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常考的名词解释”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医基础理论常考的名词解释”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常考的名词解释”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第一、二章 结论与阴阳五行

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 2、证 3、辨证治疗 4、同病异治 5、异病同治 6、阴阳 7、阴平阳秘 8、阴血 9、阳气 10、阳胜则热 11、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 13、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 17、重阳必阴 18、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 21、寒者热之 22、阳病治阴 23、阴病治阳 24、五行 25、五气 26、五色 27、五志 28、五味 29、五季 30、五官 31、五体 32、五液 33、相生 34、相克 35、相乘 36、相侮 37、制化 38、母病及子 39、子病犯母 40、子盗母气 41、虚则补其母 42、实则泻其子 43、滋水涵木 44、益火补土 45、培土生金 46、金水相生 47、抑木扶土 48、培土制水 49、佐金平木 50、泻南补北

问答题

(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以下同)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名词解释

1.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 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 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 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 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

眼科学常考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名词解释:

1. 2. 3. 4. 5.

视野: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据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视路:指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对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径路,在临床上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路径。

等视线::视岛上任何一点的垂直高度即表示该点的视敏度,同一垂直高度各点的连线称为视岛的等高线,在视野学上称为等视线。

调节:(Accommodation)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屈光不正:Ametropia(refractive error)当眼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作用,不能在黄斑中心凹形成焦点,此眼的光学状态称为非正视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屈光不正。 6. 7. 8. 9.

正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集,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远视:当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

毛泽东概论常考的50个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毛泽东概论常考的50个名词解释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五大发展理念

  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5、五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答: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

  6、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是什么?

  答: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7、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两个同步”

  答:“两个倍增”,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8、一带一路

  答:一带一路是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名

词解释汇总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1、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3、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5、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6、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41、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42、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

细胞生物学常考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细胞生物学常考名词解释

1、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大分子的内吞除了一般进行的非选择性内吞作用外,往往首先与质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然后形成有被小窝,继之形成有被小泡,这种内吞方式称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2、核孔复合体

核孔周围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复合结构。包括胞质环,核质环,中央栓,轮辐。 3、基粒2

线粒体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带柄的小颗粒,与膜面垂直而有规律的排列。其本质为ATP酶复合体。 4、液态镶嵌模型2

1972年由singer和nicolson提出的:(1)流动的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连续主体(2)球状蛋白不同程度的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附着在表面(3)强调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5、核仁组织区3

存在于特定染色体的次縊痕处,含有rDNA的染色质丝(ban环)在间期核中伸入到特定区域参与核仁的形成,共同构成核仁组织区。 6、连接小体

是间隙连接的结构单位。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穿膜蛋白质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通道,相邻细胞膜的连接小体对接,孔道相通,允许一定量物质通过。 7、成熟促进因子3

(MPF)G2晚期形成cyclinB-cdk1复合物,在促进G2期向M期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能够促进M期启动的调控因子

细胞生物学常考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细胞生物学常考名词解释

1、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大分子的内吞除了一般进行的非选择性内吞作用外,往往首先与质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然后形成有被小窝,继之形成有被小泡,这种内吞方式称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2、核孔复合体

核孔周围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复合结构。包括胞质环,核质环,中央栓,轮辐。 3、基粒2

线粒体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带柄的小颗粒,与膜面垂直而有规律的排列。其本质为ATP酶复合体。 4、液态镶嵌模型2

1972年由singer和nicolson提出的:(1)流动的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连续主体(2)球状蛋白不同程度的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附着在表面(3)强调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5、核仁组织区3

存在于特定染色体的次縊痕处,含有rDNA的染色质丝(ban环)在间期核中伸入到特定区域参与核仁的形成,共同构成核仁组织区。 6、连接小体

是间隙连接的结构单位。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穿膜蛋白质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通道,相邻细胞膜的连接小体对接,孔道相通,允许一定量物质通过。 7、成熟促进因子3

(MPF)G2晚期形成cyclinB-cdk1复合物,在促进G2期向M期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能够促进M期启动的调控因子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哲学概念。

(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中医学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知道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20
【bwwdw.com - 博文网】

144277789.doc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形体结构:五大系统—脏—腑—体—窍

2)生理活动: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由精、精液、为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五行为准则,各司其职,分工有序,相互联系,彼此为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3)病理活动: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的反应,整体病变可以出现局部的病理反应。

4)诊断疾病: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5)治疗疾病:“治病求本”,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整体的调 。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合一”观)

1)气候、四季、寒热温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2)昼夜晨昏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3)地理环境、地域性气候、水土、生活习惯与人的生理活动相应。 3.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和谐与统一

经济发展、生活状况、饮食结构、环境状况与人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二)辨证论治

病:是对具有特定的病因、特有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转归的全过程的概括。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病、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

症:单一的疾病外在表现。

第一章 精气、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