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口制退器工作原理
“炮口制退器工作原理”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炮口制退器工作原理”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炮口制退器工作原理”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炮口制退器危害分析课程设计
1炮口制退器概述
炮口制退器在火炮发射后效期内工作,通过腔室、挡板和侧孔等结构控制气流流向, 被改变流向的气流给炮口制退器一个沿炮膛轴线向前的力,以此降低火炮后坐动能。 1842年,在法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炮口制退器,这个炮口制退器的堪称炮口制退器的 鼻祖,但它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简单,就是在炮管的炮口区域设计了一组向后倾斜的侧孔, 这些侧孔会引导火药气体向侧后方向流动。法国又于1863年为 106mm火炮专门研制了 一个炮口制退器,它由36个直径为6毫米,方向向后倾斜45度的侧孔构成。随后对该 炮口制退器展开了实验工作,实验表明:火炮射击精度比无制退器情况下提高了一倍, 后坐长则减至无制退器情况的25%,而初速仅损失约6%。这次尝试标志着炮口制退器成 为火炮实际和有用的部分。
图1.1炮口制退器工作原理图
炮口制退器的主要作用有两点:第一、减小后坐动能。在后座部分质量及后坐长度 不变时,减小后坐动能可以减小射击时的后坐力,从而减小炮架尺寸,减小火炮质量, 达到提高火炮机动性的目的;在后坐质量和后坐力一定时,则缩短后坐长度,这样能使 火炮设计得更加紧凑。第二,便于将不同威力炮身安装到相同炮架上。从力学角度讲, 要在同一炮架上安装不同威力的
各种炮口制退器结构特点及应用综述分析 - 图文
各种炮口制退器结构特点及应用综述分析 一、总述
炮口制退器在火炮发射后效期内工作,通过腔室、挡板和侧孔等结构控制气流流向, 被改变流向的气流给炮口制退器一个沿炮膛轴线向前的力,以此降低火炮后坐动能。1842年,在法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炮口制退器,这个炮口制退器的堪称炮口制退器的鼻祖,但它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简单,就是在炮管的炮口区域设计了一组向后倾斜的侧孔, 这些侧孔会引导火药气体向侧后方向流动。法国又于1863年为 106mm火炮专门研制了 一个炮口制退器,它由36个直径为6毫米,方向向后倾斜45度的侧孔构成。随后对该 炮口制退器展开了实验工作,实验表明:火炮射击精度比无制退器情况下提高了一倍, 后坐长则减至无制退器情况的25%,而初速仅损失约6%。这次尝试标志着炮口制退器成 为火炮实际和有用的部分。本文针对炮口制退器的原理、作用及危害,要对炮口制退器进行高效率低危害优化的讨论。
二、炮口制退器作用及分类
1、炮口制退器综述:
炮口制退器是一种控制后效期火药气体流量、气流方向和气流速度的排气装置,其目的是减小后坐动能从而减小炮架受力、减小炮架质量以提高火炮机动性。 2、炮口制退器的作用:
炮口制退器的作用大小以其效率,即火炮上装炮口制退器后所减
脱扣器工作原理
一、自动空气开关的作用
自动空气开关又称自动空气断路器,是低压配电网络和电力拖动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电器,它集控制和多种保护功能于一身。除了能完成接触和分断电路外,尚能对电路或电气设备发生的短路.严重过载及欠电压等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以用于不频繁地启动电动机。 二、自动空气开关的特点
自动空气开关具有操作安全.使用方便.工作可靠.安装简单.动作后(如短路故障 排除后)不需要更换元件(如熔体)等优点。因此,在工业.住宅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三. 自动空气开关的分类
1. 按极数分:单极.两极和三极
2. 按保护形式分:电磁脱扣器式.热脱扣器式.复合脱扣器式(常用)和无脱扣器式。 3. 按全分断时间分:一般和快速式(先于脱扣机构动作,脱扣时间在0.02秒以内)。 4. 按结构型式分:塑壳式.框架式.限流式.直流快速式.灭磁式和漏电保护式。 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线路中常用的自动空气开关为塑壳式。如DZ5-20系列。 四、空气开关的结构
以DZ5-20型自动空气开关为例,其外形及结构如图(一)(二)所示。
DZ5-20型自动空气开关其结构采用立体布置,操作机构在中间。外壳顶部突出红
色分断按钮和绿色停止按钮,通过贮能弹簧连同
编码器工作原理,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编码器工作原理,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关键字:
编码器工作原理,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编码器工作原理 绝对脉冲编码器:APC 增量脉冲编码器:SPC
两者一般都应用于速度控制或位置控制系统的检测元件.
