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常见的病与防治
“黄颡鱼常见的病与防治”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黄颡鱼常见的病与防治”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黄颡鱼常见的病与防治”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病因及主要症状 7月份,养殖水体中由一 于水质较肥黄颡鱼体表同时一
、
出现车轮虫、小瓜虫。车轮虫、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部、体表及鳍条等部位 .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表面覆盖一层白色黏液。 主要危害夏花鱼苗、鱼种。发
前用 l一%的食盐水浸泡 5 1r n% 2 - 0 i。 a 3合理放养注意养殖密度合理,宜 .不过高。 4药物防治发病后用聚维酮碘全池遍 .洒. 3每天使用 1 .次连用 3;次在饵料中拌人恩诺沙星 l/g进行投喂; 07 gL浓度 gk用 .m/的硫酸铜、酸亚铁合剂 (:)硫 52全池泼洒效果较好;用冰酸醋 2 0 2 0/ 0— 5 mgL溶液浸洗病鱼
约 1mn 5 i .有一定疗效;用亚甲基蓝 03 .—05/池遍洒,用 2。 .mgL全连 d
-
o
病鱼体表可见车轮虫、小瓜虫的虫体 .情较重时,病鱼类游动迟缓 .漂浮于水面 .不会因受惊吓而逃走,有时也群集绕池不断地用身体和其他
5加强管理加强水质管理, .科学投饵。 坚持“四定”投喂原则及经常对食场进行消毒四、析原因分
周晨霞造成死亡。
物体碰撞、摩擦或跳出水面,二、诊断
由于夏花培育池水质较肥,放养密度较大.容易发生此病。病鱼被车轮虫寄生于体表和
黄颡鱼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黄颡鱼俗称嘎鱼、黄姑、黄腊丁等,因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黄颡鱼资源锐减,各地逐步兴起黄颡鱼人工养殖热,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了一些病害。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易从皮肤浸入体内,对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要慎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现将笔者几年来对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
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该病
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
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
黄颡鱼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黄颡鱼俗称嘎鱼、黄姑、黄腊丁等,因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黄颡鱼资源锐减,各地逐步兴起黄颡鱼人工养殖热,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了一些病害。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易从皮肤浸入体内,对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要慎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现将笔者几年来对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
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该病
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
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内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 图文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病
病原:鮰爱德华氏菌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时有头朝上,尾向下呈垂直飘浮状态。腹部肿胀,有浅色小血斑、突眼、大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一条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骨,鳃丝严重贫血、腹腔内含腹水,全肠充血,肝、肾肿大并呈暗红色,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有血丝。
防治方法:1、在捕捞、运输、放养的过程中勿让鱼体受伤,在放养前进行消毒;2、改水:水质解毒保护剂 500-1000g/亩;
3、外用:鱼用出血停10-15ml米/亩(鱼水宁200-250ml)、第二代菌毒清100g米/亩;
4、内服:聚维酮碘【或肠鳃康】+排毒护肝散+五黄粉+黄芪多糖;
斑点叉尾鮰养殖出血性腐败症的防治技术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出血,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在养殖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
防治方法:使用5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同时按25毫克/千克鱼体重的用药量,将盐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 图文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病
病原:鮰爱德华氏菌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时有头朝上,尾向下呈垂直飘浮状态。腹部肿胀,有浅色小血斑、突眼、大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一条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骨,鳃丝严重贫血、腹腔内含腹水,全肠充血,肝、肾肿大并呈暗红色,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有血丝。
防治方法:1、在捕捞、运输、放养的过程中勿让鱼体受伤,在放养前进行消毒;2、改水:水质解毒保护剂 500-1000g/亩;
3、外用:鱼用出血停10-15ml米/亩(鱼水宁200-250ml)、第二代菌毒清100g米/亩;
4、内服:聚维酮碘【或肠鳃康】+排毒护肝散+五黄粉+黄芪多糖;
斑点叉尾鮰养殖出血性腐败症的防治技术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出血,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在养殖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
防治方法:使用5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同时按25毫克/千克鱼体重的用药量,将盐
章贡区江黄颡鱼健康养殖基地建设
章贡区江黄颡鱼健康养殖基地建设
项目建议书
项目主管单位:章贡区农业和粮食局
项目承担单位:章贡区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 承担单位负责人及联系电话:阳作锋 0797—8222231 建设地点:章贡区水东镇水东村 编写单位、人员及联系电话:
章贡区畜牧水产中心 0797—8222231
杨衍春 13870711652
编报日期:二0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1
目 录
一、 总论?????????????????????3 (一) 项目背景???????????????????3 (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 (三)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5 (四) 编制依据???????????????????7 二、 市场分析与生产能力??????????????7 (一) 市场分析???????????????????7 (二) 生产能力???????????????????7 三、 原材料及能源供应???????????????8 四、 拟建地点及建设条件???????
