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国文学 博大精深的诗句
“形容中国文学 博大精深的诗句”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形容中国文学 博大精深的诗句”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形容中国文学 博大精深的诗句”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六品纪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教学设计
2009-03-20 锦州教育网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窗口
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下册 撰稿 冯彧 一、教材分析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对应教材26-27页内容)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这一课题下的内容,这一单元旨在学生通过对各种东西方文学作品、文学体裁的了解,知道世界各地都有悠久、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全世界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这一课,是继了解西方文学之后学生进一步对东方文学的了解,在教学目标上,既需要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需要学生体会中国文学作品的独有特色,同时作为国人,应该继承和发展国粹。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中国传统文学“博大精深”特色的理解和感受上,并借此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材在说明中国传统文学的几种主要文学形式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素材:《诗经》中的佳作《蒹葭》及其释文;《史记》中“张良拾履”的白话文故事;宋代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此外还提示了三个内容:中国文学史的“ 第一”;写一首唐代李白的诗;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有哪些。上述这些资料,从诗、词、史书(广义上讲可以归入古典散文一类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新课用
从发展历程看
源远流长
第六课 我们 的中华文化
基本 特征
从内涵看
博大精深
新课用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瓷器艺术独领风骚 故宫珍藏-珐琅器皿
新课用
新课用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园林艺术无与伦比:苏州园林
新课用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3.文学艺术丰富绚丽
新课用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4.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新课用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新课用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新课用
1、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A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 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 风格鲜明而独特 C地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 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重要位置
新课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D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新课用
新课用
新课用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 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 体性的特点
C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 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 图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及原因,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共分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其中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课为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 图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及原因,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共分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其中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课为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
中国文学家
篇一:中国著名文学家介绍
中国著名文学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他的作品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7本、小说集3部、散文和散文诗集各1部。先后选入教材的有: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呐喊自序》、《拿来主义》、《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灯下漫笔》(节选)等。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曾留学英国,是“文学研究会”成员,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从事创作与学术研究,最后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其著作共26种,约200万字。散文名篇《背影》、《春》、《绿》、《荷塘月色》、《威尼斯》被选入教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笔名,满族,北京人。现代作家。五四时期开始白话创作。曾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回国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
中国文学典籍讲义
第一讲 中国文学典籍概论
学什么?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读什么书? 目录学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
清张之洞: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按:张之洞有《书目答问》) 乾隆三十七年(1772),诏修《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成第一部,藏于文渊阁,收书3461种,36000册。每种书有提要,另存目6793种,总称《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编纂。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系 名家推荐书目 1、胡适
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其中古代文学书籍13种。
元曲选、西游记、王临川集、诗集传、乐府诗集、宋诗钞、文选、全唐诗、宋六十家词、宋元戏曲考、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 2、梁启超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其中古代文学典籍7种。 楚辞、李太白全集、韩昌黎集、白香山集、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我们这组对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的探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近一个世纪以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简况
1914 1949 1979 20C末 21C 初始段 发展期 繁荣期 深化
从上面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从1914年到现在整体趋势是逐步扩大的,但在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9年建国的这一段时期以及十年文革期间出现了停滞现象,这两段时期文学基本上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又出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 巴尔扎克来到了中国。在新文学初期, 这位西方文学巨人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和他的弟子左拉相比, 他的影响微乎其微。五四运动前,国外传入中国的小说中,政治小说、教育小说和科学故事最多, 这是传播者作政治宣传与科学启蒙的需要; 侦探小说与言情小说影响最大, 因为它投合了一般市民阅读公案武侠小说的习惯及对异域艳情的兴趣;20 世
中国文学传统-笔记
中国文学传统
汪涌豪
西主1510 周二 1986博士
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第一讲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
1.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表现现实
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另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不同生存环境 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 西方有文化生态理论:戎 一、社会地理环境:
中原:地势低平、农耕生活为主、易满足现状、易于对同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成为人们普遍全天候适宜。 《诗经·小雅·大东风》
周道如笔其直如矢。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以海为因”古代统治者重视海是看京直海之利,而非航海。 《礼记》:三圣奠祀,籍先河而后海
李白《估容乐》 黄滔《贾客》观存在 沧海无线波,利将汲亦深,鲸鲵齿上过? 柳宗元《招海贾关》 国人把航海日常
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 - 图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
作者:何明星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01期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它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努力告一段落,并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有必要对于此前的历程给予回顾和总结,从而增强对下一个高峰攀登的信心和力量。正如李白诗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首的目光也不必太远,新世纪十年足够,因为2000—2011年间,中国文学界所发生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因此这种总结更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 一、影响最大的中文作品
所谓世界影响,一个核心指标就是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而分析这种影响的一个客观依据,就是中国出版的文学图书在全世界图书馆系统的收藏数据。这是一个客观的可以稽核的数据。图书馆的馆藏对于一本图书的文化影响、思想价值的衡量是严格的,也是检验出版机构知名度、知识生产能力等诸项要素最好的一个标尺。世界图书馆界通常采用某一学科划定若干个核心出版社的评价办法来采购图书,这个办法也被中国图书馆界所广泛采用。同时,欧美社会的图书馆系统高度发达,一本中
中国文学(2)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诸葛华 学 号: 712098092032 年级: 2012秋 学习中心: 兰溪学习中心
—————————————————————————————
第一编 唐代文学
第一章 初盛唐诗人 一、填空题:
1.“初唐四杰”是指(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 2.“初唐四杰”中擅长歌行体的是( 卢照邻 )和( 骆宾王 ),擅长五言律诗的是( 杨炯 )和( 王勃 )。
3.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 王昌龄 )。
4.陈子昂提倡( 兴寄 )和( 风骨 ),表明了他的革新诗风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在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期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他们4位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的开拓、格律的形成方面都起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2.王孟诗派
“王孟诗派”指的是因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而得名的诗派,也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该派诗人在创作内容中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风光与人们的闲适生活。该派的其它成员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3.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