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与水循环
“水圈与水循环”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水圈与水循环”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水圈与水循环”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水圈和水循环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水圈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学会运用有关图表解释、应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两项要求: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本节课时为两课时。
(一)课时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
第三节_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②通过判读河流补给方式图,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补给方式及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教学难点】
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河流补给方式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
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
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学案1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概念:地球上 共同组成一_________的圈层。
1水圈 (1) 水:占____%,是水圈的主体。
组成
(2)大气水:占____%,但是______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
按空间分布分类 2. 陆地水 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球上淡水资源的主体) 地下水:潜水、承压
按循环周期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水、深层地水
动态水资源:河流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类型 发生空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 特点 典例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最重要的类型,使的地表径流,夏季风陆地水得到补充,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水资源得以再生 汽输送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降落在海洋上的雨循环,是海陆间循水 环的近十倍 海洋与海洋上空海上内循环 之间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1
补充给陆地水体的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量为数很少 水
联系了四大圈层
4.作用 促进地球上水体的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促进了能量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学案1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概念:地球上 共同组成一_________的圈层。
1水圈 (1) 水:占____%,是水圈的主体。
组成
(2)大气水:占____%,但是______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
按空间分布分类 2. 陆地水 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球上淡水资源的主体) 地下水:潜水、承压
按循环周期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水、深层地水
动态水资源:河流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类型 发生空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 特点 典例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长江参与了水循环最重要的类型,使的地表径流,夏季风陆地水得到补充,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水资源得以再生 汽输送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降落在海洋上的雨循环,是海陆间循水 环的近十倍 海洋与海洋上空海上内循环 之间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1
补充给陆地水体的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量为数很少 水
联系了四大圈层
4.作用 促进地球上水体的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促进了能量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第1课时)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课时作业 -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第1课时 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2015·江苏扬州中学月考)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据此完成第1~3题。 1.关于水圈构成及各水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川是构成水圈的主体
B.大气水虽然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C.固态水只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其他地区没有分布 D.各种水体中,只有陆地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 A.河流水和内陆湖泊水 B.地下水和冰川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 A.塔里木河 B.天山冰雪融水 C.长江 D.未登陆的台风
解析:第1题,冰川是构成陆地水的主体,而构成水圈的主体则是海洋水;大气水虽然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也可能存在固态水;水圈中的各种水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2题,
1
地球上的水大多数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第3题,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直接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天山冰雪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水圈和水循环(第2课时)教案1
水圈和水循环
第二课时: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洋流的性质判断;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三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图1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认识并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难点内容是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复习重点:
结合模式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
结合区域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
水循环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I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水的运动”
第一课时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目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据此可知,学生通过学习需要理解的知识有:水循环的概念以及类型,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们处在不断的更新中,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水循环意义重大。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或绘图的方式加深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课标要求要以海陆间水循环为主要水循环方式,结合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将这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综合在一幅图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综合把握水循环。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做到不但能读能说会画,还要会运用水循环的有关原理去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重点,也是课标所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要让学生不但知道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关系,而且还要明白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借助水循环示意图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
教案—水循环 - 图文
湘教版普高教材 《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理念
水循环是地理知识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探讨交流和合作成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依据学科探究理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通过提问题,引探究,共讨论,出成果,做展示,给点评,做总结的过程,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课堂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把传授知识同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运用感性材料归纳整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案例实现和专业的结合、和社会的融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中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2.课时安排
新高中地理 第2单元第3节 水圈和水循环同步学案 鲁教
新人教部编版初高中精选试题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1.了解水圈中水体的主要存在形式。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重点)
3.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教材整理1 水圈的组成
阅读教材P47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
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组成
(1)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陆地淡水仅占2.526%,绝大多数以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3.淡水资源危机
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因此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正误判断:
(1)河水储量大于地下淡水储量。( ) (2)地下淡水是陆地淡水的主体。( )
(3)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 【提示】 (1)× 河水储量远小于地下淡水储量。
(2)× 陆地淡水绝大多数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是陆地淡水的主体。
(3)√ 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因此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教材整理2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阅读教材P48~P49活动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专题13水循环 - 图文
专题13水循环
一、水圈的构成(阅读:课本P122页“地球水体类型及其储量”图) 海洋水 占地球水体的绝大部分 冰川:占陆地水的大部分 地下水:陆地水中第二位 湖泊水
地球上的水 陆地水 河水 土壤水 沼泽水 大气水 生物水
人类目前大量利用的水资源,是一小部分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
二、水循环类型
阅读课本P123页“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把“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填入下图中合适的位置。
陆地 海洋 1. 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蒸发、降水(海上) 3.陆地内循环:蒸发、降水(内陆)
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 海水
水循环的意义:通过各个环节,联系地球表面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同时,各种水体相互转化,成为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系统。它调节了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和水热分配。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了丰富的地表形态。
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以更新和补充。
三、河水补给
1.河水补给指河水的来源。
2.河水补给形式:雨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