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国殇》
“屈原的《国殇》”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屈原的《国殇》”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屈原的《国殇》”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国殇》学案
《国殇》学案
走近屈原
1. 各小组搜集整理屈原及楚辞的相关资料制作美篇成上传至QQ群。 2. 完成以下基本信息的填写
屈原, 时期楚国人,名 ,字 ,是中国最早的 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 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的代表作有《 》、《 》、《九章》、《天问》、《招魂》、《卜居》等,共25篇,大多数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的《 》中(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后人将屈原的《 》与《诗经》的“ ”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 主义和 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3.把你搜集到的屈原的资料,配上图片或音乐,或制作成音频资料,或制作成PPT在班级QQ群里分享,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 走进《国殇》 1.《国殇》选自《 》,“殇”读作“ ”,是 ,题目的含义是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被犀
国殇
篇一:国殇知识点归纳
国殇重点字解释
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3)旌( )蔽日兮敌若云 (4)左骖()殪( )兮右刃伤 ()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 )云,矢()交坠( )兮土争先。凌( )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 )殪( )兮右刃( )伤。霾( )两轮兮絷( )四马,援( )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懟()兮威灵怒(),严( )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 )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 )兮心不惩()。诚( )既勇( )兮又以武(),终( )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 )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 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国殇》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给
《国殇》学案
《国殇》学案
走近屈原
1. 各小组搜集整理屈原及楚辞的相关资料制作美篇成上传至QQ群。 2. 完成以下基本信息的填写
屈原, 时期楚国人,名 ,字 ,是中国最早的 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 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的代表作有《 》、《 》、《九章》、《天问》、《招魂》、《卜居》等,共25篇,大多数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的《 》中(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后人将屈原的《 》与《诗经》的“ ”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 主义和 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3.把你搜集到的屈原的资料,配上图片或音乐,或制作成音频资料,或制作成PPT在班级QQ群里分享,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 走进《国殇》 1.《国殇》选自《 》,“殇”读作“ ”,是 ,题目的含义是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被犀
屈原之后
篇一:屈原对于中国文化之功过
屈原对于中国文化之功过
——试论屈原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平瑭县克度中学姜胜勇
内容摘要: 屈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精神,令后代文人无不推崇。以致后世文人在言行举止和行为准则上都烙有深深的“屈原印记”。可从后世历代文人的“屈原印记”中,我们看到屈原精神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矛盾和错位。本文就屈原的“避世”行为,屈原的“自沉”举动,屈原的“爱国”理念来谈屈原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屈原印记 “避世”行为 “自沉”举动 “爱国”理念 负面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成就非凡的人物,他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自屈原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犹如江水滔滔,源源不尽。同时,由于屈原的独特经历和爱国举动,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正由于此,屈原成了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他与关汉卿并列入世界100个历史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仅有的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两位文化名人之一。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任何呢?笔者认为,在总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地位功不可没。影响甚为积极和深远。但在整个文化领域中,屈原精神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一 屈原的“避世”行为影响我国文人对改造社会的淡泊和冷漠
离骚屈原
抓住作者情感去诵读体会,适合公开课使用!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抓住作者情感去诵读体会,适合公开课使用!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 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名平,字 原。楚武王后代。丹阳(今湖北 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 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 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26岁的屈 原,即任楚国左徒之职,颇得楚 怀王信任。后由于群小的嫉妒、 诬陷,遭楚怀王疏远,被贬为三 闾大夫,后又两度被放逐。
屈原简介
抓住作者情感去诵读体会,适合公开课使用!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 屈原怀着自己不得实现的政治 理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 屈原的作品有: 《离骚》、《天问》、 《九歌》(11篇)、 《九章》(9篇)、 《招魂》,凡23篇。
屈原简介
抓住作者情感去诵读体会,适合公开课使用!
一、整 体 感 知要求:朗读课文,弄懂文意,并将其改 写(翻译)成白话诗。
抓住作者情感去诵读体会,适合公开课使用!
二、重 点 感 悟要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感悟 这首诗的思想和情感(即本诗的 学习重点)。
抓住作者情感去诵读体会,适合公开课使用!
提问
屈原的千古名句
篇一:屈原诗名句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九歌》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
《国殇》导学案(学生版)
乡宁职中校本教材
国殇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背景知识,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与人格魅力。
2.能通过学习诗中使用的艺术手段,掌握本文叙赞结合及各种方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能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
3.能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欣赏体味作品的悲剧美
【学习难点】 诗人对楚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地赞赏及诗人的创作意图。
【学习内容及过程】
自 学 指 导 一
想一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学过他们的哪些作品? 《国殇》有怎样的特点? <自主练习> 一、1.扫除字词障碍
犀甲 毂 旌旗蔽日 矢 躐 雾霾
2.屈原:战国末期 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 ,字。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有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3.本文选自
1
乡宁职中校本教材
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管中窥豹
——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摘要:本文以《离骚》为切入点,主要通过屈姓的起源的论述及屈氏世系的研究来说明屈原的爱国忠君思想的起源及成因。同时通过《离骚》来分析屈原爱国思想的内涵,并试图以此来说明屈原的爱国思想的先进性。
关键词:屈原 离骚 爱国思想
屈原生在群雄争霸的时代,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急剧动荡之中,各国兼并愈演愈烈,彼此的疆域也随时发生变化,人们对与国家的观念还比较模糊。再加上变动不定,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国籍问题。当时各国之士,往往在一国混的不如意,就远走他国,另谋出路。尤其是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少人才流失与他国。《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入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才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①这就是“楚才晋用”这个成语的来源,也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楚人游仕于他国绝不是什麽罕见的事。北方诸国也是如此,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都不以去“父母之邦”为非。孔子曾风尘仆仆,不辞辛劳 “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②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也是由邹而齐,而梁,而滕,直到衰迈之年还在路
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大二古代文学史作业之一
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峡秭归在线 发布时间:2008年7月14日 8:28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郑家奎
内容提要:分析屈原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屈原精神的科学内涵,探寻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并就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提出了新颖的见解。
关键词:屈原、屈原精神、现实意义。
产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精神,其科学内涵是什么,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什么意义,应该怎样弘扬屈原精神,笔者经过研究与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屈原精神的时代背景
屈原精神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研究屈原精神,首先应该分析其时代背景。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卒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享年62岁。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诞生于楚之发源地秭归县乐平里。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博学多才,22岁官至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贾列传》)由于他的改革主张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因而一而再地遭谗被贬,直至被流放到湘江流域,眼看郢都被占,理想破灭,他忧愤填膺,怨沉汩罗。蚌病成珠,"哀怨起骚人",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反而助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
屈原列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属( )草稿未定 2.谗谄( )之蔽明也 3.惨怛() 4.谗人间()之 5.帝喾() 6.濯淖( ) 7.皭()然 8.滓() 9.从()亲 10.商于( )之地 11.屈匄() 12.靳()尚
13.唐昧( ) 14.咎( ) 15.不肖( ) 16.随属( ) 17.忠臣之分( ) 18.被( )发 19.渔父( ) 20.餔()其糟 21.温蠖() 22.汶汶( ) 23.啜()其醨()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屈平既绌 6.亡走赵,赵不内 7.濯淖污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