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视频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视频”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视频”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视频”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不仅使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多位数乘一位数是本节课的重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乘一位数,两位数不进位。
2.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利用口算与笔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在教学中,师要充分开发教材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14课时安排教学。
教学内容:教材56页和57页例1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口算整十整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班别: 姓名: 成绩: 一、填一填.(19分)
1.最小的两位数是( ),它与最大的一位数的和是( ),差是( ),1.△+△+△+△=36,△=( )。 A.12 B.9 C.4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 )这两个数的和。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积是( )。
2.1×2×3×4×5×6×7×8×9×0=( )。
3.250×8的积的末尾有( )个0;304×5的积末尾有( )个0。 4 .在算式42×5=210中,42是( ),5是( ),210是( )。 5 .6乘7个十是( )个十,是( )。
6.(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和任何数相加都得任何数。 7.25的4倍是( ),24的5倍是( )。
8、根据33×5=165,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330×5=( ) 3300×5=(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检测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仔细想,认真填。(26分)
1、 在32+174×5中,既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法,后算( )法。
2、 在81-245÷中,既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法,后算( )法。
3、 计算(23+12)×5时,应该先算( )法,后算( ) 法。
4、100减12的差再除以4,结果是( )。 5、求50加25的和是5的多少倍,列示是( )。
6、 12的7倍是( ),120的7倍是( )。 二、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0分) 1、 下列算式中不能先算除法的是( )。
A、56÷7+19 B、89-145÷5 C、(150-25)÷5
2、 下面( )的得数最小。
A、90÷(2×3) B、90÷2×3 C、90÷2×3 3、 32-6=26 , 18÷3= 6,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导学案.doc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 - 1 课题1: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
主备人 戴孝 审核人 使用人 刘月喜 黄金辉 戴孝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法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9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学困生不做。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1.能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二、自主学习
1、口算:
6×4= 8×5= 2×9= 3×9=
3×8= 9×7= 7×6= 4×8=
2、口答:
(1)6个十是( ),10个十是( ),150是( )个十。
(2)8个十是( ),10个百是( ),1200是()个百。
3、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
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这个“找一找”的环节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蚂蚁做操说课稿北师大版
蚂蚁做操
一、说教材
《蚂蚁做操》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乘法》第52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为过度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蚂蚁做操”具体情景图,探究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借助点子图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的每一步含义,进一步体会乘法计算的多样性。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 借助点子图,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我会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一个乘数是200,另一个乘数是8,它们的积是( )。 2.估算49×5时,把49看作( ),估算结果是( )。 3.27的3倍是( ),27是( )的3倍。
4.17×3=( ) 170×3=( ) 1700×3=( ) 5.225×4的积的最高位是( )位,积是( )位数。 6.最小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 )。
7. 28×4的积是四位数, 里最小填( );如果积是三位数,
里最大填( )。
8.101+102+103+104+105+106+107=( )×( )=
( )。 9.在
24×5
里填上“>”“<”或“=”。 100 36×0
36-0 402×2
204×4
10.某人的身份证编码是421182197208095378,由这个编码知道这
人是( )年( )月( )日出生的,性别是( )。 二、我会判断。(每题1分,共5分) 1.两个数相乘,积一定比每个乘数都大。 2.一个三位数乘9,积可能是四位数。
1/ 7
( ) ( )
3.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时,估算的结果比准确数大。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3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线、卷尺、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今天李老师来到徐圩子小学,看到这新建的校园真是美极了,
老师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同学们想欣赏吗? 生:想
师:如果你知道是学校的什么地方就大声说出名字好吗?师出示课件,在这几张照片中你感觉哪张最漂亮,为什么? 生:中间那张最漂亮,因为中间那张镶了一圈花边
师:同意吗?老师沿着照片的边缘加了整整一周的花边,这花边不长也不短,整整好,其实这个花边的长度就是照片一周的长度,(板书:一周的长度)照片一周的长度就是照片的周长,引出课题__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周长
让生说说什么是照片的周长,然后师出示一片漂亮的大树叶让生摸摸它的周长,让生边指边说,改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题
25×2= 25×4= 25×6= 25×8= 25×3= 25×5= 25×7= 25×9= 15×2= 15×4= 15×6= 15×8= 15×3= 15×5= 15×7= 15×9= 45×2= 45×4= 45×6= 45×8= 45×3= 45×5= 45×9= 35×2= 35×4= 35×6= 35×8= 35×3= 35×5= 35×7= 35×9= 125×2= 125×4= 125×6= 125×8= 125×3= 125×5= 125×7= 125×9= 123+25= 80-17= 10+20= 120-25= 248+89= 11+22= 125-26= 456+4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界水小学:林妙花
从这次的考试当中,我发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题主要有基础知识(包括计算、填空、选择)和实践运用(画图、应用题)两大部分构成。
从整体上看,试题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的具体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一题“填一填”主要考察了学生乘法、除法的算理,第三题是判断题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五题考察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能力;第六题考察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考察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并且注意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命题理念。
二、从学生试卷看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1、填一填的第1、2小题失分较多,这考察的是乘法、除法的另外一种算法,而学生的答案只限于我上课教的那种模式,而不符合这种模式,所以失分较多。这肯定是我的问题,首先,这种方法在课上我的确没有特别的强调,在以后的课堂当中我不能只限定学生某一种做题思路,要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做题。
2、( )里最大能填几?这一题做的全对的很少,很多同学做错了,这说明应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第三大题判断题学生做的都很好,大部分同学都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