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现状”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现状”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现状”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问题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配置效率,使大学生这一宝贵人力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本文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从问题出发提出新问题,最后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accelerating,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become the concern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and the whole society. The methods of solving the diff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maximizing allocative effciency o
大学生就业难
篇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转型大背景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的“毕业证书”。从本质上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应该淡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常态现象。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的群体,大学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经济 发展 、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的普遍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难道高校毕业生真的是供过于求了吗?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就业难的大背景:社会转型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难题。当前 中国 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 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表现为从 政治 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这种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环境、 教育 体制、就业体制、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首先,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诸如此类的原因阐释还有很多。笔者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生方面的工作,因此力图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虽然具体数字没有显示,但是通过我所在院校学生就业率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论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Abstract::university graduate 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en praised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talent in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college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
最新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精品文档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实际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随着高校扩招后的首届学生毕业,今年的形势更不容乐观,供求总量失衡、结构矛盾突出,据估计,今年社会用人需求并没有增加,总体上只与往年基本持平,但高校毕业生却比去年增加47万人。其中,专科毕业生超过70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幅大。有关专家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将是基层和中小企业,建议他们根据人才供需的总体形势,尽快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有关部门要及早取消对学生就业的种种人为限制,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有不少有利的条件,预计今后5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将达到560万以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加,这都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对工作岗位目标期望值太高。另一方面,内地毕业生地大量涌入东南沿海城市,致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时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是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的间热门话题,又包含着学界智仁份说的解释。如今的社会趋势,我们大学生必须放下者曰:“天子娇子”之尊,正确、理实地看待就业。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案例3篇
篇一:十大典型就业歧视案例剖析
十大典型就业歧视案例剖析 案例1 歧视条款:“试用期无薪水、不上社会保险”
【案例】应届高校毕业生去非正规单位、小型私营企业就业,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单位常以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提出“试用期一年、试用期内无薪水、不上社会保险”这样的歧视条款。毕业生为保住工作常选择忍气吞声。从而使自己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评析】《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对于试用期的具体期限确定,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且试用期内不能无薪,单位必须为员工购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此外,试用期期间,职工可随时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该条款如果写入了劳动合同即属无效。招聘时单位提出此要求的,劳动者应该据理力争。
案例2 “本职位限X性”
【案例】“本职位限男性(女性)”,这是各种招聘会,尤其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最常见的霸王条款。从政府机关的宣传文员职位,到企业的技术支持职位,都“仅限男性”。在某招聘会上,某基层文化馆的“行政人员”也“仅限男生”,而该单位的解释仅仅是“单位女孩太多了,领导想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与建议
问题一: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与建议 答案一:
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与建议
问题一: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与建议 答案一:
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
1前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而就业方式的市场化、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而我国高校就业率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吉林大学刘春雷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描述,大多数高校的签约率目前都不足10%,而6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就业意向,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昔日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讲,就业心理问题影响了部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