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数学

“人教版必修二数学”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人教版必修二数学”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必修二数学”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2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

目 录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 3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 5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乙烯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武威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首页

武威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当堂检测】

1、在1.01×105Pa、150℃条件下,某烃完全燃烧,反应前后压强不发生变化,该烃可能是( ) A.CH4 B.C2H6 C.C2H4 D.C2H2

2、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最好的方法是( ) A 将混合气体点燃 B 将混合气体通过溴水

C 将混合气体在催化剂条件下跟氢气反应 D 将混合气体通过酸性KMnO4溶液

3、由乙烯推测丙烯(CH2=CH—CH3)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 A. 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 B. 能在空气中燃烧 C. 能使溴水退色

D. 与HCl在一定条件下加成只得到一种产物 4、不可能是乙烯加成产物的是( ) A. CH3CH3 B. CH3CHCl2 C. CH3CH2OH D. CH3CH2Br 【答案】 BC、B 、B 、 AC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关于乙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B.乙烯燃烧时火焰明亮,同时冒出黑烟 C.乙烯可作香蕉等果实的催熟剂

D.乙烯双键中的一个键可以断裂,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取

人教版A数学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含详解)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必修二综合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因为P ,Q ,所以PQ (B)因为P ,Q ,所以 =PQ

其中假命题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y ax与y x a正确的是( ).

(C)因为AB ,C AB,D AB,所以CD

(D)因为AB ,AB ,所以A ( )且B ( ) *2.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y x 1,则该直线l的倾斜角为( ).

**9.如图,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

(A)30 (B)45 (C)60 (D)135 *3.已知点A(x,1,2)和点B(2,3,4),

且AB ,则实数x的值是( ). (A)-3或4 (B)–6或2 (C)3或-4 (D)6或-2

*4.长方体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2,则长方体的体积是( ).

A.32

B.2

C.6

D.6

x

O

x

x

x

边长为1的正方形,

俯视图是一个圆,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 ). ...(A) **10.

5

人教版必修二 受精作用 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受精作用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受精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

3课时的内容,这课时包含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通过模型建构探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这课时的内容体现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为学习第5章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意义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限制,特别是教学内容本身是微观的又是动态的过程,给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具有多样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课程基本理念,本课设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设问、答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课前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课堂上通过小组代表演示模型,并结合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并借助受精作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实现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

人教版必修二 受精作用 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受精作用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受精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

3课时的内容,这课时包含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通过模型建构探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这课时的内容体现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为学习第5章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意义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限制,特别是教学内容本身是微观的又是动态的过程,给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具有多样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课程基本理念,本课设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设问、答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课前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课堂上通过小组代表演示模型,并结合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并借助受精作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实现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实验分析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高一物理必修二实验总结

实验复习

实验一:研究平抛运动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1实验步骤

①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保持水平;

②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铅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固定好木板;

③确定坐标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O即为坐标原点,再利用铅垂线在纸上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即y轴

④确定小球释放点:选择一个小球在斜槽上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球运动轨迹大致经过白纸的右下角;

⑤描绘运动轨迹: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用铅笔在该位置画上一点,用同样的方法,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点.

2注意事项

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钉有坐标纸的木板竖直,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坐标纸但不接触;

2、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物理模型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

一、刹车类问题

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即停止运动,加速度a突然消失,求解时要注意确定其实际运动时间。如果问题涉及到最后阶段(到速度为零)的运动,可把这个阶段看成反向、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题1】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可以明显地看出滑动的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的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汽车轮胎跟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刹车线长是14m,汽车在紧急刹车前的速度是否超过事故路段的最高限速50km/h

【题2】一辆汽车以72km/h速率行驶,现因故紧急刹车并最终终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5秒汽车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二、类竖直上抛运动问题

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到速度为零后,反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过程的加速度与减速运动过程的加速度相同。此类问题要注意到过程的对称性,解题时可以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也可以取整个过程求解。

【题1】一滑块以20m/s滑上一足够长的斜面,已知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经过5秒滑块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题2】物体沿光滑斜面匀减速上滑,加速度大小为4m/s2,6s后又返回原点。那么下述

人教版高一上数学期末测试题(必修一+必修二)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

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考试复习卷(必修一+必修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直线310

x++=的倾斜角是( )

A、30?

B、60?

C、120?

D、135?

2.两条平行线

1

:4320

l x y

-+=与

2

:4310

l x y

--=之间的距离是( )

A.3????B.3

5

?? C.1

5

???D.1

3.已知函数()20

30

x

x x

f x

x

log,

,

?>

=?

?

, 则

1

4

f f

??

??

?

?

??

??

的值是( )

A.9

B.

1

9

C.9

-D.

1

9

-4.函数

lg(1)

()

1

x

f x

x

+

=

-

的定义域是()

A.(1,)

-+∞?B.[1,)

-+∞ C.(1,1)(1,)

-+∞D.[1,1)(1,)

-+∞

5.下列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的是( )

A.x

y= B. x

y3

= C.

2

log

y x

= D.3

1

x

y=

6 .在圆224

x y

+=上,与直线43120

x y

+-=的距离最小的点的坐标为( )

86

.(,)

55

A-

86

.(,)

55

B-

86

(,)

55

C

86

.(,)

55

D--

7.22

1

:46120

O x y x y

+--+=与22

2

:86160

O x y x y

+--+=的位置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物理模型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

一、刹车类问题

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即停止运动,加速度a突然消失,求解时要注意确定其实际运动时间。如果问题涉及到最后阶段(到速度为零)的运动,可把这个阶段看成反向、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题1】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可以明显地看出滑动的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的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汽车轮胎跟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刹车线长是14m,汽车在紧急刹车前的速度是否超过事故路段的最高限速50km/h

【题2】一辆汽车以72km/h速率行驶,现因故紧急刹车并最终终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5秒汽车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二、类竖直上抛运动问题

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到速度为零后,反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过程的加速度与减速运动过程的加速度相同。此类问题要注意到过程的对称性,解题时可以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也可以取整个过程求解。

【题1】一滑块以20m/s滑上一足够长的斜面,已知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经过5秒滑块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题2】物体沿光滑斜面匀减速上滑,加速度大小为4m/s2,6s后又返回原点。那么下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