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课程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遥感地学分析课程”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遥感地学分析课程”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遥感地学分析试题
名词解释
1, 大气窗口: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
射率较高。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 二向反射因子: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3, 瞬时视场: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器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
4, 亮度温度:是指辐射出与观测无题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
5, 散射截面:是指散射波的全功率与入射功率密度之比,可以理解为雷达的全反射率,用
有效散射面积表示。
6, 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7, 数据关联:指各类数据变换成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以保证融合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客观地表达同一目标、同一现象。
8, 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9, 遥感反演:是从测量到的现象推求未知的原因或参数。
10,混合象元:若该像元包含不止一个土地覆盖类型,它记录的是所对应的不止一种土地覆
盖类型光谱响应特征的综合。 11,大气衰减: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因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强度减弱,即被大
气衰减。 12,辐射强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报 - 图文
实验一 植被覆盖度反演
一、实验目的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通常林冠称郁闭度,灌草等植被称覆盖度。它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被覆盖度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水文、生态、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许多利用遥感技术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本次实验完成植被覆盖度反演。
二、实验数据
实验选取两景覆盖北京市的Landsat8 OLI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图以及北京行政边界矢量数据为数据源。其中,土地覆盖类型图是作为掩膜文件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北京行政边界矢量数据是裁剪出北京市行政区内的范围。Landsat8 OLI影像是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上下载得到的,其成像时间为2013年10月份。与Landsat7的ETM+成像仪相比,OLI成像仪获取的遥感图像辐射分辨率达到12比特,图像的几何精度和数据的信噪比也更高。OLI成像仪包括9个短波谱段(波段1~波段9),幅宽185km,其中全色波段地面分辨率为15m,其他谱段地面分辨率为3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报 - 图文
实验一 植被覆盖度反演
一、实验目的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通常林冠称郁闭度,灌草等植被称覆盖度。它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被覆盖度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水文、生态、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许多利用遥感技术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本次实验完成植被覆盖度反演。
二、实验数据
实验选取两景覆盖北京市的Landsat8 OLI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图以及北京行政边界矢量数据为数据源。其中,土地覆盖类型图是作为掩膜文件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北京行政边界矢量数据是裁剪出北京市行政区内的范围。Landsat8 OLI影像是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上下载得到的,其成像时间为2013年10月份。与Landsat7的ETM+成像仪相比,OLI成像仪获取的遥感图像辐射分辨率达到12比特,图像的几何精度和数据的信噪比也更高。OLI成像仪包括9个短波谱段(波段1~波段9),幅宽185km,其中全色波段地面分辨率为15m,其他谱段地面分辨率为3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报 - 图文
实验一 植被覆盖度反演
一、实验目的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通常林冠称郁闭度,灌草等植被称覆盖度。它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被覆盖度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水文、生态、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许多利用遥感技术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本次实验完成植被覆盖度反演。
二、实验数据
实验选取两景覆盖北京市的Landsat8 OLI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图以及北京行政边界矢量数据为数据源。其中,土地覆盖类型图是作为掩膜文件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北京行政边界矢量数据是裁剪出北京市行政区内的范围。Landsat8 OLI影像是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上下载得到的,其成像时间为2013年10月份。与Landsat7的ETM+成像仪相比,OLI成像仪获取的遥感图像辐射分辨率达到12比特,图像的几何精度和数据的信噪比也更高。OLI成像仪包括9个短波谱段(波段1~波段9),幅宽185km,其中全色波段地面分辨率为15m,其他谱段地面分辨率为3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
遥感影像计算机专题分类
1、(解答题)
2、图像分类的方法:人工目视解译、计算机图象分类
3、人工目视解译主要方法:直接判定法 对比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 4、计算机图象分类主要有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5、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图象分类的对比
6、常用的非监督分类方法:K-MEANS; ISODATA 7、监督分类:平行管道分类 最小距离分类 最大似然分类 马氏距离分类 神经网络分类方法 光谱角分类 二值编码分类
8、分类后处理:类别的合并 筛滤 临近类别的归并 多数或者少数分析 图象分割 类别的叠加
9、精度评价主要方法:混淆矩阵 Kappa统计
运行误差(Commit Error)=(E+F)/G 用户精度(User’s Accuracy):=A/G =100%-运行误差 结果误差(Omission Error)= (B+C)/D
生产者精度(Producer’s Accuracy)= A/D =100%-结果误差
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 = m为类别数目,N为样本数目。
遥感(目视解译制图)
1、目标地物特征: 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这里包括目标地物的色调、颜色和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答案
