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立体的表达
“物体立体的表达”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物体立体的表达”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物体立体的表达”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物体的表达方法
第四章 物体的表达方法(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特殊表达方法)
第四章 物体的表达方法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用三视图表达物体的方法,对于复杂的物体,使用三视图表达往往视图中的虚线很多、看图也很不方便。对于物体上的倾斜结构,在三视图中往往不能反映这些部位的实际形状,因此三视图的表达方法有时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国家标准“技术制图”规定了其它的表达方法,本章我们将介绍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简化画法等常用表达方法。
§4-1 视图
视图的标准为:技术制图GB/T17451-1998, 机械制图GB4458.1-2002。视图是物体在投影面上投影,主要用来表达物体的外部形状,不可见的部分用虚线绘制,在不影响看图的情况下(由其它视图反映),虚线可以省略不画。视图可以分为: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
一、 基本视图
物体向基本投影面投影获得的视图称为基本视图,三视图属于基本视图中的三个视图。在空间共有六个基本投影面,如图4-1a所示,在正投影面、水平投影面、侧立投影面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三个投影面,空间物体放置在六个基本投影面之间,从六个方向(A~F)向这些投影面进行投影,得到主视图(方向A)、俯视图(方向B)、左视图(方向C)、右视图(方向D)
潘晶晶《物像立体的表达》教案及教学反思
乌市第114中学 美术 学科导学案
设计时间:2015年5月26日 授课时间: 2015年5月27日
课型: 造型·表现 签阅人 潘晶晶
课 题 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 认识什么是物像立体,了解手绘线条物像立体的表达在生活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方法指导 导学流程 导 学 过 程 导入——探究——实践——自评——师评——小结 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手绘线条物像立体表达的绘画方法,然后自己进行实践,并且一起评选出优秀作业。 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手绘线条物像立体的表达方法,并尝试画一件物品。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对物像立体的观察,概括与表现方法。 重点:对物像立体及其表达方法的认知。 难点:用线条表达物像的立体感。 课堂流程 一. 游戏导入 教师提示及知识点记录 1. 教师在黑板上绘画出三个平面图 像,然后由学生上讲台,进行线条提示同学们注意物体的透视关的补充,使平面图像成为立体图系 像。(师和生一起进行绘画) 二.新课讲授 1.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立体图像的 精美图片,丰富视野,加深对立 体图像的认识。 2. 通过观察不同的线条立体图像,
手绘线条图像教案 - 立体图像的表达(教案)
课 题: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 课 时:1课时(45分钟) 课 型:绘画 授课对象:七年级
教材分析:如果你想把自己看到或者设计的物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立体图像能
最直观、最形象的反映出他们形状、结构与特征。立体图像比平面图像更能体现出物象的立体描绘,可使欣赏者感到一个真实的物品展现在眼前;当你要把一个物体的形象向别人描述时,立体图像会省掉很多形容的语言。立体图像的表达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直观感受、结构分析、主观理解等个方面的能力,联系其他学科中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在其他科目的应用与学习增加其综合素质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对立体物件的观察,使学生学会对立体物件的形象表达与描绘。利于掌握各学科物体的空间形态的相互间的联系和学习;能够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立体物体的手绘立体图像的表达的学习,使学生们学会各科目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作用着学习;学生通过对物体形象的思考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加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力 物体的平衡》
www.go818.cn试卷吧 http://go818.cn 你的需求就是我们坚持的理由
高中一年级物理上册知识与能力训练
物 理 试 题(一)
(《力 物体的平衡》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 号 得 分 一 二 三 总 分 总分人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没有物体,力也能够客观存在
C.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D.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2.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3.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力与弹力成正比 C.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B.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 D.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
4.下面关于合力和它的两个分力的叙述
《力 物体的平衡》
www.go818.cn试卷吧 http://go818.cn 你的需求就是我们坚持的理由
高中一年级物理上册知识与能力训练
物 理 试 题(一)
(《力 物体的平衡》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 号 得 分 一 二 三 总 分 总分人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没有物体,力也能够客观存在
C.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D.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2.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3.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力与弹力成正比 C.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B.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 D.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
4.下面关于合力和它的两个分力的叙述
物体的分类(科学)
《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能按材料种类对物体进行分类;知道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活动;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8个装有相同种类、数量的文具的大书包,探究活动记录卡。 学生:同小组的同学商量,有选择的自带一些喜爱的玩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1、课件展示一间摆放整齐有序、舒适的房间。
(1)师:看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两三名学生谈观后感)
(2)波波的房间又会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波波凌乱的房间)(3)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他的房间吗?(指名谈感受)
(4)你能给波波出个主意吗?(小组讨论)
(5)看到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老师很高兴。谁来告诉老师,你想的办法?(指名回答) 2、小结:真棒!你们帮了波波一个大忙,像这样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物体的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活动探究1——给书包里的
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郑月珠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这一课中,通过一张简笔画图,从不同方向观察,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再提供了两张同一教室的照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学校门口里拍和外拍图,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的特征判断观察者的位置,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
二、 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青蛙、小飞机玩具等,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课上分小组开展实际的观察活动,并交换位置,让学生从多方观察,感受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结果。通过自身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然后,小猴图: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通过小洗车图连一连练习,加深对所学知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情境导入 合作探索 自主练习 回顾反思
一、情境导入运动会报名 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下面这些物体,你能够求出它们的体积吗?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情境导入怎样求这些物体的体积呢? 西红柿、梨、土豆和石块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不能 直接计算出它的体积。 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吗? 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为规则的物 体,再求出它们的体积。 动手做个试验来试一试。
一、情境导入测量西红柿体积的实验: 实验活动要求 (1)往水槽里倒水,记下水面的高度。 (2)再把西红柿放入水槽量杯里(水没过西红柿)。 (3)记西红柿没入水后水面的高度。 (4)思考求西红柿体积的方法。
二、合作探索测量西红柿体积的实验:
将西红柿放入水中
水面上 升了。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等于西红柿的体积。
如果将西红柿换成土豆,你会有什么发现?
将土豆放入水中
水面上 升了。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二、合作探究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体积差
高度差
继续
二、合作探究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西红柿的体积等于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体积。 15×10×12-15×10×10 =1800-1500
5.1物体的质量 说课稿
我参加基本功比赛的说课稿,不错的。
5.1物体的质量(说课稿)
5 号选手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5号参赛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小节《物体的质量》。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课时为1课时。下面我来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物体的质量是本章第一节,质量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也为学习密度、重力作必要的准备。质量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概念,能够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从清远市近几年的中考题来看,质量知识是常考内容,重点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与后面的密度知识相结合。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平均占分为3分左右。因此,这节课不仅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近年中考试题趋势,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近年中考试题趋势并结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物体的相互作用及物体的平衡考点解析与单元检测
物体的相互作用及物体的平衡
考点解析:
考点14: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能力级别:Ⅰ)(说明: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数.)
1.静摩擦.
(1)静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阻碍作用,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二物体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②接触面粗糙 ③二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最大静摩擦力.
【例题】如图,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 N,F2=2 N。若撤去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为:
A.10 N,方向向左 B.6 N,方向向右 C.2 N,方向向左 D.零
〖解析〗由力的平衡,木块开始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8 N,方向水平向左。显然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8 N。撤去F1后,因为F2<fmax,故物体仍保持静止,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2 N方向向右,合外力为零。D答案正确。
F1 F2 变式练习
1.关于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