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测定实验注意事项
“蛋白质测定实验注意事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蛋白质测定实验注意事项”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蛋白质测定实验注意事项”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蛋白质复性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蛋白质复性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蛋白前期准备
(1)查阅目标蛋白相关文献,了解其等电点,标签等注意点。
(2)如果目标蛋白易降解,可在纯化时加1-2mMDTT,全程低温,及时处理。 (3)透析Buffer的选择可参考文献。
蛋白复性
包涵体:在某些生长条件下,大肠杆菌能积累某种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它们致密地集聚在细胞内,或被膜包裹或形成无膜裸露结构,这种水不溶性的结构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IB)。
在E.coli中累积的重组蛋白会迅速地以包涵体形式被沉淀出来,这些包涵体蛋白是丧失生物活性的不可溶的错误折叠蛋白的聚集体。
包涵体的处理一般包括这么几步:包涵体的洗涤、溶解、纯化及复性。
如果过表达蛋白在包涵体中,那么通常有两个选择可以考虑:(1)退一步,优化表达条件;(2)接受包涵体并采取策略来将蛋白溶解以及复性。这里主要考虑第二种方案。
包涵体的洗涤
破碎细胞都会使细胞内蛋白质或核酸水解酶释放到溶液中,使大分子生物降解,导致天然物质量的减少,加入蛋白酶抑制剂等,还可通过选择pH、温度或离子强度等,使这些条件都要适合于目的物质的提取。
洗涤Buffer:50mM Tris-HCl(pH8.0), 2mM
蛋白质测定方法
蛋白质的定量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micro Kjeldahl method)
生物材料的含氮量测定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如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测出含氮量则可推知蛋白含量。生物材料总氮量的测定,通常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由于具有测定准确度高,可测定各种不同形态样品等两大优点,因而被公认为是测定食品、饲料、种子、生物制品、药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生物材料的含氮量测定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如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测出含氮量则可推知蛋白含量。生物材料总氮量的测定,通常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由于具有测定准确度高,可测定各种不同形态样品等两大优点,因而被公认为是测定食品、饲料、种子、生物制品、药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分析方法。其原理如下: 1. 消化:有机物与浓硫酸供热,使有机氮全部转化为无机氮——硫酸铵。为加快反应,添加硫酸铜和硫酸钾的混合物;前者为催化剂,后者可提高硫酸沸点。这一步约需30min至1h,视样品的性质而定。
2. 加碱蒸馏:硫酸铵与NaOH(浓)作用生成(NH4)OH, 加热后生成NH3, 通过蒸馏导入过量酸中和生成NH4Cl而被吸收。
3. 滴定:用过量标准HCl吸收
蛋白质含量测定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
2.掌握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包括样品的消化处理、蒸馏、滴定及蛋白质含量计算等。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的化合物。食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共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留在消化液中,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来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得蛋白质含量。
因为食品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其它含氮物质,所以此蛋白质称为粗蛋白。 1.消化:有机物中的胺根在强热和CuSO4/K2SO4,浓H2SO4 作用下,消化生成
(NH4)2SO4;
2NH3+H2S04+2H+=(NH4)2S04 (其中CuSO4做催化剂)
2.蒸馏:在凯氏定氮器中与碱作用,通过蒸馏释放出NH3,收集于H3BO3溶液中;
(NH4)2SO4+2NaOH=2NH3+2H2O+Na2SO4 2NH3+4H3BO3=(NH4)2B4O7+5H2O
3.滴定:用已知浓度的HCl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I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因子,既得蛋白质的含量。
(NH4)2B4O7
蛋白质测定方法
蛋白质的定量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micro Kjeldahl method)
