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凝治疗监测指标
“常用抗凝治疗监测指标”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常用抗凝治疗监测指标”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常用抗凝治疗监测指标”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抗凝治疗中的评估与监测
抗凝药物治疗中的临床评估与监测
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组成的,可发生于循环系统的各个部位,包括静脉、动脉、心腔和微循环等。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抗栓治疗主要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这些药物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许多大型临床试验的证实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由于抗凝药物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在临床使用中进行相应的评估以及监测对达到更佳的抗凝效果以及减少出血风险尤为重要。
1.凝血酶抑制剂
凝血酶抑制剂有间接凝血酶抑制剂以及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凝血酶灭活或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其依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半衰期较长,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有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在心血管领域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治疗以及介入术中。在安全性方面,普通肝素由于分子量大,会干扰血小板功能,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活性可预测,对血小板影响小,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 1.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监测的目的
抗凝的临床监测
抗凝的临床监测
血栓形成是个体最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参与损伤后的止血过程和损伤的修复。机体还存在抗凝系统,体内天然存在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蛋白C(PC)/蛋白S(PS)。在完成止血任务后,机体还存在清除血栓的机制,这就是纤溶系统,实际上纤溶系统在凝血过程启动后就已经被激活了。体内存在天然的纤溶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变成有活性的纤溶酶,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主要纤溶激活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抑制物主要是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和a2-抗纤溶酶(a2-AP),调节纤溶活性。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凝血-抗凝和纤溶-抗纤溶机制互相平衡,保证血液在体内正常流动,既不形成血栓,也不至于出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溶解机制的失衡使得血栓不适当地形成或者形成后不能被有效清除,导致组织/器官缺血/坏死;另一方面,抗凝/纤溶过度也会导致出血的发生。
止血过程除凝血系统外,血小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血管损伤之初,血小板黏附、激活和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完成初级止血过程,同时凝血瀑布反应是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第三因子,PF3)进行的,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抗凝方法
血滤时鱼精蛋白使用原则
1. 遵医嘱给药,医生开嘱托医嘱:鱼精蛋白——?mg/day——?给药途径。如需调整剂量,护士需见到医嘱后执行,不得执行口头医嘱。
2. 护士需要分清监测APTT的取血途径(血滤管路或静脉取血),医生在化验单上注明途径;分清鱼精蛋白给药途径(滤器后或病人外周静脉)。
3. 泵入鱼精蛋白需使用容量泵,将鱼精蛋白充分稀释,扩大与血液接触面积。随时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缺血改变。 4. 血滤记录单记录鱼精蛋白剂量?mg/day
单位时间入量 单位时间出量 肝素 肝素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 鱼精蛋白 鱼精蛋白 脱水 5. 护理记录单记录 1) 2)
血滤配方、血滤管路使用情况
需要调整肝素、鱼精蛋白剂量的APTT数值及调整后的肝素、
鱼精蛋白剂量 3)
肝素、鱼精蛋白剂量与医嘱一致。
床边血滤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的注意事项
1. 管路预冲同常规血滤治疗。
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流程图
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流程图
ACS患者 STEMI NSTEMI/UI 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低危 中、高危 极高危 抗血小板: 介入前:尽早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负荷量治疗,建议使用P2Y12受体抑制剂。 介入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至少12个月。 抗凝: 介入前:低分子肝素;介入后:低分子肝素×3d,必要时联合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抗血小板: 溶栓前:尽早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负荷量治疗,建议使用P2Y12受体抑制剂。 溶栓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至少12个月。 rt-PA溶栓前抗凝:低分子肝素,至少接受48h抗凝治疗(最多8天或至血运重建) 抗血小板:尽早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负荷量治疗,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常规剂量抗血小板治疗至少维持12个月。 抗凝:维持至出院,至多8天。 抗血小板:尽早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负荷量治疗,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常规剂量抗血小板治疗至少维持12个月。 抗凝:低分子肝素,介入后无并发症的患者停用抗凝治疗。 保守治疗 早期PCI治疗 PCI 补交急诊费用办理住院手续 收入CCU/ICU 补交急诊费用办理住院手续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版(转载)