1. 遥感(Remote Sensing):遥远的感知.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
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 遥感过程: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
术系统
3. 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又反映出粒子性。 4. 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干涉 衍射 偏振) 粒子性(光电效应 黑体辐射)
5. 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BRDF只取决于地物本
身【波普特征ρ(λ),空间结构s】,两个方向的变量(i , r)以及入射辐射通量空间分布函数。
6. 方向反射率:是指对入射和反射方向严格定义的反射率,即特定反射能量与其面上的特定入射
能量之比,当入射、反射均为微小立体角时成为二向性反射。
7. 二向反射因子BRF:指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
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理想朗伯反射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8. 辐射传输模型,几何光学模型,混合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 9. BRDF:二象性反射率分布函数 辐射度与辐射度的比
10. 散射重
遥感地学分析与专题制图实验报告
重 庆 交 通 大 学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名称 遥感地学分析
开课实验室 土木学院机房实验室
学 院 河海学院 年级 2012级 专业班 资环1班
学 生 姓 名 邓双福 学 号 631203050107
开 课 时 间 2014 至 2015 学年第 二 学期
总 成 绩 教师签名
河海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2015年6月
实验题目 实验时间 实验成绩 一、 遥感地物识别与专题制图 2015年6月1日 实验地点 实验性质 土木学院机房实验室 综合性试验 实验目的 1、 以自己所熟悉的软件,选择一个区域(影像自己选择,不小于500×500像素),进行地物类型的判别与读取(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或者计算机自动分类)监督与非难监督 2、 考察学生对本课程有关典型地物类别光谱特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地物类型不小于五类,结果输出为专题图,图分,图例,各地物类型的面积(矢量面积,栅格百分比)。 二、原理与方法 实验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云网址下载三张大连市ETM遥感影像。 图像预处理:下载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
中科院2012地学分析
中科院博士考试2012遥感地学分析及答案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1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遥感地学分析 总分:100分 时间:180分钟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论述土壤、植被、岩石、冰雪、水体等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红外辐射
特性、微波辐射与散射特性,分别说明它们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遥感图像上表现出什么特征?如何通过遥感图像增强处理和融合,提高典型地物的遥感识别能力?(20分)
答:
(一) 土壤、植被、岩石、冰雪、水体等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
(1)关于土壤
(a)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及散射特性:土壤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它是由物理和化学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所组成,这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反射和吸收光谱特征。土壤的许多性状都源于土壤母质。一般土壤中含有的原生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母、赤铁矿、黄铁矿等。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资源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那些来源于生物的物质。有机质的影响主要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一般来说,随着土
雷达遥感课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的原理及应用简述
摘要:本文主要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的发展,原理及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大致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相关文献的简要综述,在上课时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些了解,所以这次作业选择对InSAR做一个相对整体的简述,即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的发展开始到现在的应用及将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
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的发展
雷达干涉测量最初是用于行星和月球表面测绘,JPL 的Goldstein 在1965 年 就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最早的实验是1969 年用于对金星的测图计划。利用雷达干涉技术成功地提取了月球表面的高程面,后来对相关的技术又进行了改进,并延伸到对地观测。Graham 于1974 年率先报告了机载干涉雷达用于地形测绘的实验。他是用Goodyear 公司的机载双天线SAR 系统获取雷达数据,用光学方法进行干涉处理。随后Zebker 和Goldstein 将其引入JPL 的机载系统实验,此时,首次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直接用两幅复数影像形成干涉。INSAR 实验也相继由数个实验室实现, 掀起的IN
遥感分析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定义:
1:科学定义:从远处采集信息,既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进过对信息的处理,识别地物 2:广义定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
3 :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遥感图像的判读与应用
4:传感器:传感器也成遥感器或探测器,是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和反射电磁波能量的遥感仪器
(2)遥感信息的判读和应用:用户根据光谱信息判定类别
(3)遥感的现状与趋势:
1: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 2: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3: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4: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4)问题:
比较遥感影像和地图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各自的应用领域
------本质上,两者都是电磁波的波谱影像。遥感,应用的广度要大一点,因为一般的遥感影像都不只是拍摄可见光部分的电磁波,有的还有近红外、中红外等等其他波段的波普,这些波普的用途很广,比如农业、军事、救灾等方面。地图就是遥感影像的其中一小部分。仅仅是遥感影像的可见光部分的波普影像。另外,他们各自得到的途径也是不同的,遥感一般来说是有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