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马说》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马说》教学设计”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谭富荣公开课《马说》教学设计
北师大万宁附中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 6-–201 7 学年下学期 3月 2 日 学科 语文 教师 谭富荣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马说 1、知识与能力:①朗读课文,体会情感,能够读出文章的节奏;初步尝试以声传情。②学习本文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2、方法与过程: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以读促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的情感线索,了解韩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学习“托物寓意”写作手法,以读促写 以声传情 以读促写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指导写作 指导学生预习 教师准备朗读录音、PPT课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导学设计 第二课时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马说》,古语中有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么重要。上节课,我们已经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完成了熟读,在朗读中大家开始有意识的读出节奏,大家一起来回味一下。(生读)就是这个味道,这一节课我们精读课文,就是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再带着情感来朗读。 2、小组活动 任务:同学们带着问题讨论,并练习朗读 内容:1.这一段表达了什么情感?2
《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
《马说》教案
《马说》 教案
《马说》教案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中学(黑城中学) 曹英 755200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举例引用。课文大量引用诗句举例阐述观点,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这种写法,进而学会运用。
2.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 “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
3.启发法。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
4.触类旁通法。从教材中得到感悟用好教材,引入课外类似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有所迁移,切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3)积累古诗词名句,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4)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5)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本课所学知识获得的感悟,并能分析一定的诗歌现象。 (2)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感知、领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
说勤奋教学设计
15、《说勤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让学生懂得 成功= 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二、细读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师:听你们整齐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过,老师想学齐泯王,不听你们齐“奏”,想听你们一个个“吹”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2016年12月19日公开课) 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 徐礼诚
一、设计意图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谈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此文收在林庚教授《唐诗综论》一书、列于《唐诗远音》一辑中,是林教授探求唐诗“木叶”形象的一次历史追溯,故而文中所引之诗多为汉魏六朝古诗,较之学生熟习的唐诗宋词更费解些,因此本设计安排的预习作业之一乃对所引的全部19句诗进行翻译,属于整体感知环节的一曲前奏。
整体感知的另一工作是对全文7个自然段进行段意概括,亦纳入预习作业。教师在当堂订正该作业的过程中,将主要关注多数学生概括不当的段落,并进行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调整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整体感知环节的完成标志是掌握全文结构,套用程序框图形成板书。 合作探究环节的重心落在4-6段,即侧重关于“木叶”艺术形象的了解和掌握。该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学生自读、合作,以归纳“木”与“树”、“木叶”与“落木”两组词语在艺术形象上的区别。
拓展延伸环节预设了两道思考题。第一题是针对孟浩然的一首感秋诗选词填空,着眼于诗境的领悟和意象的择取,答题出发点即课文的有关理论。第二题有创新意味,需要学生在林教授“木”之二性理论的基础上有所质疑,分析杜甫
说相反教学设计
中班语言教学设计
——说相反
设计意图:
中班孩子对反义词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在一日生活的很多环节我都能听到孩子们使用反义词,但是有个别使用不当的现象,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借助实物、图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理解反义词,再通过游戏练习使用反义词,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反义词。 2、能够正确运用反义词、培养幼儿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经常接触的东西(笔、书、玩具、杯子、衣服、毛巾、吸管、糖果、药等)、幼儿用书图示。 活动过程:
故事导入:相反国国王邀请我们今天去相反国参观,大家想去不想?(想)。开起我们的小汽车出发啦!(边读儿歌边做开汽车状) 1、在物品中寻找反义词
(1)来到相反国我们发现了神秘相反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相反柜里都有什么神秘的东西:
球(大小),笔(粗细),纸棒(长短),玩具(多少)
(2)幼儿自主探索活动,从神秘柜中拿出物品,幼儿通过看、摸、掂,自己发现藏在其中的反义词,并大胆积极的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一本书薄一本书厚。
(3)从幼儿身上发现找出相反朋友。如:一个高一个矮。 3、师幼对词
师:小朋友说的都很好。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
《说勤奋》教学设计
《说勤奋》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本文采用议论文常用的举例子的方法,借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理的文章对于高段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是单一而又枯燥的,学生很难直接从感官上去理解文中的道理,但是教师可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通过梳理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经过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 设计理念
(1)立足新课程标准,增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本,创设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说勤奋”。
(2)走进文本,回归生活。抓住“勤奋”的特征,解读具体的事例,感受勤奋是通往理想桥梁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以一种勤奋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四、 教学目标
1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通过多
种方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
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议论文文体分析)
五、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
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
马说复习题
《马说》复习题
1、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主要结论或主旨句) 2、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最悲惨的遭遇的句子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7、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马说》一文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①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12、本文在写作上主要
16《说勤奋》教学设计
仅供个人参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16 说勤奋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规范书写9个生字,重点书写“惯、末”,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体验理解、积累“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 、名列前茅、远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的段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凭借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体会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的段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难点:
凭借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体会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