生物材料的含氮量测定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如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测出含氮量则可推知蛋白含量。生物材料总氮量的测定,通常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由于具有测定准确度高,可测定各种不同形态样品等两大优点,因而被公认为是测定食品、饲料、种子、生物制品、药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生物材料的含氮量测定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如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测出含氮量则可推知蛋白含量。生物材料总氮量的测定,通常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由于具有测定准确度高,可测定各种不同形态样品等两大优点,因而被公认为是测定食品、饲料、种子、生物制品、药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分析方法。其原理如下: 1. 消化:有机物与浓硫酸供热,使有机氮全部转化为无机氮——硫酸铵。为加快反应,添加硫酸铜和硫酸钾的混合物;前者为催化剂,后者可提高硫酸沸点。这一步约需30min至1h,视样品的性质而定。
2. 加碱蒸馏:硫酸铵与NaOH(浓)作用生成(NH4)OH, 加热后生成NH3, 通过蒸馏导入过量酸中和生成NH4Cl而被吸收。
3. 滴定:用过量标准HCl吸收
实验八、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实验八、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教学目的要求: 基本知识点
?1、掌握凯氏定氮法(Kjedahl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基本过程和操作关键。
?2、熟练消化、蒸馏、称量、过滤、定容、滴定等基本操技术。 ?3、掌握龙科-A型K氏定氮仪的操作方法 ?4、掌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技术。
重点
?1、熟练消化、蒸馏、称量、过滤、定容、滴定等基本操技术。 ?2、掌握龙科-A型K氏定氮仪的操作方法 难点
凯氏定氮法(Kjedahl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基本过程和操作关键。 课时教学方案: 复习与提问:
?1、检查实验准备情况,
?(1)实验内容;
?(2)实验仪器与试剂有哪些?
?(3)凯氏定氮法(Kjedahl法)测定蛋白质程序。 ?2、凯氏定氮法(Kjedahl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 ?3、样品消化时应注意的事项。
?4、龙科-A型K氏定氮仪的工作原理与蒸馏操作方法。
实验八、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
2、熟悉凯氏定氮法中样品的消化、蒸馏、吸收等基本操作技能; 3、熟练称量、溶液转移、滴定等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起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C、H形成CO2
及H20逸去而氮以氨的形式与硫酸
蛋白质含量测定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
2.掌握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包括样品的消化处理、蒸馏、滴定及蛋白质含量计算等。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的化合物。食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共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留在消化液中,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来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得蛋白质含量。
因为食品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其它含氮物质,所以此蛋白质称为粗蛋白。 1.消化:有机物中的胺根在强热和CuSO4/K2SO4,浓H2SO4 作用下,消化生成
(NH4)2SO4;
2NH3+H2S04+2H+=(NH4)2S04 (其中CuSO4做催化剂)
2.蒸馏:在凯氏定氮器中与碱作用,通过蒸馏释放出NH3,收集于H3BO3溶液中;
(NH4)2SO4+2NaOH=2NH3+2H2O+Na2SO4 2NH3+4H3BO3=(NH4)2B4O7+5H2O
3.滴定:用已知浓度的HCl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I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因子,既得蛋白质的含量。
(NH4)2B4O7
黄豆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黄豆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一、仪器和试剂 主要仪器:
定氮仪。
试剂(除注明外均为分析纯): 1. 浓硫酸。
2. 30%氢氧化钠溶液。 3. 2~4%硼酸溶液。 4. 0.1mol/L盐酸溶液。
5. 催化剂:硫酸钾——硫酸铜的混合物(K2SO4:CuSO4·5H2O=3.5g:0.1g)。 二、操作步骤 1. 消化
准确称取粉碎均匀的黄豆粉0.5g左右,小心移入干燥的消化瓶中(注意用称量纸将样品加入到消化管底部,勿粘附在瓶壁上),加入适量催化剂及10mL浓硫酸,按要求安装好消化装置后,设置好消化程序,打开冷凝水, 开始消化程序。(160℃, 40min; 250℃, 20min; 350℃, 60min; 420℃, 30min)消化程序结束后,消化至溶液透明呈蓝绿色,冷却至室温。同时做空白对照。 2. 蒸馏、吸收及滴定
按要求安装好UDK142蒸馏仪,并将蒸馏仪与自动电位滴定仪连接好。将所需试剂装到相应的试剂瓶中。设置好蒸馏程序及滴定程序后,将冷却好的消化管装到蒸馏仪上,打开冷凝水,然后开始程序。 三、结果计算
X?(V1?V2)?c?0.0140?F?100mX ——试样中蛋白质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C
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蛋白质等电点测定及性质实验
一、目的:
了解等电点的意义及其与蛋白质分子聚沉能力的关系。 初步学会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基本方法,了解蛋白质的性质。
二、原理: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为什么能够带电?
