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造句三年级

“完璧归赵造句三年级”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完璧归赵造句三年级”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完璧归赵造句三年级”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完璧归赵造句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6年级期末试卷+答案

小学语文毕业模拟试卷

班级 姓名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7分)

biān guàng jùn dōu jíxiánxia

( 鞭 )炮 (逛)街严(峻) 衣(兜) 书(籍)(衔)接 机( 械 )

二、查字典,按要求填空。(4分)

▲用音序查字法,“赋”应查大写字母( F );用部首查字法,“顾”字应查部首(页 ); ▲“望”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1、向远处看;2探望;3希望;4名望;5对看。 “德高望重”的“望”应选第( 4 )种解释;“一望无垠 ”应选第( 1 )种解释。

三、名句填空。(10分)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轻于 鸿毛 。

2、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3、 居里夫人 的美名,从她发现镭的那一刻起就 流芳百世 ,迄今已经百年。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轻诺必 寡信 。

7、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 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

四、判断下列各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择填在括号里。(3分)

比喻拟人夸张 反问

1、每棵树都在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期。(拟人)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

3、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比喻

完璧归赵造句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四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通知:

请各校在提交学期末成绩汇总表的同时,上交3年级和5年级各一个班的语文试卷至区教研室406或413。

一年级语文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卷面分2分。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一、 每根连线1分。

二、 每个字0.5分,

三、 每个字1分。

四、 每个字1分。

五、每个词语1分。

六、每根连线1.5分。

七、每个字、词语各1分。

八、1-2小题均为1+1+2分,第3、5小题各2分,第4小题每空1分。

九、1.4 3(各1分)2.蚕、老鼠(各1分)3.谢谢你!我不会要偷来的东西!(意思答到即可,各1分)4.

(2)(2分)

十、1.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语句通顺,错别字不超过1﹪,得12—13分。

2.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语句较通顺,错别字不超过2﹪,得10—12分。

3.没交代四要素之1-2点,语句不够通顺,表达不够清楚,错别字较多,得8分或9分以下。 (注:相同的错别字只算一个。)

二年级语文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卷面分2分。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一、 每个音节1.5分。

二、 每个字0.5分

三、 每个词语1分。

四、 每个词语2分。

五、 每个判断2分。1.×2.√3.×4.√

六、第1-2小题每个词语1分;第3小

《完璧归赵》剧本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剧本——完璧归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地点:1.在赵国宫里 2.在秦国皇宫里 3.在宾馆。

主要人物:

蔺相如秦王赵王廉颇大臣1大臣2大臣3大臣4赵国仆人秦国使者

第一幕:

大臣3 大王,秦国使者到,可否召其晋见。

赵王 快快有请。

大臣3 传秦国使者晋见。

秦使 (没有行礼)这儿有一封信,大王叫我交给你。(说完就一声不吭地走了)

[大臣们都十分生气,都在骂秦国使者的无礼。]

赵王 (看完信后)秦王说他愿意以十五座城,来换我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可否交换呢?

大臣1 万万不可,大王,臣以为秦王换璧是假,骗璧是真呀!

大臣2 大王,臣以为如果秦王以此为借口来攻打我们怎么办?

廉颇 大王,如秦王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我愿领军抵挡,万万不能把宝物白白送给秦王呀!

大臣2 大将军万万不可,虽然你十分勇猛,但是秦军实力强大,光士兵就是我国的十几倍,所以现在我们不能硬拼。

廉颇 那怎么办?难道还要把这和氏璧送他不成?

大臣2 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智取。

[大臣们纷纷议论。但商量不出一点头绪。]

赵王 谁有良策?本王重重有赏。

大臣4 小臣有一主意,推荐一个人选,此人勇敢机智,我料想此事肯定难不倒他。

赵王 谁?

大臣4 此人乃是蔺相如也。

赵王 此人本王早有耳闻,

13 完璧归赵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13 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10个:璧 赵 蔺 殿 颅 斋 奉 僵 损 斑;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能区分“吩咐”和“嘱咐”,并会正确使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文中关键词语来复述指定的课文内容。

3、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体会蔺相如维护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重点难点]

学习用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壁归赵”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导入: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纯净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目当中是无价之宝。在众多的玉器当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空的玉叫——璧。因为它属于玉的一种,所以“璧”字的下面是个玉”。(板书璧) 学“璧”。

2、现在人们通称璧为——美玉,我们课文中的美玉就是——和氏璧。文中有一个词语形容它,称它为“奇珍异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原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玉。据传:它在暗处会发光,冬暖夏凉,还能驱邪避虫,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可见它是一块人人都想得到的——奇珍异宝。

当赵王得到这块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板书)镇国之宝(齐读) 围绕这块宝玉,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补充课题:13完璧归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完璧归赵》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完璧归赵(课本剧)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xx皇宫

人物:赵王、大臣甲、大臣乙、大臣丙、宫女、侍卫、蔺相如、秦王、大臣1、大臣2[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赵王:(捧住和氏壁,高兴地)这块璧不愧是无价之宝啊!成色纯正,一点瑕疵也没有,浑然天成,真是世间罕有的珍宝啊!

