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联合国纪录片
“中国与联合国纪录片”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与联合国纪录片”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与联合国纪录片”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纪录片大全中国纪录片库
篇一:中国纪录片
幻灯片1
中国纪录片
幻灯片2
? 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真实的纪录片
集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它的珍贵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幻灯片3
1958-1966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电视新闻片
初始形态
20世纪50年代,新闻属性 新闻专题片
特点:以“报道”方式记录当时的重大事件;每个月“两长八短”。“两长”指电视片或电视纪录片。 代表作:《珠江三角洲》、《长江行》、《欢乐的新疆》、《芦笛岩》、《战斗中的越南》、《英雄的越南南方人民》、《收租院》以及专为国际交换每年一次的“贺年片”等。 幻灯片4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
?
幻灯片5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20世纪60-70年代
特点:总体上题材面严重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形式主义之风盛行等。 代表作:《深山养路工》 《放鹿》 《三口大锅闹革命》 《泰山压顶不弯腰》等
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纪录片的初步繁荣
特点: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迅速冲破极“左”的禁锢。 纪录片栏目化、系列化、长篇化
内容涉及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民族、历史文化等,体裁出现了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报告文学等。 幻灯片6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
中国纪录片发展
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的区别
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的区别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
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由于纪录片与现实的这种密切关系,它一度被赋予了“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在电影纪录片时代,几乎每个可预测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摄影机的在场见证,同时也催生了像“飞翔的荷兰人”伊文思这样的时代重大事件纪录片导演。电视摄制技术出现以后,其简易和接受面的宽广的优势尽显无疑,它进一步把纪录片的内容做了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延深,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几年对纪录片所作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弗拉哈迪的《北方
中国与联合国
巨龙崛起
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江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
―――乔冠华
1971年,经过20多年的外交斗争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的首批代表乔冠华和黄华无比欣喜。
中国在联合国创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949年以后,由于中国国内政局的变化,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走过一段弯路。
从1949年算起,新中国政府没有与联合国发生任何关系。那时,中国对联合国的看法也是很负面的,看作是美国手中的工具。这种状况直到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决定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驱逐出去,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中的一切合法席位之后,才大有改观。
从1971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中国刚刚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我们对联合国很多工作不熟悉,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更多地是从原则性的角度发表看法,包括在联合国大会上。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中国的战略发生了大的变化,需要为建设现代化社会营造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需要在国际社会争
浅析纪录片-小人国
浅析纪录片《小人国》
——关注儿童 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纪录片《小人国》讲述了北京一所名为巴学园的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两到六岁的一群孩子,他们的打打闹闹、嘻嘻笑笑、哭哭啼啼和蹦蹦跳跳,以及老师的耐心、教育与呵护,共同营造了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那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神秘国度。
人物分析
影片主要记录了辰辰、池亦洋和锡坤三个孩子的故事,而巴学园的院长大李老师的教育则贯穿了整部影片。她无时不刻地不在影响和关注着孩子们,用爱心、耐心、关心浇灌着孩子们的成长。
辰辰—儿童世界里友谊的代表
影片以一个摇的镜头开始,捕捉到辰辰之后,便用特写和全景交替使用的方式来刻画辰辰这一形象。没有笑容的脸上略显紧张,黑亮的眼睛有些张望,局促不安的手脚透漏着焦虑,辰辰等南德的故事又开始了。辰辰,一个沉静而特别的小女孩,在
巴学园里稍显怪异。她似乎没有别的朋友,因为上学总是比南德来得早的缘故,“等待成为辰辰每天早晨的功课”。从夏天到冬天,不管外面天气如何,她总是坚持在屋子外面等南德,直到南德来了,她才会笑着换鞋后跑进屋子里去吃饭。她和南德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吃饭时把自己碗里的饭舀给南德吃,睡觉时也紧挨着南德。老师问辰辰,“在
纪录片文案
纪录片《探访古徐国》策划文案
● 简介:古徐国的概况
● 阐述:本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及社会文化价值 ● 基本内容
● 构想(摄制要求) ● 拍摄进度计划 ● 概算
一、 古徐国概况:
说起徐州,很多人都知道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代州之一,都知道彭祖、刘邦、项羽以及后来的淮海战役。若提起徐国,起先知道的人们可就不是太多了。莫说普通百姓,即使我国的各类史书,其中关于徐国的记载,也只是些只言片语,零枝碎叶而已。
据史料记载,夏封若木为徐,以国为姓,至章禹亡于国,计1600余年、44代国君。编撰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徐州府志》明确记载:“彭城郡,古徐国也。”在许多历史典籍上,也有“徐州因徐国而得名”的文字。徐国建于大禹治水之后,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北至山东费县一带,南临长江北岸,比现在的淮海经济区还要大由于徐国在鼎盛时期与当时的西周抗衡,而文字记载又多以正统为史,所以古徐国在历史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仅文字记载不多,研究的人也不多。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1600年的古徐国,理应换回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言及徐国史就不能不论及徐文化。从徐州市邳州戴庄乡梁王城遗址出土的24件徐国礼器可以看出:当时的徐国,在文学和科学技术
