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类型地图
“中国气候类型地图”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气候类型地图”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气候类型地图”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气候类型
篇一:全球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表格)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1、温度带的判断:
2、根据降水特点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三、各种气候的降水柱状图与气温曲线
1、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篇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中共重要会议
一、中共一大(1921):宣告中共成立 二、中共二大(1922):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反军阀 三、中共三大(1923):提出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
实现
四、八七会议(1927):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目标:夺取
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五、遵义会议(1935):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
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六、中共七大(1945):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
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民主和平联合政府 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集中讨论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在新形势
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
《气候类型》说课稿
说课吧 www.shuoke8.cn
《气候类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节是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气候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些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导致世界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由于本部分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特征理解较难,进而影响了对气候类型的判断。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气候材料,深入分析气候图。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的分布;根据前面所学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形成因子等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各地气候成因及特征,并通过气候统计图对气温、降水要素的进一步分析加深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再通过比较法,找出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判断的目的。本节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气候类型的判断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高考必考知识
气候的类型及成因
1、气候类型
(1)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 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湿季干季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纬2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雨季集中 旱雨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温夏热夏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温雨夏干热 温 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0°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寒冷干燥 夏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 冬寒长 夏短暖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
如何判断各种气候类型
如何判断各种气候类型?
[考纲是这样要求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老师是这样讲解的]: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和成因
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信风带内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及大陆内部 东岸 西岸 西岸 温带大陆内部 分布规律 基本特征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降水在1000毫米左右)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季(降水在2000毫米左右) 终年炎热干燥 主要成因 制,多对流雨 信风带和赤道的气压带交替控制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海陆热力差异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没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季温和多雨 爽,全年降水均匀 冬冷夏热,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少 南北纬30°—40°大陆 夏季
如何判断各种气候类型
如何判断各种气候类型?
[考纲是这样要求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老师是这样讲解的]: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和成因
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信风带内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及大陆内部 东岸 西岸 西岸 温带大陆内部 分布规律 基本特征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降水在1000毫米左右)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季(降水在2000毫米左右) 终年炎热干燥 主要成因 制,多对流雨 信风带和赤道的气压带交替控制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海陆热力差异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没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季温和多雨 爽,全年降水均匀 冬冷夏热,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少 南北纬30°—40°大陆 夏季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
高考专题复习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
1
高考专题复习《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
.尝试让学生动起来,探究和梳理气候分布的基础知识、在分析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规律的基础上,最终搭建起判读气候的知识框架。因此本课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气温和降水数据坐标图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知识,通过对气候类型的判读的过程,帮助学生感知大尺度空间地理事物,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 教材分析与命题趋势:
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必考点,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本节课是大气一章的综合和提升,地位非常重要。 近年来所占分值比重不断提高。从历年出题方向上看,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区域气候类型判读。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通过题型转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
1.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特点。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
2.认知特点:优势表现为高中学生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自我意识高涨,为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做好了准备。不足表现为不能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再现,原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详细)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
一、气候形成因子 (一)、气温影响因素
1、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等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坡气温偏低,阳坡气温偏高。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低。
(二)降水影响因素
1、纬度——大气环流: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大陆的迎风一侧降水多,背风一侧降水少;夏季风降水多,冬季风降水少。
2、距海的远近:绝大部分水汽都来自海洋,所以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寒流经过的降水
偏少。
(三)、气候形成主要因素
1、纬度2、海陆分布3、地形4、洋流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
区域地理地球地图,海陆分布以及气候类型练习题含答案
2.在下列的四幅图中,经纬度位置相同的两点是 ( D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答案:B
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地位于北京(116°E、40°N)的东南方向,且经度间距离较近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四幅图中斜线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的是( C ) A.①所在方格 B.②所在方格 C.③所在方格 D.④所在方格
一幅地图比例尺为1∶500 000,图幅面积为10 000平方厘米。根据需要,现用1∶1 000 000的比例尺绘制同一地区的地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新图图幅的面积为( D )
A.20 000平方厘米 B.5 000平方厘米 C.250平方厘米 D.2 500平方厘米 12.新图与原图相比,表示的地理事物( B ) A.更详细 B.较粗略
C.没有变化 D.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18.(2010年北京市丰台区期末练习)系列电影《加勒比海盗》中有一部叫《世界的尽头》。一支探险队经过长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案).word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案)
考纲要求:
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 2. 特殊地区气候的成因和分布特点。 3. 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世界各地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难点,在考试中往往失分较多。这节课我们把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进行归纳讲解。
判断方法:
1.根据气候成因判断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3、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4、根据其它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一、根据气候成因判读气候类型
气候的形成有四大因子,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下垫面(地面状况)则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沿海与内陆、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与西岸、高原山地与平原、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