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六年科学上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灯塔市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课 时 计 划总第 12 节

3.地球的内部(1)

专用教室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2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要点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 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

教师调控导入新课 1.猜谜语:桌上放了 3 个盒子, 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 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 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 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4.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 球的内部。 二、指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1. .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 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相互交流。 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 有可能。 2. 请学生朗读书上的资料 (注意 “壳、镍”的读音) 。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

二.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 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学生说, 教师板书。

三.自主合作探究

-1-

灯塔市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教学过程四.检测提升

教师调控3. 补充提问: 地球内部可以分成 几个层?

学生活动

4. 请学生看图回答三者的厚度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六年科学上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灯塔市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课 时 计 划总第 12 节

3.地球的内部(1)

专用教室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2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要点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 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

教师调控导入新课 1.猜谜语:桌上放了 3 个盒子, 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 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 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 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4.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 球的内部。 二、指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1. .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 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相互交流。 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 有可能。 2. 请学生朗读书上的资料 (注意 “壳、镍”的读音) 。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

二.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 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学生说, 教师板书。

三.自主合作探究

-1-

灯塔市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教学过程四.检测提升

教师调控3. 补充提问: 地球内部可以分成 几个层?

学生活动

4. 请学生看图回答三者的厚度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理解岩石圈及其与地壳和地幔软流层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判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教材文本材料,让学生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进行梳理,培养学生文本解析能力和综合、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还原地理学家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知识逻辑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地球的内部结构”。其知识逻辑结构是:了解地震波的性质(起点)―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中点)―理解各圈层特点(终点)。站在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视角,这些内容可以较好实现地理图像解析与表达、比较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起点:解析“阅读”材料,了解地震波的性质。地震波本身是知识难点,但不是教学重点。学习本课内容只需运用纵、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这一结论即可。因此笔者将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理解岩石圈及其与地壳和地幔软流层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判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教材文本材料,让学生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进行梳理,培养学生文本解析能力和综合、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还原地理学家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知识逻辑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地球的内部结构”。其知识逻辑结构是:了解地震波的性质(起点)―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中点)―理解各圈层特点(终点)。站在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视角,这些内容可以较好实现地理图像解析与表达、比较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起点:解析“阅读”材料,了解地震波的性质。地震波本身是知识难点,但不是教学重点。学习本课内容只需运用纵、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这一结论即可。因此笔者将

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课件展示文稿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 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 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 周期)

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 球“停”下来,同时出现地球运动到 每一点的时间,节气、和阳光的直射 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的方 向。地轴的指向等问题就得到的解决。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 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 地球的公转产生的现象教师用鼠标控 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 制,在二分二至日点,单击鼠标,就 会出现地球运动到每一点的阳光的直 斜的。没有) 射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分析。一 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长时间的 [展示]课件: 变化,以及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课件展示正午太阳的高度 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 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 什

么影响呢? 通过课件展示四季的时间,让学生通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 过图片感受四季的不同 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三.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 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 照射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2~3个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 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2、 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 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二、 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三、 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球形) 四、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可是人类在探究认识地球的形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

. kszl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

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

. kszl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

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4
【bwwdw.com - 博文网】

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节,自己编的哦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从宇宙中看地球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东阿实验高中地理组 杨建

电话:13475709733 邮箱:49497455@

【课标解读】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但有一些地理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