等诸方面,都已经远远的领先
中国远征军纪录片
篇一:美记者75年前拍纪录片《苦干》成日军侵华又一铁证
《苦干》片头
《苦干》截屏:日军轰炸场景
《苦干》截屏:摄影师斯科特骑马登上重庆朝天门码头
《苦干》75年回家路
1937年—1940年
美籍华人李灵爱策划出资、美国记者斯科特来中国拍摄抗战
《苦干》在纽约首映,引起巨大轰动
1941年
《苦干》在第十四届奥斯卡奖上被授予纪录片特别奖
1942年
这部影片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杳无音讯
二战后
美籍华裔电影制片人罗宾龙发现《苦干》
21世纪初
3年修复,85分钟完整版《苦干》出炉
2012年
罗宾龙和《苦干》与中国成功对接
2014年
9个月谈判,中方签署合同拿到《苦干》
2015年
据新华社电 全面真实记录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在艰苦受难中的英雄气魄”的纪录片《苦干》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尘封70多年后,回到了它的拍摄地中国。
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波8日上午在彩色纪录片《苦干》新闻发布会上说,设于重庆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于日前获得该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20年的使用权,将对媒体、公众和研究者开放用于研究、宣传与教育。
《苦干》的主题是“在艰苦受难中的英雄气魄”,国学大师林语堂担任前言部分导读。该片于1941年在美国首映,并于次年获得第14届奥斯卡奖第一次设立的纪录片奖项。该
纪录片分析《沙与海》
纪录片分析——《沙与海》
影片概述
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圆。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孤岛--井洼岛上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多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左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潮可以摧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未来、子女的难以把握,也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识的家庭放在了一起进行了考察。 基本资料
导演:康健宁,高国栋主演: 刘泽远,,刘丕成
片长: 29分钟年份: 1989年类型: 纪录片国别: 中国语言: 国语 宁夏方言 影片解读
结构结构上,平衡对称,错落有致。整个片子非常严格地按照介照完刘丕成之后,紧接着介绍刘泽远的顺序,两户人家,一个在湛蓝的大海上,一个在银色的沙漠里,两种地方风貌穿插,让人感觉清晰有序,新鲜不刻板,不会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
音乐音乐的运用,统一并富有情趣。本片的音乐选择绝对是一个亮点。看一个片子的元素是不是一个亮点
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篇一: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观后感
我是在我同学的电脑上找到这个纪录片的,当时同学想我推荐,我怀着不是很放心的心情去看,结果实在让我震惊了!!因为这是我看过拍中国最美的纪录片!!!它的英文名叫《Wild China》,中文官方译名最后被定为《美丽中国》。该片是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主力——中视传媒——合作制作的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记录片,也是BBC和中国电视台的首次合作。
《美丽中国》分为“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喧闹海岸”6集。这部投资达500万英镑(合计人民币7500万元)的纪录片延续了BBC狂野系列的概念,但却将视角扩展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BBC环球公司首席执行官史约翰先生说:“我们很自豪地将这个宏伟的系列片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有镜头都是高清拍摄。”这里我选择了它的第二集,也就是拍云南的那集,告诉了我中国美丽的动植物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片名也叫做《香格里拉》。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能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这就是选择那里的首要条件吧。按气候划分,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物,也有寒带的动物。按植被类型划分,既有高山森林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何苏六著
◎ 绪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史的一种解读方式
※ 把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到2004年分为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 1)记录片职能:国家政治和阶级斗争 2)服务和关照的观念:国家、阶级意识 3)视角:敬畏 4)国家政治主题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22); 1)职能:唤起民族激情 2)观念:民族、集体意识 3)视角:反思 4)民族精神主题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 1)职能:体察记录平民生存状态 2)观念:百姓、个人意识 3)视角:平视 4)人的主题
(4)社会化记录时期(1999——2004) 1)职能:关注记录社会主流现实生活; 2)观念:市场、社会责任意识 3)视角:审视 4)多元化主题
第一篇 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 第二篇: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 ① 1978年:原动力
(1)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处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激烈变动之中 ② 电视媒介的大众化
③ 第一次转型:人文观念的确立
(1)作为主体的人,成了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即
婴儿日记纪录片
篇一:婴儿日记观后感
婴儿日记观后感
今天一口气把3集婴儿日记的纪录片全都看完了,很多情节都让我感慨颇多。下面就罗列几点来表达我的看法。
婴儿离开温暖的母体,第一次触及这个世界,他们对一切都是那么的不习惯,因此他们用强烈的哭声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小小的他们刚刚开始就要经历这样大的挫折。渐渐地,在这样的挫折中,他们学会了接受,学会了慢慢适应这个社会。不得不说即使作为新生儿,他们都有着亦乎执着的坚强。
十几个月的他们开始对周围所有的人事物感到好奇。安娜开始学着自己画画,但笨拙地小手怎么也打不住水彩笔的盖子,她一次次地尝试,却一次次的失败,最终,她找到了技巧,独立地完成了打开水彩笔这个过程。阿加特,这个朦胧大眼的小美女,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同样遇到了不少问题,阿加特姐妹俩经常为小事闹得不可开交。阿加特的姐姐总是觉得阿加特抢走了父母对她的关爱,经常和妹妹争宠,不给她喝奶粉,经常把小阿加特气的痛哭一番,但痛哭过后,仍不断地前进。让我最最印象深刻地是马克桑斯,没有父母在跟前,他独自推着小车在外面玩,遇到一个坎,小车上不去,他努力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摔了好多次跟头,渐渐地,他开始失去耐心,用手去拍打小车,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怒火,但当他意识到这样做没有一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