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四章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第四章思维导图”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高中生物第四章思维导图”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第四章思维导图”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师用卷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

精品 绝密★启用前

2015-2016学年度邵阳县七中生物单元测试卷

第四章

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45分钟;命题人:林西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8分) 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产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必须用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B .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与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有关的两种主要细胞器是液泡和线粒体

D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表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低倍镜就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A 错。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才能使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之间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开来或复原,B 正确。溶液磷脂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液泡细胞液,需要线粒体提供ATP ,C 正确。细胞失水导致液泡体积缩小,由于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如果细胞吸水,则复原,D 正确。

.

考点: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

高中生物学科思维导图(人教版必修二)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本文是原创的高中生物学科必修二思维导图,word版,下载后可编辑使用。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 1 -

本文是原创的高中生物学科必修二思维导图,word版,下载后可编辑使用。

特点

其父和子无病→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其父和子皆病→最可能为伴

- 2 -

本文是原创的高中生物学科必修二思维导图,word版,下载后可编辑使用。

前期①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②交叉互换: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中期点在板侧:成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次级精母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

与有丝分裂过程相似,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相同的精细胞

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与精子的形成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行为变化和精子形成过程完全相同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进行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进行均等分裂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消失)

- 3 -

本文是原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必修3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依据

B. 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C. 影响人口数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自然生理基础,而与社会制约因素无关

D. 城市人口的剧增是因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3、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 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物种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物种数个体数

样地

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11 8 4 92 113 21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物种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4、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

也面临着灭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精品专题课后练习【6】

(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9分)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碳在甲、乙、丙之间以_________形式传递。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原因是 。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分,每空1分)

(1)生产者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有机物 直接

(2)低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2分,对1点给1分) 食用菌、蚯蚓(2分,对1点给1分)

【考点】高中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图1中,甲能固定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乙是

2019年高中生物 课后提升训练十一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2019年高中生物 课后提升训练十一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用0.3 g/mL的蔗糖溶液来处理某生物的细胞,在操作步骤完全正确的情况下,细胞没有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试分析所使用的实验材料可能是 ( ) ①根尖分生区细胞 ③死细胞

②动物细胞

④去除了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A.②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

(1)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2)死的或无大液泡的植物细胞以及动物细胞均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解析】选D。细胞浸泡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存在着浓度差,在操作步骤完全正确的情况下,细胞没有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可能的原因有:一是死细胞;二是动物细胞或去除了细胞壁的植物细胞;三是没有大液泡的非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2.(xx·温州高一检测)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像如图所示。则有关各细胞液浓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实验前B>A>C ③实验后B≥A=C A.①③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一 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

1.

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提醒】 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

物种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概念内涵 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 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种群概念外延 组成 种群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

2019版高中生物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来 源 特 点 非特异性免疫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人人生来具有的先天免疫 无选择性(即对各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皮肤和 黏膜 类 型 屏障作用 (第一道防线) 吞噬和抗菌作用 (第二道防线) 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特异性免疫 后天获得,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 有严格的针对性(即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免疫作用);出现较慢、作用强度大,再次免疫时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主要由B淋巴主要由T淋巴细胞细胞参与 参与 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第三道防线) 可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两者既各有关 系 在免疫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是特异性免疫产生的基础 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特异性免疫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 1

功能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免疫反应的结果 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实例 (1)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侵入人体所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2)自身肿瘤、移植器官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3)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0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学 习 资 料 汇编

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选择题

1.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达226种,说明土壤条件等仍然存在,属于次生演替。

2.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已绝迹,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有关 C.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该群落优势种未改变因此没有发生演替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青蛙减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A正确;农药沿着食物链的延伸有生物富集作用,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0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学 习 资 料 汇编

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选择题

1.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达226种,说明土壤条件等仍然存在,属于次生演替。

2.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已绝迹,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有关 C.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该群落优势种未改变因此没有发生演替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青蛙减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A正确;农药沿着食物链的延伸有生物富集作用,青蛙的减少可能与大量使用农药

(精品)2019年高中生物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体内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内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的体内,并成功表达了某些性状。 答案:A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对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支试管分别进行如下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B.配制的培养基应只适合S型细菌生长和繁殖 C.S型细菌中能使R型细菌转变的成分是DNA D.有S型细菌生长的试管是A试管

解析:配制的培养基应适合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答案:B 3.下列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S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