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教学反思
“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教学反思”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教学反思”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 - 图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教学设计
教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上册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P42页例7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 课时:2课时 教材解读: 这种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学情分析: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分数应用题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相关的数量关系进行独立解题的能力。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仍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
篇一: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小学罗海清 本课教学主要是学习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本课的逻辑起点是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因此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习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再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架好了阶梯。
二.在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后,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应关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对比复习》教学设计
设 计 者: 陈弯弯/新郑市外国语小学 课 型:复习课
学习内容: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对比复习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会准备找到单位“1”,说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2. 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在运用分数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概括出一类问题的做题方法。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会准确找到单位“1”,说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测评目标1) 任务2:课堂提问、练习,充分利用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测评目标2、3) 学习过程: 口算天天练
一、创设情境 自主发现
看来同学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掌握得已经比较扎实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画(关键句)、2找(找出单位“1”的量)、3列(等量关系)4解(列式解答)5验(检查验算)。
最关键的一步是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 - 图文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3第2课时 第84页 红点2 绿点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是多少”这样的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能借助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
3.经历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是多少”这样的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弄清单位“1”的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题意,会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布达拉宫东西长360米,比南北长多 同学们,布达拉宫的建筑雄伟,值得我们一看再看,这节课我们再次到布达拉宫去参观,(课件出示情境图) 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把信息叙述下来,教师板书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 单位一
六年级上册 分数除应用题 1.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4岁,妹妹的年龄比姐姐的
年龄少13。姐姐的年龄有多大?
2.小明买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中性笔,一
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的25,一枝中性笔
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
13,买一枝中性笔用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3.一桶油吃了25,还剩24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
克?
4.有一批水果,第一天卖出
25,第二天卖出38,还剩下90箱,这批水果有多少箱?
5.小红看一本连环画,第一次看了全书的
25,第二次看了全书的
38,两次共看62页,这本连环画有多少页?
6.饲养小组养黑兔33只,比养的白兔多
29,饲养小组养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
7.水结成冰体积增加
19,一块体积是20立方米的冰化成水后,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8.一筐西红柿连筐共重30千克,卖出
34后连筐共重9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9.修一条公路,每天修60米,5天后正好还剩下
14.学校文艺队有120人,比体育队多
这条路的
2,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5
2,文艺队3比体育队多多少人?
110.小红家养鸡和鸭120只,鸭的只数是鸡的,
3养的鸡有多少只?
11.
《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分析的出结论。 3、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和结果,并评价。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二、出示自学要求: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提升自己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过渡语:下面是老师给出的自学指导,请大家根据指导认真自学吧,6分钟后老师将要请你们来展示学习成果。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看书上 57页的内容,认真思考,分一分、画一画。 2、完成57页填一填,并仔细阅读理
分数的意义_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设计这节课之前,我虽然看了很多的视频、杂志和教学设计,但是看完后还是毫无思绪,原因是没有读懂教材,更没有单元备课,不明白这节课在整个单元的作用。
磨课环节,发现自己的设计根本不适应我们的学情,先后改了四次,周三晚上才确定下来版本,时间仓促,没有设计好板书,周五上课有点慌乱,教学效果很不满意。
本节课,我通过一根棒棒糖到一把棒棒糖,渗透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这些棒棒糖的作用,效果会更好。
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的呈现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张奠宙先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中指出,分数是一种有大小的数,是新的数,是自然数的扩充,是介于0和1之间的数。
教材在开头呈现了有几个人用等距离打了结的绳子测量一个箱子的边长,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剩下的绳子不足一节,怎么记?”可惜的是教材最后没有回答究竟如何用分数表示这段绳子的长短。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解答,不得不说是较科书的一个缺陷。
基于此,我在导入环节插入了一个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渗透数学文化。但是张奠宙先生提出的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一:《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
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问题的专项练习
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专项练习
【基本原则】
一、基本思路: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所以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把谁看作单位
1231,男生占全班的,桃树棵数相当于梨树棵树的,一台电视机降价。男45451生比女生多全班的.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81。.如一桶油用去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例如:
11。理解为男生比女生多女生的,所以把女生人数为标准,看作单位“1”, 221看在谁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那个基础量就是单位“1”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把
101水看作单位“1”,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把冰看作单位“1”
12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
二、单位“1”的应用题: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 三、说明
单位“1”在“是”、“比”、“占”,“相当于”后,分率前。已知单位“1”用乘法,未知单位“1”用除法,用具体数÷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详细说明】
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每一道分数应用
人教版数学四上《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1、《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4、第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月的天气有几天是晴天,几天是阴天,几天是多云吗?要想准确地了解这些信息,就离不开统计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新知识——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激发学习的兴趣。轻松的谈话,有趣的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师:下面是某位同学对北京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所做的记录,先看看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例1)
生1:知道这个月的天气有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这五种情况。
生2:但是不容易看出每种天气情况各有多少天?
师:是啊。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清楚地表示出每种天气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