侍卫:(急匆匆地拿着信走进来)启禀大王,秦王派人送信来。

宫女:(接过信,交给了xx)

赵王:(打开信,喃喃自语)呃!秦王想拿15座城换和氏璧?这件事情非同小可,还是召集大臣们商议一下吧!(吩咐侍卫)来人哪!传众大臣上朝议事。

[大臣们来拜见xx]

赵王:秦王送来一封信,说他想拿15座城来换和氏璧,不知众爱卿有何高见?大臣甲:大王,秦王只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

大臣乙: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大臣丙:(想了一会儿,向前一步)启禀大王,臣知道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挥了挥手)好!快传蔺相如。[侍卫把蔺相如叫来了]

xx:(拱了拱手)草民参见大王。

xx:免礼。

蔺相如:(摆出一副疑惑的样子)不知大王叫草民来有什么事呢?赵王:(无奈的样子)秦王得知朕有一块和氏璧,特意写了一封信说愿意拿15座城来换璧,你说如何是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大王,草民愿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1、研习“完璧归赵” 部分;2、找出文中对比手法; 3、尝试复述本故事。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拿去献给 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 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 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和上一个说的一样,还认为是 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 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 脚下痛哭了3天3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 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哭 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 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 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 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和氏璧

遗(wèi):送。 ③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求人可使报 秦者:定语 后置句, “求可使报 秦之人”, 者,定语后 置的标志。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 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校园历史课本剧剧本《完璧归赵》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完璧归赵(课本剧)

完璧归赵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地点:1.在赵国宫里 2.在秦国皇宫里 3.在宾馆。

主要人物:

蔺相如 秦王 赵王 廉颇 大臣1 大臣2 大臣3 大臣4 赵国仆人 秦国使者 第一幕:

大臣3 大王,秦国使者到,可否召其晋见。

赵王 快快有请。

大臣3 传秦国使者晋见。

秦使 (没有行礼)这儿有一封信,大王叫我交给你。(说完就一声不吭地走了)

[大臣们都十分生气,都在骂秦国使者的无礼。]

赵王 (看完信后)秦王说他愿意以十五座城,来换我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可否交换呢?

大臣1 万万不可,大王,臣以为秦王换璧是假,骗璧是真呀!

大臣2 大王,臣以为如果秦王以此为借口来攻打我们怎么办?

廉颇 大王,如秦王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我愿领军抵挡,万万不能把宝物白白送给秦王呀!

大臣2 大将军万万不可,虽然你十分勇猛,但是秦军实力强大,光士兵就是我国的十几倍,所以现在我们不能硬拼。

廉颇 那怎么办?难道还要把这和氏璧送他不成?

大臣2 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智取。

[大臣们纷纷议论。但商量不出一点头绪。]

赵王 谁有良策?本王重重有赏。

大臣4 小臣有一主意,推荐一个人选,此人勇敢机智,我料想此事肯定难不倒他。

赵王 谁?

大臣4 此人乃是蔺相如也。

赵王 此人本王早有耳闻,确

校园历史课本剧剧本《完璧归赵》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完璧归赵(课本剧)

完璧归赵(课本剧)

旁白(背景)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一天,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连忙急召大臣来商议。

赵王:爱卿们,本王收到秦王的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大臣A: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 大臣B: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旁白: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赵王:本王该如何是好。

旁白: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蔺相如: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座城池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旁白:

赵王禾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了和氏璧。秦国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这玉……太,你看……这颜色……这造型……太完美了。 旁白:

蔺相如看此情形,知道秦王心里根本没有拿城换璧的意思,上前一步说。

蔺相如: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旁白: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

三年级上册 归一问题 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1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十五74页第7至10题。 教学分析:

教材第一次出现用两步乘、除法计算来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学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和把计算结果带回到原情境中用逆推的方法看结果是否与条件相符合的检验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问题”的解题技巧,并建立归一问题的模型。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应的用乘、除法解决一步实际问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会解决“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56元钱可以买几个*?”“24元钱买了4个#,每个多少钱?”等生活中常见的一步问题,并且初步感知了“单价、数量、总价”三者间的关系及小括号的使用。但对画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检验等解决问题的经验欠缺,多数学生遇到数学问题后凭感性现经验解决,稍遇到困难就此卡住,不习惯画图分析,结果算出来更没有检验的习惯,几乎没有检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画示意图表示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逆推检验的过程,掌握画示意图分析归一问题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和逆推检验

第八讲 归一问题(三年级奥数)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5
【bwwdw.com - 博文网】

第八讲 归一问题

1、一台拖拉机3小时耕地48公亩,照这样计算,7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亩?

2、火车4小时行驶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要行驶42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3、从A地到B地有400千米,一列火车3小时行了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走完剩下路程还需要几小时?

4、某人要到第10层楼去,从第1层走到第5层用100秒钟。如果用同样速度从第5层走到第10层还要用多少时间?

5、4台小型拖拉机3天耕地240亩,照这样计算,8台拖拉机9天可耕地多少亩?

6、某服装厂15名工人4天做600套工作服,那么,40人10天能做多少套工作服?

7、某厂原计划20人在8天生产3200个零件,刚要生产时,又增加了任务,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需18人10天完成。问增加了多少任务?

8、2头牛5天吃了200千克草,照这样计算,有1000千克草够5头牛吃多少天?

9、农场用拖拉机耕地,2台拖拉机4小时可耕地640公顷。照这样计算,3台拖拉机多少小时可以耕地2400公顷?

10、8个人10天修路2000米,照这样算,20天要修完5000米,需要增加多少工人? 11、制帽厂原来30个工人10天生产草帽1500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