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更斯原理名词解释
“惠更斯原理名词解释”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惠更斯原理名词解释”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惠更斯原理名词解释”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
作者:一点秋 出自:午夜 “Insert” & “ De... 浏览/评论:811/0 日期:2007年5月18日 23:00
科学家:惠更斯
历史背景:
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说,即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而波动说几乎消声匿迹.历史发展到十九世纪初,由于一连串的发现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使光的波动说再次复兴,并压倒了微粒说.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说,康普顿证实了光的粒子性,使人们对光的本性又有全新的认识,乃至到今天,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可概括为: 光的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量子说→光的粒子说→光的波粒 二象性.
一、光的波动说的形成
十七世纪形成了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学说,历史上主张光的波动说有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
1.笛卡儿借助于以太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
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曾用他提出的“以太”假说来说明光的本性.他用以太中的压力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如果一物体被加热并发光,这意味着,物体的粒子处于运动状态并给予这一媒质的粒子以压力.这一媒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
德育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P1)
2、古代德育:是指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它相当于今天所谓广义的“政治教育”。(P4)
3、道德: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P10)
4、广义教育概念: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P20)
5、教育:作为一种肯定性评价词和规范性评价词具有道德的含义,它指称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或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P29)
6、道德相对主义:个人有个人的道德,社会也有社会的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无所谓绝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
教育管理原理 名词解释
教育管理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2、管理的政治性:指管理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
3、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4、教育管理原理:是教育管理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它是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而形成的,是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各种教育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指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参与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关键;使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 6、法治职能:指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立法和执法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
7、方向性原则:是指我国的教育管理活动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使我国的教育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8、法治的方法:指的是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法令、决定、命令、指示、规章,对教育活动予以强有力的指导、调节和影响。
9、激励的方法: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
材料成型原理名词解释
材料成型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2、金属的表面活性物质:使液态金属表面张力降低的溶质元素,称为该金属的表面活性物质。
3、金属的非表面活性物质:使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增加的溶质元素,称为该金属的非表面活性物质。
4、充型能力: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即液态金属充满铸型的能力,简称充型能力。
5、流动性: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称为“流动性”。
6.铸造:铸造是一种用液态金属生产制品的工艺方法。
7.铸件:将金属熔化,成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液态,在重力场或其它力(压力、离心力、电磁力等)作用下充满铸型,经凝固和冷却成为具有铸型型腔形状的制品,所铸出的金属制品称为铸件。
8.晶界流动:晶粒间出现相对流动,称为
晶界流动。
9.金属的熔点:金属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在完全熔化前温度维持不变,这时的温度称为金属的熔点。 10.熔化潜热:金属在熔点温度的固态变为同温度的液态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称为熔化潜热。
11.近程有序排列:这种仅在原子集团内的有序排列称为“近程有序排列”。 12.近程有序:原子集团由数量不等的原子组成,其大小为10-10m数量级,在此范围内原子排列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为“近程有序”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波的吸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地滤波作用,即吸收作用,并发生能量衰减 频散现象: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叫频散
球面扩散:地震球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成反比衰减现象称为球面扩
散
波阻抗:地层密度与波在该层传播速度的乘积 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视速度: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的波速为视速度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2
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视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
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振动图:记录介质中某点不同时刻振动情况的图件 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与其
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
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称为直达波。
倾角时差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波的吸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地滤波作用,即吸收作用,并发生能量衰减 频散现象:波速随频率或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叫频散
球面扩散:地震球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成反比衰减现象称为球面扩
散
波阻抗:地层密度与波在该层传播速度的乘积 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视速度: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的波速为视速度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的相当于X/2
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视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
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振动图:记录介质中某点不同时刻振动情况的图件 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与其
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
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称为直达波。
倾角时差
材料成型原理名词解释
材料成型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金属的表面活性物质:使液态金属表面张力降低的溶质元素,称为该金属的表面活性物质。
2.金属的非表面活性物质:使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增加的溶质元素,称为该金属的非表面活性物质。
3.充型能力: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即液态金属充满铸型的能力,简称充型能力。
4.流动性: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称为“流动性”。 5.结构起伏:由于能量起伏,液体中大量不停“游动”着的局域有序原子团簇时聚时散、此起彼伏而存在“结构起伏”
6.能量起伏:原子集团间的空穴或裂纹内分布着排列无规则的游离原子。这样的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即原子集团、空穴或裂纹的大小、形态和分布及热运动的状态都处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状态--液态中也存在着很大的能量起伏。
7.浓度起伏:由于同种元素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存在差别,相互结合力较强的原子容易聚集在一起,而把别的原子排挤到别处,表现为游动原子团簇之间存在着成分差异;而且这种局域成分的不均匀性随原子热运动在不时发生着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浓度起伏”。
8.相起伏:存在成分和结构不同的游动原子集团,在一些化学亲
和力较强的元素的原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 1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
措施的总和。(p2)
2.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
3.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
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
4.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
5.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
“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
6.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
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
7.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