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图片和介绍
“古建筑图片和介绍”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古建筑图片和介绍”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古建筑图片和介绍”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古建筑图片
篇一: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
中国古建筑图片
篇一:中国古建设计图
中国古建设计图 古建, 中国, 设计图
篇二:中国古代建筑图解+++1
屋顶
屋顶装饰:中国古建筑屋顶是整座建筑的主要部分,通常在屋顶上有许多有趣的装饰。两个屋面相交形成的屋脊处做出的各种线脚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在屋脊集中的结点处,做成动物、植物或几何图形,便成了各种式样的鸱吻和宝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
中国古建筑手绘图片
篇一:中国古建筑精华图纸
中国古建筑精华图纸
篇二:建筑钢笔画速写范例100篇
篇三: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
庑殿顶
,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
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但闽东沿海地区的民居因为防风
建筑图片
篇一:世界各国著名建筑及简介
中国—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
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
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
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
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
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
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德国—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
最初是柏林城墙的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
兰登堡而得名。现在保存的勃兰登堡门是
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由普鲁士国
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
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
取得的胜利。自滑铁卢战役以后,勃兰登
堡门逐步成为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国家
的标志。做为唯一保存下来的柏林城城
门,它见证了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
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
意大利——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
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
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洗礼
堂、
钟楼和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
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
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
教堂的后面。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
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
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
岭南学者—古建筑
岭南学者—古建筑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由于受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影响,岭南地区的古建筑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岭南的古建筑,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本单元的古建筑出发,通过对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祖庙、岭南四大名圆等古建筑的介绍,详细阐述岭南的各种建筑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
结合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祖庙、岭南四大名圆等古建筑,了解岭南的建筑的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
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交流,介绍岭南的建筑风貌,古建筑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通过了解岭南各种古建筑的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体会岭南文化特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东华里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清代城镇街道,原名“杨伍街”,在禅城区福贤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至清乾隆年间改为“东庆、道光年间,骆氏家族搬入东华里。该族中的时在朝中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曾对该里后
最完整的路,以清相继衰华里”。嘉骆秉章当半段北侧
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将屋宇建得更为规整美观。清末,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又迁入该里。招雨田为市郊澜石石头乡人,初经商于佛山,后转香港创“广茂泰”洋行,发家成巨富后,将其东华里中段南侧的宅第进
古建筑定额说明
第一章 砌筑工程 一、工作内容
包括准备工器具、现场材料运输、调制各种灰浆、清扫场地等全部操作过程。其中:
1.大城样砖、停泥砖、开条砖、方砖、蓝四丁砖、机砖等砌筑均包括了砖件的砍制加工及墙面透空的一般雕刻、摆砌、灌浆、打点等,丝缝、淌白墙砌还白墙包括勾缝或描缝。墙帽砌筑包括衬砌胎砖。博缝摆砌包括两层直檐或托山混及衬砌金刚墙。机砖墙砌筑包括校正皮数杆,机砖墙勾缝包括刻瞎缝,堵脚手眼。 2.琉璃砌筑包括样活、打琉璃珠、摆砌、灌浆、勾缝打点等。摆砌琉璃博缝包括两层托山混及衬砌金刚墙,琉璃斗拱摆砌包括平板枋至挑檐桁下皮的人全部部件。
3.摆砌梢子包括荷叶墩、混、炉口、枭、盘头;其中干摆梢子包括圈挑檐、点砌腮帮,但琉璃梢子不包括圈挑檐点砌腮帮。 二、有关规定及说明
1.各种墙所需八字砖、转头砖的砍制已综合在定额内,不得另行计算。梢子、冰盘檐、挂落、方砖心、博缝头等均以不带雕饰的一般做法为准,如带雕饰应另行计算。 2.定额中的各种砖件用量均已包括了砍制及砌筑的损耗。
3.本定额综合了砌筑弧形墙、云墙等因素,砌筑弧形墙或云墙时定额不作调整。
4.大城样砖、停泥砖、开条砖
抚州古建筑 - 图文
抚州古建筑:显千年文明积淀 展古代建筑精华
抚州自唐宋以来就是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由此而催生出抚州辉煌的科举文化,历经明清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临川文化。散布在抚州各地的古村落,则是反映临川文化的一种载体。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已知的古村落有200余处,这些村落古建筑群从其内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耕读传家村落,如乐安流坑、水南、湖坪,东乡浯溪、上池等;一类是以商业、手工业繁荣而聚集的村镇,如以经营夏布闻名的宜黄棠阴镇,以中药炮制经销兴盛的南城上唐镇,以雕版印刷发达的金溪浒湾镇和竹桥村,以商业流通而繁荣的广昌驿前镇等。这些村落以其建筑规模、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了抚州古代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遗产。为了加强对古村落和古建筑聚集的乡镇的整体保护,自2003年以来,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针对保存文物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纪念意义、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进行集中保护。国家先后进行了4次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评选,江西省也进行了4次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评选。至目前为止,抚州市已有流坑村、竹桥村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驿前镇、棠阴镇、浯溪村、水南村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古建筑文献目录参考
可参考的古建筑文献书目书目
一、 目录与文献检索类
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
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
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
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
5 刘敦桢 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
二、 通史、综合类书目
1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5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
6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
7中国民族建筑(一-五)
8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三、 重要的连续出版物书目
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七卷)
2《建筑历史研究》(1-3辑)(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
3《建筑史论文集》(
古建筑台基与基础
台基与基础
仿古建筑的宫殿厅堂由台基、构架(墙体)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是“台明”和基础的 统称。地面露出部分叫做“台明”,砖石包砌部以内的、直接承受建筑上部荷重并将其传到 地基的地下结构部分,届基础范围。
房屋的柱、墙体都建立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的施工和良好的 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础平面配置
一座台基的长、宽、高、低是由建筑物的规模决定的。各部尺寸受房屋的出搪深浅和住 径大小制约。因此,无论哪种形式建筑,一般情况下先定面阔,后定进深。确定面阔的方法 和程序是:根据材料定棵长,按照镍长定明问面阔,根据明间面阔定其他各间面阔(明间面 阔须大于次间面阔,次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梢间面闹,梢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尽问面阔)。 U而迟到决46伽:i币帕 右下届面路口十全其幼守醉钎5Tw成交7
表2—1 台基尺度与上部建筑之关系表
然后,根据面阔定进深。注意的是:上格出不能“过步”。就是说该上指出的长度不能
面阔:
明间 7或9个斗拱空当。
次间 5—6个或6—8个斗杉空当 梢间 4—7个斗拱空当。 尽问 2—7个斗拱空当。
若只有一间,可按2或5个
古建筑木作技术讲解
古建木作技术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 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
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