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案例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案例”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案例”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案例”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7.2.1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
7.2.1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理过程;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证题;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
2.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
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
二、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
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
0
∠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
图1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
0
①剪下∠A,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
图2
0
②把?B和?C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反思
篇一:7下7.5《三角形的外角》教学反思
课题:三角形的外角(评价与反思)
(课型新授)
1.成功之处;
整体来说,本堂课的教学围绕三角形的外角识别、性质及应用展开教学,通过言简意赅的定义讲解,及时提醒易错问题,举出典型的反例(如外角的辨析)并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等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并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进行了点评和分析,并对有较多学生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反馈;教育了学生要善于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已经由注重传授单一、高深、繁难的知识技能,转向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习更容易”,因此整体设计是成功的。
2.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对外角与内角的关系的探索思路还可以作一些改进,让学生更有思考性。 改进措施:在学生明确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后,提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问题,让学生画图,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从而得出与相邻角和不相邻角的关系这一个系统的知识链。
(2)在引导学生认清外角以及外角的定理后,没能很好地画龙点睛:告诉学生这条性质的用处——用于求角度,所以学生练习一开始并不会应用到它,而是走了弯路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去求。
改进措施:在探讨出外角性质之后,学生练习之前,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一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初步学会几何简单推理.
2.经历探索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过程,初步体会实验---猜想---证明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式.
3.养成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2.美丽的国旗上的五角星的顶角和你知道是多少吗?(展示国旗和转动的五角星) 二、观察归纳,探究新知
(一)探索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1.做一做(画出图形)
画△ABC,延长BC边,得到∠ACD. 2.看一看(观察特征) A∠ACD的特征:
①∠ACD的顶点是 ; ②一边AC是 ; CD B③另一边CD是 .
3.说一说(归纳定义)
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 4. 想一想(深入理解)
以某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
经典题讲解,一题多解,方法归纳。
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
经典题讲解,一题多解,方法归纳。
A x
方程思想解:设∠1=∠2=x,则∠3=∠4=2x,在△ABC中
x B D
2x
2x C
X+2X+63°=180° X=39° ∠DAC=63°-39°=24°
经典题讲解,一题多解,方法归纳。
C
E D 2 1
B
A
∠ADE=∠1+∠A ∠CDE=∠2+∠C ∠ADC=∠A+∠ABC+∠C
经典题讲解,一题多解,方法归纳。
C
D
∠A+∠B+∠C
B E
A
∠B+∠C
经典题讲解,一题多解,方法归纳。
转化思想C 1 D
B
A ∠ADC=180°-∠1-∠2
△ADC 中 △ABC中
∠DAB+∠B+∠BCD=180-∠1-∠2 ∠ADC=∠A+∠B+∠C
经典题讲解,一题多解,方法归纳。
D
A 1 B C
2 E
∠BAC>∠1 ∠1=∠2 ∠2>∠B ∠BAC>∠B 证不等关系常用外角性质,有时还需找准过渡量。
经典题讲解,一题多解,方法归纳。
转化:用外角性质将分散的条件聚拢。D
E
C
∠A+∠D
A
∠E+∠C B ∠A+∠B+∠C+∠D+∠E=180°
经典题讲解,一题多解,方法归纳。
对顶三角形的性
3.6三角形外角定理
3 .6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如图. ∠1是△ABC的一个外角, ∠1与图中的其 A 它角有什么关系?
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1+∠4=1800 ; ∠1>∠2; ∠1>∠3; ∠1=∠2+∠3.
2
3
B
4 1 C
D
证明:∵∠2+∠3+∠4=180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4=1800(平角的意义), ∴∠1= ∠2+∠3.(等量代换). ∴ ∠1>∠2,∠1>∠3(和大于部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在这里,我们通过三角 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 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 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 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 理或定理的推论.
A 2
3
B
4 1 C
D
推论可以当作定理使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 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 不相邻的内角. △ABC中: ∠1=∠2+∠3; ∠1>∠2,∠1>∠3.
