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字词整理
“六国论文言字词整理”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六国论文言字词整理”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六国论文言字词整理”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
.下载可编辑.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击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击者再,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
苏辙六国论文言逐段梳理(附答案)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高一集体备课组 主备人:李茹 审核人:焦振东 时间
六国论
苏辙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0,字 ,字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人, (时代)散文家。 二、文意梳理 第一段
(一)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 在韩、魏之野 2.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3. 韩、魏塞秦之冲 4.蔽山东之诸侯 5.范雎以为忧 6.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二) 翻译句子
1.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2.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第二段
(一) 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义或用法
1. 而秦之攻燕、赵 2.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3.夫韩、魏诸侯之障 4.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5.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二) 翻译句子
1.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 委区区之韩、魏
苏辙六国论文言逐段梳理(附答案)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高一集体备课组 主备人:李茹 审核人:焦振东 时间
六国论
苏辙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0,字 ,字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人, (时代)散文家。 二、文意梳理 第一段
(一)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 在韩、魏之野 2.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3. 韩、魏塞秦之冲 4.蔽山东之诸侯 5.范雎以为忧 6.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二) 翻译句子
1.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2.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第二段
(一) 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义或用法
1. 而秦之攻燕、赵 2.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3.夫韩、魏诸侯之障 4.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5.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二) 翻译句子
1.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 委区区之韩、魏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洵的《六国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关于文言文阅读欣赏,《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要钩玄,精辟地指明主要内容;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是反复朗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散文,核心词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所选文章在其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上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性文章,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
《六国论》导学案
安吉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2013.11.
《六国论》学案
★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
★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参见《导与练》p39) 1、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
《六国论》优质教案
六 国 论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课后苏辙的《六国论》指导学生作比较阅读,扩展阅读视野,加强对课文的理
解,锻炼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导言:
1.历史的兴废、有许多史实让人握腕叹惜,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例如:我们上
学期学过的《勾践灭吴》,写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越国最初亡国,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后来卧薪尝胆,长期准备,终于富国强兵,一举灭吴,让后人唱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慨叹,并以警策后人。
2.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然后经过短短的十五年,又迅速地走向灭亡。这也是历史兴
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谈论的话题。以这件事为题材的文言文,我们已经学过两篇,请举出:
板书:《过秦论》、《阿房宫赋》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以此事为题材的文章―――
板书课题:
六 国 论
3.三篇文章虽
《六国论》的练习及答案
练习《六国论》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非兵不利_____ 或曰:六国互丧_____ 盖失强援_____ ....不能独完_____ 秦以攻取之外_____ 诚不得已_____ ...暴秦之欲无厌_____ 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 当与秦相较_____ ...以事秦之心_____ 至于颠覆_____ 五国既丧_____ ....始速祸焉_____ 洎牧以谗诛_____ ...苟以天下之大_____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_____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_____ ......一、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__________ 至于颠覆__________ 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 ......可谓智力孤危__________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
六国论学案(学生版)
枣庄八中北校高一语文组
《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
[目标展示] 一、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二、掌握积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句。
三、培养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10万、绢10万匹。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己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 2.预习思考题: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
六国论自助餐
超然中学语文自助餐(11)
编写:刘传熙 赵国辉 校对:惠金波 审核:袁敦政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高华治史的特长不在其获取史料的能力,而在其对史料解读时所显露出来的悟性。他能见微知著,....通过细碎的史料洞彻历史的真相。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
C.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
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D.宋远方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翔实的事例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大会报告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
读,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答案】B
【解析】不合语境。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由于连日暴风雨,使荷兰海岸出现大批流离失所的海豹孤儿。它们如果继续暴露在外,几乎难逃死亡的命运。幸好当地的志愿者们建立起了海豹孤儿院。
B.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做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叫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在不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矛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