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23知识总结
“地理必修123知识总结”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地理必修123知识总结”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地理必修123知识总结”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①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有客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②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有内在联系。 ③差异性: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④可变性: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大致位于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区,虽雨热同期但降水较少,生长期也较短 肥沃的黑土,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不地理位置 位于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同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点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土地条件 长期耕作改造形成水稻土,较为分散的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相同点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区域 长江三角洲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图文
名师推荐 精心整理 学习必备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 时间 原因 南北战争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自然灾害、农业危机 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 方向 人口大规模西移 由乡村流向城市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从东北部工业区迁往西部和南部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20世纪20—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 构成 ★类型 ★★特点 判断方法 出生率、死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均﹥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23全部复习提纲 - 图文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I、II、III全部复习纲要
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和 木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有生物物质纯在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 、 、 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____和 ,表面温度为___ 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其能量以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和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
教育局湘教版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怀化市长郡湖天中学 潘超 整理
地理必修I笔记(尖子生整理)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 图文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太阳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平均1o/日 平均30千米/小时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轴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1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公转示意图)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地理
人口的数量变化
1、历史上的人口变化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以后 人类的生产劳动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 今后变化趋势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平 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快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 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
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 图文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