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之一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之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的心理技术。
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自不同情景下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家证实,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之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该怎样行动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因此,角色扮演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
斯陶布(1971)曾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儿童扮演角色的活动对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他先把幼儿一一配对,然后让其中一个承担需要别人来帮助他的角色,如他想搬一张凳子,可凳子太重,搬不动;或他恰好站在自行车迎面驶来的马路上。另一个儿童扮演帮助别人的角色,他要想出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别人,并且要表现出来。然后两个人交换角色
熟读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作者:张明红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5-04-28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因此,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但要考量该社会行为是否对他人有利,而且要辨析其背后的动机;另一种则认为,只要该社会行为对于他人有积极影响,就可以将其认定为亲社会行为,而不必考虑其背后的动机。随着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后一种观点,即从结果而非动机来界定亲社会行为。其理由主要有
动画片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二稿
浅谈动画片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
-----以梅州市梅江区人民小学为例
嘉 应 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姓 名:学 号:系 别:班 级:专 业:指导老师:申请学位:
(二零一五届)
关于动画片对儿童行为习惯影响的思考
——以梅州市梅江区人民小学为例 余曲娣 111160061 教育科学学院 1102班 小学教育 罗九平 教育学学士
嘉 应 学 院 教 务 处
1
浅谈动画片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
-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儿童从自然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中,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教育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存在着价值观狭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内容片面和教育行为背离等现象。因此自觉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化、拓宽社会化的内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在当下尤为重要。
同时,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以致出现家庭教育的失误。因此,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下面我将从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家庭教育的误区以及提高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力可行策略来探讨的这个重要的话题。
首先,我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启蒙性:父
《沉默的羔羊》对儿童早期人格发展的启示
借《沉默的羔羊》分析儿童早期关爱对人格发展的启示
摘 要:儿童早期的心灵创伤会对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本文借助影片《沉默的羔羊》中人物的分析,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早期经历的心灵创伤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要关注儿童早期发展,父母与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予儿童关爱,为儿童人格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精神分析;儿童早期经历;人格发展
电影《沉默的羔羊》是根据著名小说家哈里斯·托马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克拉丽斯、汉尼拔、水牛比尔三人都存在着心理疾患,这与他们童年经历相关。在整个影片中,穿插着三个主要人物对童年某些场景的回忆,这说明儿童早期的心理创伤会一直影响着个人以及个人的人格发展。 一、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各种精神症状几乎无一例外的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创伤性经历,这一论断引起人们对童年创伤性经历的重视。许多研究者对童年创伤与成人期心理与人格、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非常关注。多项研究显示,童年创伤性经历和成人的各种精神障碍高度相关,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急障碍、人格障碍、品行障碍、心境障碍、反社会行为、物质滥用、自杀现象、性功
亲社会行为教案刘佳 2(2)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课型:新课 授课班级:16高专2班 授课人:刘佳 课时:1学时 授课地点:西辅楼102 教学目标:1.掌握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2.能够分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应的教育策略。 3.养成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观察和培养的意识,树立积极的教育观念。 教学重点: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 教学难点:亲社会行为具体培养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复习导入,根据上节课学习的不同同伴关系类型的行为表现,来引入两种社会行为的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教师讲授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儿童最初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在对他人情绪具有一定敏感性及原始的外显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最早发生在:5个月,表现为社会性微笑。1岁左右出现积极的抚慰动作以及最初的分享行为倾向。1岁以后表现出同情、分享、助人等行为。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根据图片和视频案例,讲解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较少发生;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无红字
阮怡民 的教育学 毕业论文
分类号_____________ 密级_____________
U D C______________ 编号_____________
华中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院 (系) 教 育 学 院
专 业 教 育 学
考生姓名 阮 怡 民
准考证号 011510200148
考生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考生电话 15527166008
指导教师 雷 江 华
二○一一年九月
阮怡民 的教育学 毕业论文
目 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5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2
(一)家庭氛围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2
(二)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影响 2
(三)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影响 3
三、 正确的家庭教育策略 .3
阮怡民 的教育学 毕业论文
摘 要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
父性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2012
9·第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
总第134期
Sep2012
父性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张洁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生儿育女作为女人的天职,而男人则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被视为生儿育
女、抚养后代的局外人。文章通过论述,儿童缺乏父性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不良后果,使人们认识到父性教育在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完善父性教育的建议,以促使父性教育的“回归”或“半回归”,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身心发展;儿童;影响[关键词]父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观念就是“男主外,女主,养儿育女常被人们认为是母亲的重大职责,而父内”
亲则主要参与外界事物,成为养育子女的局外人。
不可否认,女性无微不至、细心周到、耐心、慈爱、温柔等特质,有利于孩子得到周到的照料,也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对外界的信任感。但是由于女性个性
胆小等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的某些弱点,如软弱、
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而父亲显示给孩子勇敢、坚毅、强悍、有魄力等男
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研究开题报告
大学本科毕业生幼教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
题目: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王瑾雅 (专升本) 学号:04952114 导师:滕春燕老师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研究》
大学本科毕业生幼教论文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
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以往明显增多。研究表明,儿童行为问
①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脾气暴怒、说谎、爱骂人、语言障
碍、自私、自卑、厌食、咬手指甲等问题行为存在于不少幼儿中。有观点认为,由于人们对
外显的行为问题关注较多,行为问题通常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症状得到减轻,甚至消失。
因此,儿童行为问题则可以“顺其自然”。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儿童行为问题得不到解
决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
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在幼儿期,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在
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而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发展的连
续体,
浅谈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浅谈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摘要: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媒介,成为家庭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电视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开阔了其视野,增长了知识,但是看电视过多往往会带来了一些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电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电视;儿童发展;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视已经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媒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以及我国人口控制所带来的特有的“核心家庭”现象——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缺少玩伴,电视逐渐取代父母和玩伴,成为孩子们的主要伴侣。
1992年便有调查显示,城市学前儿童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为1.43小时,每天都收看电视的学前儿童达到72.4%。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现有电视机4亿多台,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周平均看电视时间为18小时左右,看电视在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中位居第二,电视是他们业余生活的最佳伴侣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的普及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但是看电视过多在儿童发展的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学习方面、社会交往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电视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对儿童视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