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物理八年级
“科教版物理八年级”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科教版物理八年级”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科教版物理八年级”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测试题B卷
上学期期中测试题B卷
(命题范围:第1章~第4章第4节)
一.精心选一选(3分×12=36分)
1. 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1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得图中线圈的总长度为15cm D.实验中需要数所绕线圈的圈数
2. 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3. 我国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火电站进的是煤,出的是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 A.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B.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 D.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4.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收集到,虚像不能
B.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实像则相反
C.实像一定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一定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D.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而虚像都是放大的
5. 在操场上上体育课时,总感觉老师的声音没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生活中实例引出功不仅有多少之分,还有快慢之分,再通过前面已有的速度概念,帮助学生迁移建立新的概念——功率。并借助速度知识,迁移得出功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教材分析★
这节要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然后通过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和能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内能以及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打基础。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功率的概念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生活的应用。 教学中首先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做功不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进而引出“功率”这一物理量;接着通过与“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定义方法的类比,从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推导出功率的计算公式;在介绍功率的单位瓦特时,可以简单介绍瓦特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汽车爬坡时换档减速这一
现象,推导p=fv,知道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计算功率,并能用其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功的概念已经建立,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且已经学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导学案人教版
――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
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教材分析★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能正确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很多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只关注力和距离,而忽略了物体移动距离是否沿力的方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一种模型,即物体在受到力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才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再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如铅球、哑铃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做功的多少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都有关。在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再让学生体验测量直接提4个钩码上升5cm做的功。这样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培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插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插图
1.P2图0-2透过烧瓶壁(烧瓶壁厚度忽略)看烧瓶内水中的金鱼比实际要大一些,是因为光由 进入 时,发生了折射,烧瓶壁和内部的水相当于一个 。(水中 空气中 放大镜或凸透镜)
2.P2图0-3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文字,则看到的“文字”将会 ( )
A.不变 B.变大 C.高度不变,但变宽了 D.宽度不变,但变高了 3.P2图04如图所示,将一个回形针用细线拴着,固定于桌面,当手拿一个条形磁铁在回形针上方时,看到回形针被吸起并静止在空中,磁铁对回形针的作用是通过 发生的,这一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是 (写出一点即可),若分别将一块玻璃板、硬纸板、铁片、铜片横着穿过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能使回形针下落的是 。
磁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可以处于静止状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第七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对比教学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 (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永昌五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物理学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 温度 温度计
主备:孙明 修订: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审核:陈兴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单位以及测量温度的工具。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分类。 3、会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 4、知道体温计的常识。 二、探究新知 (一)、温度;
(1)、定义: 。 (2)、测量工具: 。 (3)、单位规定: 。 (4)、温度计的构造; 。 (5)、制作原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电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
伏。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重、难点: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j有电源
十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 )、毫伏(mV)
1kV = 1000V 1V = 1000mV
例:U=220V = 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
量程,并进行试触。)
(3)、读数:确定量程……选
八年级物理《透镜》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透镜》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得到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教学精英交流的机会,我是来自,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透镜》,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 一、《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其实已经具备相当多的对透镜的感性认识,比如放大镜、近视眼镜,应当把它作为教学重要的资源。本节课的内容注重观察比较,注重活动,这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也容易让学生对物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学好第一节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作用”这一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还有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触摸凸透镜
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
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
际中的意义。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案
初二物理学案 课题: §6.1 质量
完成时间:20分钟 班级 学号 姓名 通过阅读“质量”这一节完成以下练习:
1、一切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 叫质量。
2、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它不随物质的 、 、 的改变而改变。 3、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 ,符号是 。
常用的单位还有 ( )、 ( )、 (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千克= 克; 1克= 毫克; 1吨= 千克 4、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8 ;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5 ;一枚邮票约为50 ; 一只羊约为5 ;一只苹果为150 。
5、 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使用它时首先要观察它的 ,也就是它 。
6、天平在使用前要进行调节,首先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