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题及审题立意简析
“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题及审题立意简析”相关的资料有哪些?“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题及审题立意简析”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题及审题立意简析”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题及审题立意简析
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题及审题立意简析
包兴桐
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到老师家做客,大家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仿佛世间之事无所不能。
正当大家高谈阔论之时,老师却给他们出了一道测试题。老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较细,你会砍哪一棵?”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老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普通的杨树,而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大家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也不值钱!”老师又问:“那棵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那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这群学生答道。
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学生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最后终于有人问:“老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老师听后微笑不语。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3年浙江高职考语文作文命题继续向浙江高考作文命题文化靠拢:人文性、思辨性、诗性。事实
材料作文题目及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导写及讲评示例(一) 2013届高三作文训练系列(4)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监狱里有个叫库丁的重刑犯。他游手好闲,嗜酒如命且毒瘾极大,因杀人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父亲一样从小不务正业,后来也因杀人而入狱;小儿子却诚实好学,后来在一家大企业谋到了满意的职位,如今已做了那家公司的总经理。在相同的成长环境里,为何两个儿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一位记者去采访,没料到兄弟二人的答案竟然都是:“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要求: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掌握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常见形式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提供材料的作文。
2、不同点:命题作文(标题作文),材料之后要求“以??为标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命题作文,又名标题作文,以“??”为标题作文。
②话题作文,材料之后要求“以??为话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③材料作文,材料之后,没有“以??为标题(话题)作文”的要
2014广东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详解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析】
材料主要是关于“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的对比:数量、记录内容、留存状况、保存记忆等。
辩证思考:两者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数码技术”适应了当今信息时代,所以取代了“黑白胶片”。
1
从所给材料内容看重点要抓住:一是数码技术与黑白胶片两个不同时代,二是 “永不褪色的记忆”和“值得珍惜的‘点滴’”这两句。两个不同时代突出了科技的进步变化,但同时人们的“值得珍惜的‘点滴’”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增强,反而有所“可能被稀释”。
从审题立意上,要把照片(科技)的变化与人们生活(情感认识)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联想,不可只写一面,如
《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原则、方法,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如何透过比喻型作文题材料中的比喻义确定最佳立意,确立主旨。
【教学设想】1、本节课以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导为中心,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准确立意,防止离题、偏题。 2、设想思路:以高考(模拟考)命题、话题、材料作文为例,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组织:体现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突出对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2009年“广一模”作文题说起
题目: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汕尾市考生本次作文体现出来的不足:
1、审题能力差,不能正确揭示“一叶落”和“天下秋”之间的关系;
2、辩证思维能力差,立意肤浅,只停留在写实(自然现象)层面;
3、对文题包含的关系作不恰当的引申,不注意紧扣题目展开。如:把握(顺应)规律去做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事物),保护环境,从实际出发,秋天是温暖的,善于发现等。
(以上文字摘引自《汕尾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广州“一模”考试语文质量分析》,“不足”之4—10略)
(二)审题立意思路点拨
“高考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高考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
2014-12-30 1046
《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原则、方法,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如何透过比喻型作文题材料中的比喻义确定最佳立意,确立主旨。
【教学设想】1、本节课以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导为中心,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准确立意,防止离题、偏题。 2、设想思路:以高考(模拟考)命题、话题、材料作文为例,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组织:体现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突出对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2009年“广一模”作文题说起
题目: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汕尾市考生本次作文体现出来的不足:
1、审题能力差,不能正确揭示“一叶落”和“天下秋”之间的关系;
2、辩证思维能力差,立意肤浅,只停留在写实(自然现象)层面;
3、对文题包含的关系作不恰当的引申,不注意紧扣题目展开。如:把握(顺应)规律去做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事物),保护环境,从实际出发,秋天是温暖的,善于发现等。
(以上文字摘引自《汕尾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广州“一模”考试语文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绝对精品)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解读全国各地2017年作文写作思路与方法+全国名师解析,
建议广大考生下载学习,对写作有极大帮助)
(一) 2017年济宁中考作文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问题特征鲜明;
(3)要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析】
这道题目的材料围绕“习惯”展开,从对习惯的定义、认识以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解说.其中“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是理解材料的重点,“行为”“心理”“风气”“传统”是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认识,考生可从中选
取角度进行写作,也可写对“习惯”的其他感悟与认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提示考生要在文中写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
【审题立意】写作时,既要写“经历与体验”,也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绝对精品)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解读全国各地2017年作文写作思路与方法+全国名师解析,
建议广大考生下载学习,对写作有极大帮助)
(一) 2017年济宁中考作文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问题特征鲜明;
(3)要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析】
这道题目的材料围绕“习惯”展开,从对习惯的定义、认识以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解说.其中“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是理解材料的重点,“行为”“心理”“风气”“传统”是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认识,考生可从中选
取角度进行写作,也可写对“习惯”的其他感悟与认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提示考生要在文中写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
【审题立意】写作时,既要写“经历与体验”,也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绝对精品)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解读全国各地2017年作文写作思路与方法+全国名师解析,
建议广大考生下载学习,对写作有极大帮助)
(一) 2017年济宁中考作文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问题特征鲜明;
(3)要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析】
这道题目的材料围绕“习惯”展开,从对习惯的定义、认识以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解说.其中“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是理解材料的重点,“行为”“心理”“风气”“传统”是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认识,考生可从中选
取角度进行写作,也可写对“习惯”的其他感悟与认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提示考生要在文中写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
【审题立意】写作时,既要写“经历与体验”,也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绝对精品)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解读全国各地2017年作文写作思路与方法+全国名师解析,
建议广大考生下载学习,对写作有极大帮助)
(一) 2017年济宁中考作文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问题特征鲜明;
(3)要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析】
这道题目的材料围绕“习惯”展开,从对习惯的定义、认识以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解说.其中“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是理解材料的重点,“行为”“心理”“风气”“传统”是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认识,考生可从中选
取角度进行写作,也可写对“习惯”的其他感悟与认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提示考生要在文中写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
【审题立意】写作时,既要写“经历与体验”,也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绝对精品)
2018中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解读全国各地2017年作文写作思路与方法+全国名师解析,
建议广大考生下载学习,对写作有极大帮助)
(一) 2017年济宁中考作文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问题特征鲜明;
(3)要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析】
这道题目的材料围绕“习惯”展开,从对习惯的定义、认识以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解说.其中“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是理解材料的重点,“行为”“心理”“风气”“传统”是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认识,考生可从中选
取角度进行写作,也可写对“习惯”的其他感悟与认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提示考生要在文中写出习惯所产生的影响。
【审题立意】写作时,既要写“经历与体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