发表者:朱舜明 1720人已访问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1,2]。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每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3-6]。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疗[1,2]。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多种口服抗凝药物应用于临床,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
常用监护仪及相关监测指标意义
监护仪常用设置
常用监护仪及相关监测指标意义
ICU
2011
监护仪常用设置
迈瑞PM9000监护仪外观
监护仪常用设置
监护仪常用设置
第一节 医用监护仪器概述 监护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危重病人必须对 其进行监测,发现险情,立即报警,通知 医生及时进行抢救;二是某些病症现象出 现的时间短暂,需作较长时间的测量(例 如24小时)才能记录到异常现象。
监护仪常用设置
一、监护仪的临床应用 1、循环系统:心率、心律、血压、心输 出量 (这些参数从不同侧面反映人体 心脏泵血功能的好坏) 2、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呼吸力学肺功 能、血氧饱和度、呼末CO2、麻醉气体浓 度 3、神经系统:脑电图、肌松等 4、其他系统:体温、血气分析
监护仪常用设置
二、医用监护仪器的分类 按检测参数分类 单参数监护仪和多参数监护仪
按使用范围分类床边监护仪、中央监护仪、离院监护仪 按仪器构造功能分类 一体式监护仪和插件式监护仪
监护仪常用设置
按功能分类 通用监护仪和专用监护仪
按仪器接收方式分类有线监护仪和遥测监护仪 按监护仪的作用分类 纯监护仪和抢救、治疗用监护仪
监护仪常用设置
插件式监护仪
多 参 数
血氧饱和度检测仪
除颤监护仪
中央监护系统
数字遥测监护系统
监护仪常用设置
监护系统支持的参数
12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王秀丽 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 江伟 李军 张兰 陈绍辉 金善良 袁红斌 徐懋(共同执笔人) 郭向阳(共同负责人) 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
房颤抗凝知情同意书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持续性房颤抗凝治疗知情同意书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床号: 住院号: 抗凝CHA2DS2-VASC评分 出血HAS-BLED评分
C H A D S V A S 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 收缩压≥160mmHg 年龄≥75岁 糖尿病 中风/TIA/血栓史 周围血管病变 年龄65-74岁 女性 1 1 2 1 2 1 1 1 H A S B L E D 收缩压≥160mmHg 肝功异常 肾功异常 卒中 出血 INR波动 年龄>65岁 药物/酗酒 1 1 1 1 1 1 1 1 血栓/脑梗高危:CHA2DS2-VASC 评分≥2分 抗凝出血高危: HAS-BLED 评分≥3分
肝功异常:慢性肝病,胆红素>正常上限两倍
谷丙转氨酶或碱性磷酸酶>正常上限三倍
肾功异常:长期透析或肾移植或Cr≥200ummol/L 合并用药:抗血小板药、非甾体消炎药、皮质激素
抗凝治疗显著减少脑梗死发生率,但潜在一定程度的
CRRT的局部枸橼酸抗凝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局部枸橼酸抗凝
利益冲突
ICU的急性肾脏损伤(AKI)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管路寿命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影响因素
持续肾脏替代的抗凝
持续肾脏替代的抗凝选择
国内文献报告的抗凝方法
抗凝方法
单药抗凝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枸橼酸
联合抗凝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枸橼酸
无抗凝
483(21.7)52(2.3)137(6.1)844(37.9)686(30.8)26(1.2)病例数(%)
CRRT时的肝素抗凝
肝素抗凝的优缺点
枸橼酸抗凝的原理
局部枸橼酸抗凝的原理
肝素抗凝时的滤器中空纤维
低分子肝素抗凝时的滤器中空纤维
枸橼酸抗凝时的滤器中空纤维
血滤终止的原因
滤器寿命的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
出血或输血的比例
CRRT时出血的多因素Poisson回归
高频电凝微创治疗
【技术原理】:
高频电凝术(又称高频电凝微创术),该技术是在三维超声定位下,采用成熟的高频电极医治仪和导管针,直接作用于瘤体细胞膜以及血管周 围组织中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瘤体内产生高热,使血管壁乳化、凝固、收缩,瘤体逐渐缩小,畸形血管失去再扩张的能力。该医治技术微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破坏性小,不易留疤痕。
【技术特点】:
1、应用彩超靶向定位阻断血管瘤生长基因的物理技术,即通过细胞学、免疫学、基因学等各学科去综合考虑血管瘤致病因和医治进程。
2、具有高能量、微型化、自动化的特点,可有效消灭提供血管瘤生长的畸形血管细胞,从而阻断血管瘤的再次生长,达到很好的医治效果。
3、充分考虑血管瘤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和术前评估报告,有效把握患者的医治方式和位置,血管瘤患者尽快健康。
【医治周期】:
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淋巴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多发性淋巴血管脂肪瘤。瘤体一般需一个疗程,巨大瘤体和多发性瘤体通过2-3次疗程医治可。
可应用于:
婴幼儿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深层肌间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淋巴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瘤的医治,疗效明显。
【高频电凝术患友问题】:
1,问:高频电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