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固体可以从溶液中选择性吸附某种离子,也可以是固体分子本身发生电离作用而使离子进入溶液,以致使固液两相分别带有不同符号的电荷,由于电中性的要求,带电表面附近的液体中必有与固体表面电荷数量相等但符号相反的多余的反离子。在界面上带电表面和反离子形成了双电层的结构。 在两种不同物质的界面上,正负电荷分别排列成的面层。
对于双电层的具体结构,一百多年来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最早于1879年Helmholz提出平板型模型;1910年Gouy和1913年Chapman修正了平板型模型,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模型;后来Stern又提出了Stern模型。
根据O.斯特恩的观点,一部分反离子由于电性吸引或非电性的特性吸引作用(例如范德华力)而和表面紧密结合,构成吸附层(或称紧密层、斯特恩层)。其余的离子则扩散地分布在溶液中,构成双电层的扩散层(或称滑移面)。由于带电表面的吸引作用,在扩散层中反离子的浓度远大于同号离子。离表面越远,过剩的反离子越少,直至在
实验一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实验一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生物093 孙文雅 0902040306
一、研究背景
蛋白质是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其结构及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在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探究生命活动的奥秘,首先要明确的内容之一即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与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蛋白质含量测定技术是蛋白质分离提纯流程中的基本环节。缺少这一技术的辅助,我们就无法明确得知某种蛋白质的存在,也就无法完成分离提纯的最终目的。
目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Folin-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紫外法以及凯氏定氮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前三种。
然而为什么对同一类甚至同一种物质的测定会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呢?通常情况下,技术及方法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需求,如果一种方法即可满足人们对于蛋白质含量测定的需要,那么其他的方法也就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也就是说,如果多种测定方法并存而且同时为人们所用,那么就说明仅仅一种方法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蛋白质含量测定的需要,每一种方法必然都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及缺陷。
那么,面对多种方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又要如何进行选择呢?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首先考
黄豆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黄豆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一、仪器和试剂 主要仪器:
定氮仪。
试剂(除注明外均为分析纯): 1. 浓硫酸。
2. 30%氢氧化钠溶液。 3. 2~4%硼酸溶液。 4. 0.1mol/L盐酸溶液。
5. 催化剂:硫酸钾——硫酸铜的混合物(K2SO4:CuSO4·5H2O=3.5g:0.1g)。 二、操作步骤 1. 消化
准确称取粉碎均匀的黄豆粉0.5g左右,小心移入干燥的消化瓶中(注意用称量纸将样品加入到消化管底部,勿粘附在瓶壁上),加入适量催化剂及10mL浓硫酸,按要求安装好消化装置后,设置好消化程序,打开冷凝水, 开始消化程序。(160℃, 40min; 250℃, 20min; 350℃, 60min; 420℃, 30min)消化程序结束后,消化至溶液透明呈蓝绿色,冷却至室温。同时做空白对照。 2. 蒸馏、吸收及滴定
按要求安装好UDK142蒸馏仪,并将蒸馏仪与自动电位滴定仪连接好。将所需试剂装到相应的试剂瓶中。设置好蒸馏程序及滴定程序后,将冷却好的消化管装到蒸馏仪上,打开冷凝水,然后开始程序。 三、结果计算
X?(V1?V2)?c?0.0140?F?100mX ——试样中蛋白质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