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阶段突破
“高中物理阶段突破”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高中物理阶段突破”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阶段突破”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物理解题思路的突破点
高中物理解题思路的突破点
河北易县中学(074200) 张玉良
物理习题的解答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全面准确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物理习题中往往突出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主要因素,应用了很多物理模型。因此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抓住突破点,以点摸线,逐渐明晰解题思路。如何找思维的突破点,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面入手。
一、从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出发
面对物理理过程稍复杂一些的问题,在一时思路不是很清晰时,可联想跟未知量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比较分析确定解题思路。
例1. 一质点在一平面内运动,其轨迹如图所示。它从A点出发,以恒定的
速率V0经时间t到B点,图中x轴上方的轨迹都是半径为R的半圆,x轴下方的轨迹都是半径为r的半圆。求此质点从A点到B点沿x轴运动的平均速度。
分析:此题的突破点应为平均速度的定义,即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跟所用时间的比值,故求出沿x轴运动的位移△x即可。
从A点到B点,若上、下各运动了N个半圆,则沿x轴运动的位移
△x=N2(R-r)
经历的时间 △t=Nπ(R+r)/ V0
所以此质点从A点到B点
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传送带问题
篇一:高中物理难点分类解析滑块与传送带模型问题(经典)
滑块—木板模型
例1 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
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分析:为防止运动过程中A落后于B(A不受拉力F的直接作用,靠A、B间的静摩擦力加速),A、B一起加速的最大加速度由
A决定。 解答:物块A
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
.
.∴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
变式1 例1中若拉力F作用在A上呢?如图2
所示。 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
速度为:。 ∴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
变式2 在变式1的基础上再改为: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使A、B以同一加
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
,设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Fm,则:
解得:
例2 如图3所示,质量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水平恒力F,F=8N,当小车速度达到1.5m/s时,在小车的前端轻轻放上一大小不计、质量m=2kg的物体,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求物体从放在小车上开始经t=1.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以及高中物理定理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以及高中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²/2=V平t= Vt/2t
3.有用推论Vt²-Vo²=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²+Vt²)/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²{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
高中物理实验
高三物理总复习 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实验
关于电阻测量的专题分析
一、在测量电阻时的通常方法是--伏安法 在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有分压和限流两种电路的选择、电流表有内接和外接的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选择以及电源的选择等问题。 1. 分压和限流电路的选择:
(1)看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与被测电阻值之间的关系: ①若R变<Rχ,通常选分压电路; ②若R变>Rχ通常选限流电路;
③若R变~Rχ分压和限流电路均可,但最好选限流电路。
④当变阻器的所有电阻都联入电路时,用电器的电压、电流都会超过额定值时应采用分压电路。
(2)看实验的要求:若题目中要求测量电路的电压从零开始或要求测多组数据,则要用分压电路。
2. 内外接电路的选择:
若RV/Rχ>Rχ/RA,则选用外接电路;若Rχ/RA>RV/Rχ则用内接电路。也可用试触法选内外接电路。
3. 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
①如果题目中给出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即隐含给出此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这种情况要从保护被测用电器的角度出发,用电流表或电压
2013新课标高中物理总复习阶段知能检测13
阶段知能检测(十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7分,选对但不全的得4分,有选错的得0分.)
1.(2011·上海高考)在存放放射性元素时,若把放射性元素①置于大量水中;②密封于铅盒中;③与轻核元素结合成化合物.则( )
A.措施①可减缓放射性元素衰变 B.措施②可减缓放射性元素衰变 C.措施③可减缓放射性元素衰变 D.上述措施均无法减缓放射性元素衰变
2.(2011·太原模拟)钴60是金属元素钴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其半衰期为5.27年.它会通过β衰变放出能量高达315 keV的高速电子衰变为镍60,同时会放出两束γ射线,其能量分别为1.17 MeV及1.33 MeV.钴60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在农业上,常用于辐射育种、食品辐射保藏与保鲜等;在工业上,常用于无损探伤、辐射消毒、辐射加工、辐射处理废物以及自行控制等;在医学上,常用于癌和肿瘤的放射治疗.关于钴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060A.衰变方程为6027Co→28Ni+-1e
B.利用钴60对人体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是利用其衰变放出
2013新课标高中物理总复习阶段知能检测9
阶段知能检测(九)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2012·合肥模拟)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Φ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分别如图1中①~④所示,下列关于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论述,正确的是( )
图1
A.图①中,回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恒定不变 B.图②中,回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直在变大
C.图③中,回路在0~t1时间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小于在t1~t2时间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D.图④中,回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先变小后变大
2.如图2所示,A,B为两个闭合金属环挂在光滑的绝缘杆上,其中A环固定.现给A环中分别通以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电流,其中能使B环在0~t1时间内始终具有向右加速度的是( )
图2
图3
3.(2012·丹东模拟)如图3所示,某人在自行车道上从东往西沿直线以速度v骑行,该处地磁场的水平分量大小为B1,方向由南向北,竖直分量大小为B2,方向竖直向下;自行车车把为直把、金属材质,两把手间距为L,只考虑自行车在地磁场中的电磁感应,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图示位置中辐条A点电势比B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
第一部分:受力分析
【解法归纳】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物体所受的性质力,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1.(2010安徽理综)L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相连,如图所示。若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 的受力个数为 A.3 B.4 C.5 D.6
衍生题1. (2012洛阳四校联考)如图所示,两个质量都为m的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用两根等长的细线悬挂在O点,两球之间夹着一根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静止时弹簧位于水平方向,两根细线的夹角为?,则弹簧的长度压缩了( ) A.
衍生题2. (2007年高考海南物理)如图,P是位于水平的粗糙桌面上的物块。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将P小盘相连,小盘内有砝码,小盘与砝码的总质量为m。在P运动的过程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关于P在水平方向受到的作用力与相应的施力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和桌面 B.拉力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绳和桌面 C. 重力mg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和桌面 D. 重力mg和摩擦力,施力物体是绳和桌面 衍生题3.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浅谈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
高中物理校本教材
静电现象早期的研究与探索
人们对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很早就有记载,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已经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我国在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等问题,所谓顿牟就是琥珀,掇芥意即吸引籽菜,就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西汉末年,有关于“玳瑁吸 (细小物体之意)的记载,以及“元始中(公元三年)??矛端生火”,即金属制的矛的尖端放电的记载。晋朝(公元三世纪)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声。 在对电现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推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他在文章中说:“随便用一种金属制成一个指示器??在这个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个轻轻摩擦过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过的宝石这指示器就会立即转动”,他通过大量的实验驳斥了许多关于电的迷信说法,并且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其它物质象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用干燥的手掌擦着干燥的球体使之停止可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专题〓 2010高考物理实验全攻略
知识结构: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科综合对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它包含两个方面:
Ⅰ.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1)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原理
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4个类型:练习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索型.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 应特别注意的问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不需要选择第一个间距等于2mm的纸带.这个实验的正确实验步骤是先闭合电源开关,启动打点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稳定后,再释放重锤,使它自由落下,同时纸带打出一系列点迹.按这种方法操作,在未释放纸带前,打点计时器已经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但都打在同一点上,这就是第一点.由于开始释放的时刻是不确定的,从开始释放到打第二个点的时间一定小于0.02s,但具体时间不确定,因此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只能知道一定小于2mm(如果这段时间恰等于0.02s,则这段位移s=gt2/2=(10×0.022/2)m=2×10-3m=2mm),但不能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也不需要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不论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距是否等于2mm,它都是从打第一点处开始作自由落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