饥饿后黄颡鱼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体重变化的关系
为了解饥饿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体重变化的关系,将18尾黄颡鱼置于室内18个玻璃水箱中,在水温23.4~28.2℃条件下进行了为期6周的饥饿试验。结果显示:鱼体初始体重与内脏指数、肝胰脏指数、肝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及ATP酶活性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与失重率显著负相关;失重率越高,内脏指数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越低,丙二
长江大学学报 (然科学版 ) 21年 1月第 8第 1期自 01 1卷 1 Jun l f a gz nvri ( a c E i N v2 1 .Vo. . o ra o n te i s y N t i dt Y U e t S ) o.01 18No 1 1
d i 0 3 6/. is . 1 7 o:1 . 9 9 j s n 6 3—1 0 . 2 1 . 1 1 4 4 9 0 1 1 . 1
饥饿后黄颡鱼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体重变化的关系张建立,丁
胡中宋雪明,江,杨严鸥安农大动科学,徽合 33 (徽业学物技院安肥20 ) 06[要]为了解饥饿后黄颡鱼 ( et b g u uvd a oRc ado )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
饥饿后黄颡鱼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体重变化的关系
为了解饥饿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体重变化的关系,将18尾黄颡鱼置于室内18个玻璃水箱中,在水温23.4~28.2℃条件下进行了为期6周的饥饿试验。结果显示:鱼体初始体重与内脏指数、肝胰脏指数、肝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及ATP酶活性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与失重率显著负相关;失重率越高,内脏指数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越低,丙二
长江大学学报 (然科学版 ) 21年 1月第 8第 1期自 01 1卷 1 Jun l f a gz nvri ( a c E i N v2 1 .Vo. . o ra o n te i s y N t i dt Y U e t S ) o.01 18No 1 1
d i 0 3 6/. is . 1 7 o:1 . 9 9 j s n 6 3—1 0 . 2 1 . 1 1 4 4 9 0 1 1 . 1
饥饿后黄颡鱼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体重变化的关系张建立,丁
胡中宋雪明,江,杨严鸥安农大动科学,徽合 33 (徽业学物技院安肥20 ) 06[要]为了解饥饿后黄颡鱼 ( et b g u uvd a oRc ado )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
瓦氏黄颡鱼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维普资讯
第 1卷第 1 5期 2 0年1 0 8月
中国水产科学J u na fFihey Sce c so i o r l s r in e fChna o
Vl . 5 NO. 0 1 1 1J nua y a r 2008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
李芹龙勇屈波,,罗莉,刁晓明(. 1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重庆 4 0 1; . 0 7 5 2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产系,河南信阳 4 4 0 ) 6 0 0摘要:测定了瓦氏黄颡鱼 (ee bg u ahl) P lo arsvcel仔稚鱼从出膜至 3 t i 0日龄时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 1蛋白酶、天,淀粉酶、脂肪酶均能检测到活性,胃蛋白酶活性在第 2而 2日龄才检测到。可溶性蛋白
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 4日龄时达到最大值 (. 3 . )/ 41±0 4 Umgpo i; 9 0 rtn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 e直至 1 5日龄达到最小值 (. 2 . )/ rt。之后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