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说课稿”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说课稿”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说课稿”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青峰初中 蔡友超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地位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燃烧。同时,本课题对下一节“燃料与能量”的学习以及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可以起到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而且学习了一些物质的燃烧,对生活中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探究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探究的过程及知识的实际运用。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防火安全,珍爱生命,报效祖国。(放在首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②能解释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

(3)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培养防火和自救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二、我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大课的信息量。

(二)说学法 一是实验探究法: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化学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前预习】

1.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2.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

【情境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很多物质的燃烧,你能总结出什么叫燃烧吗?燃烧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归纳】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总结什么是燃烧:可燃物与发生一种的、的的氧化反应。

【猜想】燃烧需用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请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并归纳。

燃烧的条件:①;②;③。

【思考】1.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事例分析证明。

2.燃烧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交流讨论】教材P125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观察

1

初 中 化 学

1

【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 ;②

【思考】1.如果控制不当,燃烧又会给生活带来有哪些灾害呢?

2.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灭火?

【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说课稿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九年级化学上下册说课稿

课题2 氧气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

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

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

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

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认为要将学习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燃烧知识点总结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燃烧知识点总结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的温度

? 可燃物与氧气/空气充分接触 二、

(一)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Mg+CO2(点燃→)C+2MgO 现象:继续燃烧,生成白色和黑色固体

结论:具有剧烈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是燃烧 (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Na+Cl2(点燃→)2NaCl 现象:持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和白烟.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 即A+BC→B+AC

火柴杆竖直之后为何会逐渐熄灭? 答:因为火柴杆的温度会达不到着火点 3、特殊的燃烧

? 自燃

白磷:少量白磷保存在冷水中(隔绝氧气) 缓慢氧化:积聚热量引发自然(缓慢氧化,不一定引发自燃例如:铁生锈、食物变质、人类衰老、橡胶老化) ? 爆炸:可燃性气体、液体的蒸发或粉尘在空气中(必定有氧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点火或遇火星会爆炸 H2,CO,CH4,C2H5OH,面粉 二、灭火与防火 1、灭火原理 ? 降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颜色_离子共存_物质燃烧的现象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颜色 离子共存 物质燃烧的现象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波尔多液的成分:硫酸铜 氢氧化钙 水

1、你先要明白共存的意思,就是在溶液中(中学阶段只讨论溶液),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能够同时大量存在。主意一定要是大量的。

2、离子能不能同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实验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体验与生活经验,学会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掌握燃烧的定义。

2、通过微观示意图和实验现象的相互印证,能初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控制化学反应的原理,并掌握控制燃烧的方法。

3、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通过对“火”双面性的认识和控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火灾”、“火场逃生”等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且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难点: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是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以寻找灭火的方法为切入点,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化学就在身边,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目的。

生活中学生对燃烧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第一单元神奇的化学变化的学习中,学生也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本节内容是对之前所学的“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认识,即它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又对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颜色_离子共存_物质燃烧的现象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颜色 离子共存 物质燃烧的现象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波尔多液的成分:硫酸铜 氢氧化钙 水

1、你先要明白共存的意思,就是在溶液中(中学阶段只讨论溶液),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能够同时大量存在。主意一定要是大量的。

2、离子能不能同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设计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二初级中学 郭爱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二、重点难点: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具:仪器:酒精灯、烧杯、镊子、火柴、玻璃棒、蜡烛、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品:高锰酸钾、浓硫酸、石块。 教学过程

【引言】教师做一个小魔术(魔棒点灯),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没有用火柴就能把酒精灯点着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探究】

一、看课本80——81页的内容并完成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实验,证明物质燃烧时三条件缺一不可。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论。 实验一

器材:木棒、石块

操作过程:点木棒 、点石块。 现象:木棒燃烧,石块不燃烧。 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二

器材:小

§6、1-1燃烧与灭火

标签:文库时间:2024-08-26
【bwwdw.com - 博文网】

§6、1-1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对比、交流讨论的方法,通过分析常见的灭火、促进燃烧的方法,了解燃烧的条件,认识到控制燃烧发生的要素就能控制燃烧反应,理解燃烧的实质。

(2)列举燃烧在生活、生产和国防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燃烧,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学习过程:

温故而知新 知识准备 学海起航

分别说出木炭、铁丝、蜡烛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发挥自学潜能 你会有新发现

读书自学 探究新知

1、阅读P122—P123,列举日常生活中使火熄灭的方法?这些方法为什么可使火熄灭?

2、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3、根据对灭火原理的分析,你认为物质要燃烧需具备哪些条件? 4、什么叫着火点?

5、回想前面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上面内容,你认为什么是燃烧? 展示自学风采

看看谁比谁强 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