3
B
A 2
4 1 C
D
这个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E
例1 已
9.1.2三角形外角和2
年级 课段题课前 备准 教 学目
标年级七学科
学数主备 人课时1
.9.2 1三形角的角外 2
和1、进步熟一三角形悉的角和和内外角和有性质 2、使关生学熟练能灵地活利用角三形内和角,外和以及角外的两条性角进质行关有计算
。教学程过一、复提习问增、删评
点.三角1形内角的和外与角各和多是少 2.三角形的?角有外些性哪质 二、?授新 例 .1△在ABC ,∠A=∠中=B∠,求C△AC 各内角B的数度 。分:析由知已条可件得∠=2∠A,B∠=3∠AC所 以以可据三根形角 的内和等于角1 0°来解决8 教 例 。2:如图,在A△C 中B,D⊥BCA,EA平 ∠分BCA∠,B=8°0,C=∠6 40
学)过 1()你会∠求DEA 的度吗数?你的同与交流伴。 程( 2你)能现∠发DA 与E∠、B∠C之 的间系关吗 (3)?只知若道∠B-C=2∠0°你,求能出∠AED 度数的吗? 析分(1)∠DAE :哪是三角个的形内角外或? 角(2在)AD△E ,已中什知么要求∠D?AE,需必先求么?什( )∠3ED 是哪A个角三的外角? 形()4在AE△C 中已知什么?求要A∠BE只,需什求么
(5)怎求样E∠AC 度数?的 做一 做P6 5习
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全等三角形
泉溪镇中心学校 夏意明
设计目的:
数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实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教师应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合作空间,使学课堂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室不再是学生静静聆听老师宣讲那些格言般的定理、法则的讲堂,而是成为他们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场所。教师应作为一个组织者,在设计好教学方式后,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中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中共有8 个探究,常规的教材处理是分 4 课时完成:第 1 课时是“ SSS ”,第 2 课时是“ SAS ”,第 3 课时是“ ASA ”、“ AAS ”,第 4 课时是“ HL ”,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的性质
1、(2011 昭通)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 )
A、45° B、60° C、75° D、85°
2、(2011 义乌市)如图,已知AB∥CD,∠A=60°,∠C=25°,则∠E等于( )
A、60° B、25° C、35° D、45°
3、(2011 台湾)如图中有四条互相不平行的直线L1、L2、L3、L4所截出的七个角.关于这七个角的度数关系,下列何者正确( )
A、∠2=∠4+∠7 B、∠3=∠1+∠6
C、∠1+∠4+∠6=180° D、∠2+∠3+∠5=360°
4、(2011 台湾)若△ABC中,2(∠A+∠C)=3∠B,则∠B的外角度数为何( )
A、36 B、72
C、108 D、144
5、(2011 台湾)若钝角三角形ABC中,∠A=27°,则下列何者不可能是∠B的度数?( )
A、37 B、57
C、77 D、97
6、(2011 宁波)如图所示,AB∥CD,∠E=37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它反映了现 实生活中存在着 大量的全等图形.
图片的收 集与制作
学生分组 讨论、思 考探究
片断 2: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一幅 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片断 3:教科书第 90 页的 3 幅图案.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 子吗? 1.收集学生讨论中的图片. 2. 讨论(或介绍)用复写纸、 手撕、 剪纸、 扎针眼等制作类似图形的方法.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有人用“全等形”一词描述上面的图 形,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学生进行操作 技能的培训与指 导. 对学生的
不同回 答,只要合理,就 给予认可.
1.给出“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 、 义. 2.列举反例,强调定义的条件. 3. 提出问题 “你能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 吗?你是如何构造的,与同伴交流.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 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学生运用自制学具理 解)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 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 现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 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1.学生用半透明的纸描绘教科书 91 页 图 13.1—l 中
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全等三角形
泉溪镇中心学校 夏意明
设计目的:
数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实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教师应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合作空间,使学课堂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室不再是学生静静聆听老师宣讲那些格言般的定理、法则的讲堂,而是成为他们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场所。教师应作为一个组织者,在设计好教学方式后,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中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中共有8 个探究,常规的教材处理是分 4 课时完成:第 1 课时是“ SSS ”,第 2 课时是“ SAS ”,第 3 课时是“ ASA ”、“ AAS ”,第 4 课时是“ HL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