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层的五个功能
“传输层的五个功能”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传输层的五个功能”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传输层的五个功能”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第五章 传输层
第五章 传输层
一、选择题
1、 在OSI参考模型的各层次中,( C )的数据传送单位是报文。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2、 文件传输协议是( C)上的协议。 A.网络层
B.运输层 C.应有层
D.物理层
3、 TCP/IP体系结构中的TCP和IP所提供的服务分别为( D ) A.链路层服务和网络层服务 B.网络层服务和运输层服务 C.运输层服务和应用层服务 D.运输层服务和网络层服务 4、 TCP采用的滑动窗口( D )
A. 是3位的滑动窗口 B. 仅用于流量控制
C. 传输过程中窗口大小不调整 D. 窗口大小为0是合法的
5、 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解决进程之间通信问题是在( C )
A.网络接口层 B.网际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7、采用有序接收的滑动窗口协议,设序号位数为n,则发送窗口最大尺寸为(B )
A. 2n-1 B. 2n-1
第五章 传输层
第五章 传输层 5—01
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层的通信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
重要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
答:运输层处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向它上面的应
用层提供服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
通信(面向主机,承担路由功能,即主机寻址及有效的分组交换)。 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
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5—02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对上面的运输层有何影响? 答: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不影响上面的运输层的运行机制。 但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5—03
当应用程序使用面向连接的TCP和无连接的IP时,这种传输是面向连接的还是
面向无连接的?
答:都是。这要在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
5—04
试用画图解释运输层的复用。画图说明许多个运输用户复用到一条运输连接上
,而这条运输连接有复用到IP数据报上。
5—05 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用采用可靠的TC
第五章:传输层复习题(答案)
第五章:传输层习题集
1.传输层的基本概念:
1. (90) 在 OSI 模型中,提供端到端传输功能的层次是( C )
A.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2. (90) TCP 的主要功能是( B )
A .进行数据分组 B .保证可靠传输 C .确定数据传输路径 D .提高传输速度
3. (90)TCP/IP 模型分为四层,最高两层是 应用层 、 运输
层 。
4. (90)传输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就是好像在两个运输层实体之间有一条 端
到端 、 可靠的 、全双工 通信通路。 5. (90)运输层位于数据链路层上方(F)
6. (90)传输层是属于网络功能部分,而不是用户功能部分(F) 2.端口的概念:
7. (90)应用层的各种进程通过(B)实现与传输实体的交互
A 程序 B 端口 C 进程 D 调用
8. (60)传输层与应用层的接口上所设置的端口是一个多少位的地址(B)
A 8位 B 16位 C 32位 D 64位 9. (90)熟知端口的范围是(C)
A 0~100 B 20~199 C 0~255 D 1024~49151 10. (90)以
第五章:传输层复习题(答案)
第五章:传输层习题集
1.传输层的基本概念:
1. (90) 在 OSI 模型中,提供端到端传输功能的层次是( C )
A.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2. (90) TCP 的主要功能是( B )
A .进行数据分组 B .保证可靠传输 C .确定数据传输路径 D .提高传输速度
3. (90)TCP/IP 模型分为四层,最高两层是 应用层 、 运输
层 。
4. (90)传输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就是好像在两个运输层实体之间有一条 端
到端 、 可靠的 、全双工 通信通路。 5. (90)运输层位于数据链路层上方(F)
6. (90)传输层是属于网络功能部分,而不是用户功能部分(F) 2.端口的概念:
7. (90)应用层的各种进程通过(B)实现与传输实体的交互
A 程序 B 端口 C 进程 D 调用
8. (60)传输层与应用层的接口上所设置的端口是一个多少位的地址(B)
A 8位 B 16位 C 32位 D 64位 9. (90)熟知端口的范围是(C)
A 0~100 B 20~199 C 0~255 D 1024~49151 10. (90)以
物理层各子层功能
) 物理层各子层功能 Reconciliation Sublayer (RS): 协调子层。汇聚功能,使不同介质类型对MAC子层透明 Medium Independent Interface (MII): 介质无关接口。提供公共接口,屏蔽这些物理层的不同细节 Physical Coding Sublayer (PCS): 物理编码子层。编码/解码 Physical Medium Attachment sublayer (PMA): 物理介质连接子层。执行并串/串并转换 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 sublayer (PMD):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信号转换到特定介质上或反向转换 Medium Dependent Interface (MDI): 介质相关接口。到传输介质的接口 2) 以太网帧结构 Pre 7 6 6 SFD DA SA 12 46 =< n =< 1500Length Type Data unit + pad 4bytes FCS Preamble (PRE)- 7 bytes. The PRE is an alternating pattern of ones and zeros that tells receiving stations that a frame is coming, and that provides a means to synchronize the frame-reception portions of receiving physical layers with the incoming bit stream.7字节。Pre字段中1和0交互使用,接收站通过该字段知道导入帧,并且该字段提供了同步化接收物理层帧接收部分和导入比特流的方法。 Start-of-frame delimiter (SFD)- 1 byte. The SOF is an alternating pattern of ones and zeros, ending with two consecutive 1-bits indicating that the next bit is the left-most bit in the left-most byte of the destination address.1字节。