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视频

“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视频”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视频”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视频”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新人教版必修1)2011年高一地理课时训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900W、890S B.800E、400N 0E、10S D.1800W、710N

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A. 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 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D.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3、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A.23026/ B.300 C.600 D.66034/

4、北半球夏至日

A.是12月22日 B.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太阳直射点在23026/N

5.下列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6.东经1610比东经1600的地方

A.区时早 地方时早 C. 地方时晚 D.一定先看到日出

7.当伦敦为正午时,区时为20点的城市是

A.悉尼(1500E附近)

高一地理说课稿之昼夜交替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一地理说课稿之昼夜交替

高一地理说课稿之昼夜交替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高一地理说课稿之昼夜交替,祝大家阅读愉快。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

小学五年级科学《 昼夜交替》说课稿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昼夜交替》备课说课稿

《昼夜交替》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纵观本课内容我认为本课重点在于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难点在于用模拟实验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本次二次备课我选用网络上的一节课堂实录进行二次备课。根据课堂实录的内容进行了取舍,下面我就几个主要改动方面进行说明:

1、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他们知道地球、太阳的运动关系,当问到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时学生会说:“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不停地自转。”但哪一个因素是导致昼夜交替的主要因素,学生并没有更多地思考而是机械地记忆科普读物上的结论。在如何将本课主要问题引导到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上,原教案处理的非常好,先让祖国亮起来,再转动地球,让祖国经历一次昼夜交替的过程,给学生以暗示,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再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

2、变抽象为形象

通过模拟实验与现象再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对于五年级学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名师导学第三节第2课时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学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主题一 晨昏线(圈)的特点确定与应用

材料1:地球,我们的母亲,天已黎明,您用自转把怀中的儿摇醒。您自西向东悠闲转动,变换着昼夜更替的美丽风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随着地球自转由“夜”进入“昼”的那条线叫“晨线”,即“走向光明”是晨线;相反“走向黑暗”为昏线。下图为“晨昏线示意图(侧视)”:

(1)结合材料探究:晨昏线的主要特点:

①晨昏线(圈)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关系。②晨昏线(圈)是否为大圆。③晨昏线(圈)自东向西移动速度。④晨昏线(圈)上的太阳高度。⑤晨线和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⑥晨昏线(圈)是否平分赤道。

材料2:晨昏线(圈)图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地球表面某一时刻的昼夜状况,运用该类图可以确定地方时,让我们“明明白白过日子”。下图为晨昏线图(从极点上空俯视):

(2)结合材料探究:A、B、E、F四点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

主题二 时间的计算

材料1: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例如,当北京时间中午12时时,北京天安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昼夜交替教科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有效性教学的特点,来谈谈《昼夜交替》一课在科学课堂中追求有效、高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但是成因很多同学不定知晓。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现;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二、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 1、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如将小地球仪、去掉灯头的手电筒作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目的是要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2、采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

通过典型材料引发典型经历,典型经历引发科学思维

地球的运动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地球的运动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交替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6.昼夜交替

探究活动一: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之分呢?

探究活动二: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太阳光在同一时间能把整个地球都照亮,有昼夜之分 吗?

只有白天没有黑夜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太 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 产生昼夜。

返回

昼夜交替的4种假说

注 意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1.我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对上述几种运动的形式是否能形成昼 夜交替进行解释。 2.先填写科学研究文件夹,后实验。 3.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意: A 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光应该一直照在代表地球的地球仪上。 B 在地球仪上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 始点。 C 学会合作,做好分工。

实验进行中……(时间5分钟)

我们提出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各种运 动形式都能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吗?运动形式一: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分析与解释 资料 运动形式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但地 资料

球本身不自转 分析与解释

运动形式三:地球在自转 分析与解释 资料 运动形式四: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资料

分析与解释

通过多年的探索,现

第3节 地球运动——第④课时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五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建瓯一中 林样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主要内容:

一、昼夜长短及其变化二、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三、四季更替四、五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一)昼弧和夜弧概念:昼弧是指纬线位于白昼的部分,夜弧是指纬 线位于黑夜的部分。

(二)昼夜长短1、表示: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这个地 方所在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关系来表示。2、昼夜长短的三种情况: ①:昼长夜短,如图 30°N上的昼夜情况 ②:昼夜等长,如图赤 道上的昼夜情况

③:昼短夜长,如图 30°S上的昼夜情况

(三)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3、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移动。

(三)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反之)全球昼夜平分春 分 直 射 点 北 移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极昼 昼变长、夜变短 直射点北移夏 至 直 射 点 昼变短、夜变长 南 移

昼变长、夜变短

冬 至

直射点南移昼变短、夜变长

秋 分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极夜

全球昼夜平分

(三)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练习册P21)①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都为12小时

(三)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2、昼夜长短的变

四年级科学下册 昼夜交替 2教案 首师大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共有的家园

21.昼夜交替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技能:了解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科学能力:

(1)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通过研究 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难点:学生比较、分析对比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现象。

三、教具、学具准备:小地球仪(2个每个贴上标志)、蜡烛(2个)、地球自转的光盘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学生看书上第20页图) 谈话: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

学生会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谈话: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另一种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这两种观点在教学中学生都有可能提出来,也可能只提出一种解释。根据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二)探究研讨 1.分组实验:

谈话:昼夜的

地球的运动——公转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三一轮复习用

地球的运动----公转 ----公转

高三一轮复习用

知识回顾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 昼夜交替 现象。 现象。 . 2.产生 地转偏向力 ,使水平运动的物体 . 方向发生偏转。 方向发生偏转。 3.使地球上不同 经度 的地方,形成不同 的地方, . 的地方时。 的地方时。

高三一轮复习用

地球的公转

高三一轮复习用

A

B

D

C 1.公转特征 (1)轨道:近似正圆的 ,太阳位于它的一个焦点上。 (2)方向:图中为 方向。 (3)周期 恒星年: 。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高三一轮复习用

1 2

3 4

高三一轮复习用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高三一轮复习用

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运动

影响(2) 晨昏线的 分界点在 与 之间 往返运动

高三一轮复习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判读及规律

高三一轮复习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高三一轮复习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高三一轮复习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三一轮复习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昼夜长短计算的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长时数= 夜 弧度数 弧度数/15°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