旋转编码器是用来测量转速的装置。它分为单路输出和双路输出两种。技术参数主要有每转脉冲数(几十个到几千个都有),和供电电压等。单路输出是指旋转编码器的输出是一组脉冲,而双路输出的旋转编码器输出两组相位差90度的脉冲,通过这两组脉冲不仅可以测量转速,还可以判断旋转的方向。 增量型编码器与绝对型编码器的区分
编码器如以信号原理来分,有增量型编码器,绝对型编码器。 增量型编码器 (旋转型)
工作原理:
由一个中心有轴的光电码盘,其上有环形通、暗的刻线,有光电发射和接收器件读取,获得四组正弦波信号组合成A、B、C、D,每个正弦波相差90度相位差(相对于一个周波为360度),将C、D信号反向,叠加在A、B两相上,可增强稳定信号;另每转输出一个Z相脉冲以代表零位参考位。
由于A、B两相相差90度,可通过比较A相在前还是B相在前,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与反转,通过零位脉冲,可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
编码器码盘的
显示器工作原理
LCD、CRT、PDP、DLP显示器显示原理
近年来,市场对显示器件的要求趋向于大屏幕、高清晰度、低功耗、低成本,从而促使大屏幕显示技术迅速发展,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主要的种类如下:CRT(阴极管)、LCD(液晶显示器)、PDP(等离子显示器)和DLP(数字光处理显示器),它们各有千秋,在亮度、色彩、分辨率、调整、可靠性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其中CRT三管式显示和LCD液晶显示器较为成熟,PDP等离子显示器和LDP数字光处理显示器也已商品化。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几种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
一.CRT三枪式显示器
三管式投影电视的基本原理是把红、绿、蓝三色的三个高亮度的小型“显像管”——投影管管屏上的电视图像,经过投影光学系统放大后,投影到屏幕上,显示出电视图像。投影光学系统与投影管组合在一起,称为投影头。按投影头与屏幕结合方式分类,三管式投影电视分为双体式、整件式和后投影式,它们分别如图一所示。通常所谓的背投就是指后投影式。 透镜
(a)双件式(b)整件式视机(c)后投影式 图一 投影电视的三种基本设计形式
三管式投影电视的三个小型红、绿、蓝三色的高亮度投影管配上相应的光学镜头,通常呈一字排列,同时把三个单基色的电视图
RS触发器工作原理
20.2 基本RS触发器 20.2.1 电路的构成
20.2.2 两个稳态 20.2.3 触发翻转 20.2.4 真值表 20.2.5 基本RS触发器的翻转时间 20.2.6 状态转换图
基本RS触发器是由两个与非门,按正反馈方式 闭合而成,也可以用两个或非门按正反馈方式闭合 20.2.1 电路的构成 而成。图(a)是习惯画法,图(b)是另外一种画 法。基本 RS 触发器也称为闩锁( Latch )触发器。 基本 RS 触发器电路如图04. 01 所示。
Q&
0A B
1&
Q
Rd Sd
& A
Q Sd(b)
& B
Q
1
0
Rd(a)
图 20.1基本 RS 触发器电路图
Q&A B
Q&
Rd
Sd
定义一个与非门的输出端为基本 RS 触发 器的输出端Q ,图中为B门的输出端。另一 个与非门的输出端为 Q 端,因Q 端和 Q 端为 同一个与非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另一输入 端为高电平),所以这两个端头的状态应该 相反。定义A门的另一个输入端为 R 端,称 d 为 直接置“0”端,或直接复位端 ( Reset ) ;B门的另一个输入端为 Sd 端,称为直接置 “1”端,或直接置位端(Set)。
变频器工作原理分析
变频器工作原理
1、直流母电路工作原理
图1
10KVA的小型变频器机型,采用了集成化功率模块作为主电路,模块将三相整流电路与三相逆变输出电路集成在一起,从而提升整机性能和安装面积,机型做得紧凑。三相380V电源输入端子标有L1、L2、L3,三相输入端线-线之间并接有压敏电阻和与机器外壳相连的电容器件,经二极管全桥整流后经充电电阻,给直流电路的储能电容充电,至充电接触器KM闭合后给变压气的初级线圈供电。压敏电阻用以吸收电网侧的尖峰电压,保障输入整模块的安全。三只电容形成自然星点,使得外壳与输入电源之间不会积累过多电荷形成太高的电场强度。380V50Hz电压经过不控全桥整流后变成540V300Hz的脉动直流,并不是直接滤波电容上,而是先经过充电电阻对模块的外接电容进行充电,等电容上充到一定的幅值时,DSP控制继电器闭合,继电器接通将电阻短路,变频器进入待机状态。直流储能电容上并联电阻提供了在变频器停电后,对电容上所储存电荷的释放回路。直流储能电容一般容值比较大,而三相输入电压的幅值又比较高,机器上电瞬间储能电容形同短路,瞬时的电流是很
