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黔之驴》原文注释翻译练习
《黔之驴》原文注释翻译练习
黔qián之驴
唐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选自《三戒》
1.黔无驴,有好hào事者船载zài以入。
者: 的人, 的地方。好事者,爱多事的人。 船:用船(名词作状语修饰“载”)载以入:完整的结构是“载之以入”省略“之”,之, 代词代“驴”。 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译:黔地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至,到。 则,却。 放之山下:省略了“于”正常语序为“放之于山下”
译:(驴)运到(后)却没有用处,把它放在山下。
3.虎见之,庞páng然大物也,以为神。
之:代词,代驴。 也:肯定句固定的句式,译为“原来是 ”。庞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完整句应该是“以之为神”。以,把。为,当作,作为。
译: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一种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了神物。
4.蔽bì林间窥kuī之,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
蔽,躲蔽。 窥,偷看。 稍,渐渐。 近,接近。 然: 的样子。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即为“莫之知”,不知道它(有什么本领)
译:(老虎)躲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看驴,
黔之驴导学案
21《黔之驴》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积累一些文言词汇(重点)。 2.学习本文细致逼真的心理和动作描写(重点)。
3.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难点)。 一、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黔之驴 好事者 船载以入 慭慭然 远遁 .....噬 狎 跳踉... 2.填空
①《黔之驴》选自 ,作者 ,字 , 代文学家。 ②“唐宋八大家”
指 、 、 、 、 、 、 、 。 二、探究案
(一) 朗读全文。 (二)课堂研讨
1.老虎对驴的态度有何变化?
2.分别找出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并说说它们对刻画老虎形象有什么作用?
3.“黔驴技穷”的技穷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借此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4.你读出哪些启示?(从驴、老虎的命运,分别得出什么道理来?) 5.如果你是驴子,你会想什么办法避免被老虎吃掉? 6.请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
黔之驴练习附答案
《黔之驴》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
也( ) 慭慭然( ) 虎大骇( ) 荡倚( )冲冒 益狎( ..... ) 大阚( )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骇......
( ) 益习其声(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 技止此耳(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 .至则无可用(则: )稍出近之(稍: ) 虎大骇,远遁(遁: )
以为且噬已也(且: ) 益习其声(益: ) 益狎(狎: ) 技止此耳(止: ) 乃去(乃:
黔之驴练习附答案
《黔之驴》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
也( ) 慭慭然( ) 虎大骇( ) 荡倚( )冲冒 益狎( ..... ) 大阚( )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骇......
( ) 益习其声(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 技止此耳(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 .至则无可用(则: )稍出近之(稍: ) 虎大骇,远遁(遁: )
以为且噬已也(且: ) 益习其声(益: ) 益狎(狎: ) 技止此耳(止: ) 乃去(乃:
《黔之驴》教学设计10篇
《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赶驴人在驴子的脖子前挂一块肉,驴子为了吃到那块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驴子始终也追不到那块肥肉。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关注字音、节奏)
2.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个别朗读,同学互评
4.集体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级互助
2.根据幻灯解决重点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
(1)好事者(2)老虎
(3)驴本身(4)黔地
4.你认为哪个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1)好事者带来且无用;不带,或带而用,则不会出现此悲剧
(2)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3)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注:由预设2、3理清结构,解读课文
①虎对驴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看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深层挖掘虎的心理)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结合画面,试背课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之 黔之驴
格伦教育 七年级下文言文 黔之驴
黔之驴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稍近益狎( ) 尽其肉,乃去( )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 ) ...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 ..(2)翻译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
(3)一词多义 见
虎见之( ) 下见小谭( ) 信而见疑( ) 暴见于王( ) 以为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以为且弑己也,甚恐( )
1
格伦教育 七年级下文言文 黔之驴
(4)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5)这篇寓言题为“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少而虎多,是否文不对题,谈谈你的看法?
2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
文及翻译
【作品介绍】
《宫之奇谏假道》讲的是:鲁僖公二年,晋侯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灭虢夏阳。鲁僖公五年,晋侯再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看穿了晋侯的阴谋,于是力劝虞公不要借道。他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然后揭露了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于神灵。然而虞公不听劝告,最终灭国。
【原文】 《宫之奇谏假道》 出处:《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
1
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14)?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外文-翻译原文和译文
中国计量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学生姓名: 张玉星 学 号: 0901002102 专 业: 知 识 产 权 班 级: 09知识产权3班 外文文献题目1:
Trademark Law and Litigation in China(1)
外文文献题目2:
外文指导教师:
二 级 学 院: 法 学 院
2013年5月20日
外文文献翻译译稿1:
涉外商标在中国的诉讼(1)
来源: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0, Vol.17 (3), pp.272-286
作者:Zhihong Gao
本节报告了在上海试验的涉外商标案件的定性内容分析来推断法院如何解释和执行中国的商标法律。定性内容分析(霍尔斯蒂,1969)是这个项目的一个合适的工具,因为案情细节比抽象数字能表达更多信息。
内容分析的数据来自中国知识产权的判决和决定(2009年),这是中国政府推出的符合“TRIPS协定”的透明度要求,并且基于网络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数据库。尽管这个数据库的覆盖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黔之驴》名师导航 苏教版
十八 黔之驴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黔之驴》是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三戒》中的一篇很有特色的寓言,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就是从这篇寓言中来的。 本文从老虎的角度出发,选取了敬驴(“以为神”)、畏驴(“莫相知”)、恐驴(“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观驴(“觉无异能者”)、试驴(“终不敢搏”)、食驴(“技止此耳”)6个场景,叙述了老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全过程。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把老虎的心理、动作写得细致逼真,形象生动;对驴虽着墨不多,却准确地抓住它形体“庞然”和动物本能“鸣”“蹄”来写,形象传神。既着力对虎进行刻画,使一只生性大胆而颇有心计的虎的形象跃然纸上,又恰当地表现了庞然大物而外强中干的驴的形象。 基础梳理 一、字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之(kuī) 慭慭然(yìn) 虎大骇(hà.....i) 远遁(dùn) 噬(shì) 益狎(xiá) 踉(liáng) ....
二、通假字
技止此耳 “止”通“只” 三、词义 1.一词多义
近:①靠近。如:稍出近之。②逼近。如:又近出前后。贴近。如:稍近益狎。 稍:①渐渐,逐渐。如:稍出近之。②
《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