字段中1和0交互使用,结尾是两个连续的1,表示下一位是目的地址的起始位。 Destination address (DA)- 6 bytes. The DA field identifies which station(s) should receive the frame.目标地址. Source addresses (SA)- 6 bytes. The SA field identifies the sending station. 源地址. Length/Type- 2 bytes. This field indicates either the number of MAC-client data bytes that are contained in the data field of the frame, or the frame type ID if the frame is assembled using an optional format. Data- Is a sequence of n bytes (46=< n =<1500) of any value. (The total frame minimum is 64bytes, maxium is bytes.) Frame check sequence (FCS)- 4 bytes. This sequence contains a 32-bit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value, which is created by the sending MAC and is recalculated by the receiving MAC to check for damaged frames.4字节。该序列包括32位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值,由发送方生成,接收方重新进行计算以校验被破坏的帧。
3) IEEE 802.3u Fast Ethernet
3.1) 100BASE-TX
支持全双工模式。使用的是两对抗阻为100欧姆的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最大传输距离是100米。用线对1/2(发送), 3/6(接收)。使用RJ-45连接器。
PC
第五章 计算机网络 传输层
(答案仅供参考如有不对请自己加以思考)
第五章
传输层
一、 习题
1. 在TCP协议中,采用(A )来区分不同的应用进程。
A.端口号 B.IP地址 C.协议类型 D.MAC地址
2.下面信息中( B)包含在TCP首部中而不包含在UDP首部中。 A.目标端口号 B.序号 C.源端口号 D.校验号
3.在TCP/IP模型中,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在互联网络的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对等实体之间建立用于会话的( C)。
A.点到点连接 B.操作链接 C.端到端连接 D.控制连接
4.在TCP/IP网络中,为各种公共服务保留的端口号范围是( B)。 A.1-255 B.0-1023 C.1-1024 D.1-65535
5.假设某应用程序每秒产生一个60B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被封装在一个TCP报文中,然后在封装到一个IP数据报中。那么最后每个数据报所含有的应用数据所占的百分比是(注意:TCP报文和IP数据报的首部没有附加字段。)(C)
A.20% B.40% C.60% D.80%
6.如果用户程序使用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那么
实验2.传输层与应用层协议实验
实验2-1 传输层TCP协议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TCP协议的基本原理 2. 熟悉TCP协议数据包的格式
二、 实验内容:
1. TCP连接的建立与释放
TCP连接是通过三次握手过程实现的。 (1)实验环境如下图所示:
TCP连接发送端192.168.0.100接收端192.168.0.102
发送端使用端口2440,接收端使用端口5001
(2)打开Traces\\3_1_IntroductionToTCP\\tcp_pcattcp_n1.cap文件
分组列表窗口中3-5分组显示了三次握手过程发送的三条报文。分别选择这三条报文,查看协议框和原始框中的TCP协议字段内容,分析flags字段中的SYN、ACK位的0/1设置的含义,注意序号、确认号字段的值。
三次握手报文会协商报文的最大段大小,本例中TCP segment data设为1460字节。 连接建立后,发送端向接收方发送8192字节的数据流。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这是作为一个单位传送的。但是,底层的网络并不能支持容纳8192个字节这样大的分组,因此TCP会将这一个逻辑传送单位分成多个报文段。分组6显示的是第一个报文段,它包含前1460个字节,再加上20个TCP首部字
五层电梯的PLC控制
甘肃畜牧职业技术学院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课程设计名称:题 目:学 生 姓 名:专 业:学 号:指 导 教 师:
五层电梯PLC控制 杨重宝 张博祥 机电一体化 杨志辉 2013年10月18日
1
日期: 目 录
目 录............................................................................................................................................... 1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 4 开题
计算机网络-传输层-有答案
第五章 运输层
选择题
1.下面有关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传输的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D
A.面向连接的网络数据传输快 B.面向无连接的网络数据传输快 C.二者速度一样快 D.不可判定 2.TCP软件可以提供( )个不同端口。C
A.28 B.210 C.216 D. 232
3.在TCP中,使用了( )来保证网络中不出现重复请求报文,而流控则使用了( )。BC
A.两次握手机制 B.三次握手机制
C.滑动窗口机制 D.Windows窗口机制
4.TCP/IP通信过程中,数据从应用层到网络接口层所经历的变化序列是( )。B
A.报文流-传输协议分组-IP数据报-网络帧 B.报文流-IP数据报-传输协议分组-网络帧 C.IP数据报-报文流-网络帧-传输协议分组 D.IP数据报-报文流-传输协议分组-网络帧 5.下列关于TCP和UDP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TCP和UDP都是无连接的
B.TCP是无连接的,UDP面向连接
C.TCP适用于可靠性较差的广域网,UDP适用于可靠性较高的局域网
基于PLC的五层五站电梯的设计
毕 业 设 计(论 文)
论文题目: 基于PLC的五层五站电梯的设计
教 学 点:
指导老师: 职 称: 讲 师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成教院制 二零一三 年 四 月 二十五 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基于PLC的五层五站电梯的设计
任务与要求:
。
时间:年月日 至 月 共周 教 学 点: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 指导教师: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成教院制
职 称:
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表
本表作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一节 PLC控制系统电梯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