1
大的浪涌电流,不但有可能使三相整流电路严重过载
消防编码器工作原理
篇一:消防编码器使用说明
消防编码器使用说明
SGM 702输入模块编码法
二进制数字对照表:
12345678
↓ ↓ ↓ ↓↓ ↓ ↓ ↓
128 6432 168 4 21
例如:120号
把2、 3、 4、 5号开关向下拔
↓ ↓ ↓ ↓
64+ 32+ 16+ 8=120
写地址:按某两位数字后,在按#字键,如:要写18号地址,请按1,再按8后按#字键,该地址闪烁两次归零,表示为写地址成功。
读地址:按*号键显示EE标志后,再按#字键,及读出本探测器地址。
篇二:旋转编码器工作原理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工作原理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通过内部两个光敏接受管转化其角度码盘的时序和相位关系,得到其角度码盘角度位移量增加(正方向)或减少(负方向)。在接合数字电路特别是plc后,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在角度测量和角速度测量较绝对式旋转编码器更具有廉价和简易的优势。增量式编码器是直接利用光电转换原理输出三组方波脉冲A、B和Z相;A、B两组脉冲相位差90o,从而可方便地判断出旋转方向,而Z相为每转一个脉冲,用于基准点定位。它的优点是原理构造简单,机械平均寿命可在几万小时以上,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适合于长距离传输。其缺点是无法输出轴转动的绝对位置信息。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内部
正弦振幅变换器工作原理
正弦振幅变换器工作原理
正弦振幅变换器采用全桥式变换电路。DC/AC 部分采用全桥电路的转换方式,给变压器做高频交流供电。变压器二次侧也采用全桥方式的同步整流电路,(当然也可以采用半桥式或推挽式的同步整流电路)再将高频交流转变为直流。
控制IC只需产生高频(达4MHz)振荡,并给出两相脉冲输出,工作频率可达2Mhz的占空比各50%的驱动脉冲,但要求有足够的驱动能力。两相输出接到驱动变压器T2,由T2去驱动主功率变压器两侧的八支MOSFET。其工作状态描述如下:在控制IC的作用下,初级侧的功率 MOSFET Q1,Q4及次极侧同步整流的MOSFET Q21,Q24同时导通,关断。但Q1,Q4导通时,Q2,Q3要关断, Q22, Q23也要关断,反之亦然。两者之间的死区要能根据MOSFET的开关速度进行调节,以便确保工作正常。防止共导。
功率变压器采用的结构方式为:将初级绕组等分为两段。在中间串入谐振电容Cres,初级绕组漏感要尽量小,因此需要采用三明治式的夹层结构,将二次绕组放在中间。但为了谐振能正常工作,令其Q值在2-3之间,这样的Q值既可以高效率的传输能量,又可以确保 L C 的谐振。
现在开始分析其工作过程:在某时刻T0时
浅析LDO稳压器工作原理
浅析LDO稳压器工作电路及原理
便携式设备(电池供电)在过去十年间的快速增长,象原来的业界标准 LM340 和 LM317 这样的稳压器件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这些稳压器使用NPN 达林顿管,在本文中称其为NPN 稳压器(NPN regulators)。预期更高性能的稳压器件已经由新型的低压差(Low-dropout)稳压器(LDO)和准LDO稳压器(quasi-LDO)实现了。
NPN 稳压器(NPN regulators)
在NPN稳压器(图1:NPN稳压器内部结构框图)的内部使用一个 PNP管来驱动 NPN 达林顿管(NPN Darlington pass transistor),输入输出之间存在至少1.5V~2.5V的压差(dropout voltage)。这个压差为:
Vdrop = 2Vbe +Vsat(NPN 稳压
器) (1)
LDO 稳压器(LDO regulators)
在LDO(Low Dropout)稳压器(图2:LDO稳压器内部结构框图)中,导通管是一个PNP管。LDO的最大优势就是PNP管只会带来很小的导通压降,满载(Full-load)的跌落电压的典型值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