光照2631.4小时,全年无霜期213.9天,平均相对湿度73%,多年平均蒸发量1550.1mm。据1955—1984年雨量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33.9mm,年降水量最小为454.9mm(1978年),最大1482.7 mm(1974年)。年平均降水日91.5天,雨量大都集中在6—8月份,历年平均降水596.3mm;秋季日照充足,降水量较少,冬春季雨雪稀少。由于夏季雨量大而集中
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北纬34°40′39″~35°07′39″,东经118°45′39″119°~18′00″,东濒黄海海洲湾,北部、西部与山东省接壤,南部以新沭河中线为界与连云港市市区及东海县相邻。见附图1:赣榆县位置图。
赣榆县属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部及西北部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地面高程在20~5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20;中部为冲积与海积平原,东部及南部滨海系以近代海滩为主的海积地形。地面高程在2.5~2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1000。
赣榆县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1955~1990年多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光照2631.4小时,全年无霜期213.9天,平均相对湿度73%,多年平均蒸发量1550.1mm。据1955—1984年雨量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33.9mm,年降水量最小为454.9mm(1978年),最大1482.7 mm(1974年)。年平均降水日91.5天,雨量大都集中在6—8月份,历年平均降水596.3mm;秋季日照充足,降水量较少,冬春季雨雪稀少。由于夏季雨量大而集中
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 - 图文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北纬34°40′39″~35°07′39″,东经118°45′39″119°~18′00″,东濒黄海海洲湾,北部、西部与山东省接壤,南部以新沭河中线为界与连云港市市区及东海县相邻。见附图1:赣榆县位置图。
赣榆县属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部及西北部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地面高程在20~5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20;中部为冲积与海积平原,东部及南部滨海系以近代海滩为主的海积地形。地面高程在2.5~2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1000。
赣榆县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1955~1990年多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光照2631.4小时,全年无霜期213.9天,平均相对湿度73%,多年平均蒸发量1550.1mm。据1955—1984年雨量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33.9mm,年降水量最小为454.9mm(1978年),最大1482.7 mm(1974年)。年平均降水日91.5天,雨量大都集中在6—8月份,历年平均降水596.3mm;秋季日照充足,降水量较少,冬春季雨雪稀少。由于夏季雨量大而集中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概况 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市区和近郊区的土地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特性(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河流、湖泊、洼地分布和演变概况。
社会经济现状 市发展沿革,人口、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和利税,该城市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近期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规划。 第二节 洪涝灾害
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等灾害的情况。
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灾情(淹没范围、水深、淹没历时)、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情况。 第二章 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问题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城市防洪现状、治涝能力和标准。
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措施,非工程防洪措施)。 第三章 地形和地质 第一节 地 形 地形资料情况。
市区(包括近郊区)地形特点和主要江、河、湖、洼等的分布。 主要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地址的地形特点。
第二节 地 质
工程地质勘探、试验资料情况。 区域地质、地震基本烈度。
主要工
郴州市城市防洪排涝情况调研报告
郴州市城市防洪排涝情况调研报告
一、辖区城市情况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耒水上游,罗霄山脉以西,南岭山脉北麓。市区辖北湖、苏仙两区,2011年,城区常居人口52万人,已建城区面积66.7km。根据《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近期(2015年),郴州市城市人口规模为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5km;中期(2020年),郴州市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9km;远景(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5km。
郴州市中心城区位于郴州市市域中部,五盖山北麓,东经112°50′—113°15′、北纬25°40′—25°51′之间,区内最高海拔王仙岭,标高993m,区内最低海拔秧溪河汇入郴江处(苏仙区许家洞俞家寨),标高131m。
流经中心城区西城区的河流有郴江及支流燕泉河、同心河,流经中心城区东城区的河流有郴江支流秧溪河及耒水另一支流东河,郴江及支流、东河均贯穿整个中心城区南北向。
郴江属耒水一级支流。发源于郴州市北湖区江口乡后鼓山,自南向北流经江口乡、良田镇、坳上乡、石盖塘镇、郴州西城区、白鹿洞、许家洞,最后经苏仙区桥口镇瓦窑坪注入耒水,干流长75.7km,流域面积772km。郴州水文站
郴州市城市防洪排涝情况调研报告
郴州市城市防洪排涝情况调研报告
一、辖区城市情况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耒水上游,罗霄山脉以西,南岭山脉北麓。市区辖北湖、苏仙两区,2011年,城区常居人口52万人,已建城区面积66.7km。根据《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近期(2015年),郴州市城市人口规模为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5km;中期(2020年),郴州市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9km;远景(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5km。
郴州市中心城区位于郴州市市域中部,五盖山北麓,东经112°50′—113°15′、北纬25°40′—25°51′之间,区内最高海拔王仙岭,标高993m,区内最低海拔秧溪河汇入郴江处(苏仙区许家洞俞家寨),标高131m。
流经中心城区西城区的河流有郴江及支流燕泉河、同心河,流经中心城区东城区的河流有郴江支流秧溪河及耒水另一支流东河,郴江及支流、东河均贯穿整个中心城区南北向。
郴江属耒水一级支流。发源于郴州市北湖区江口乡后鼓山,自南向北流经江口乡、良田镇、坳上乡、石盖塘镇、郴州西城区、白鹿洞、许家洞,最后经苏仙区桥口镇瓦窑坪注入耒水,干流长75.7km,流域面积772km。郴州水文站
杭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规划(文本) - 图文
杭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规划(2011-2020) 第1章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杭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完善城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大型防洪骨干工程和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的建设,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第2条 规划期限。 近 期:2011~2015年; 远 期:2016~2020年。 第3条 规划区范围。
为杭州市规划城区范围,包括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滨江和萧山、余杭八个区,总面积为3068km2。
第4条 本规划是《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城市防洪减灾部分的深化和完善,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工程规划、专业规划涉及“防洪、排涝、减灾”部分以及城市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依据和法定文件。
第5条 本规划文本中的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1
杭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规划(2011-2020)
《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
《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
总则
1.1编制目的
泸州地处长江与沱江汇合口,城市屡遭洪水侵袭,所辖四县三区也常遭洪水与山地灾害。在现有防洪设施不完善,多种山地灾害未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为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尽可能减轻和降低汛期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而制定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旨在抗洪抢险中做到有备无患,临危不乱,措施得力,科学有序,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本防洪应急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四川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等国家、省相关法规、条例和政策,按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制定的《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结合我市防汛实际,在原《泸州市城市防洪预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形成新的《泸州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
金湖城区防洪排涝综合整治规划
1.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1.1规划区概述
1.1.1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中部偏西,东经118°53'~119°22',北纬32°47'~33°13'。东与宝应县、高邮市隔水相望,南与安徽省天长市相邻,西与盱眙县、洪泽县交界,北与洪泽县毗邻。县域以西紧邻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境内东部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淮河入江水道自西向东横穿腹地。县域总面积1394km2,其中,陆地面积930km2,水域面积420km2,滩地面积44km2。
金湖县城区位于县域中部偏西,三河南岸,东经119°06,,北纬33°02,,属淮河水系。城区地形平坦,西部略高,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地面坡降1‰,平均高程(废黄河高程,下同)10m左右,属冲积湖平原,土质大部分为亚粘土。
城区地势以北部(三河河堤)、西部和南部为高。其中三河堤顶高程为15.00m,西部和南部高程在18m左右。东部较低,地面高程在9.0-9.5左右。 1.1.2气侯条件
县城区气候比较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6℃,平均无霜期217天,年平均日照为2136.3小时,平均蒸发量1415.4mm。由于受季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