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翻译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翻译”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翻译”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翻译”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阐述的诸多思想。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同学们阅读。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阐述的诸多思想。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同学们阅读。
游褒禅山记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
《游褒禅山记》复习案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由山以上五六里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1、常在于险远
(二)【重点字词】
1.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2.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观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大王见臣列观
4.名
①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5. 以
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③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⑤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⑥ 作师说以贻之
6、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
《游褒禅山记》复习案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由山以上五六里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1、常在于险远
(二)【重点字词】
1.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2.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观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大王见臣列观
4.名
①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5. 以
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③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⑤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⑥ 作师说以贻之
6、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
10、游褒禅山记12.29
《游褒禅山记》学案
主备人:席清秀 审核:高一语文组 时间:12月29日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
2、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手法。 3、 理清思路,背诵第三段。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学习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1、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
游褒禅山记
【素材挖掘】
1、素材积累(1)作者文章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以文章中的第3段为例)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知微见著,很多大道理往往存在于细微的事物之中,要善于发现和思考。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世间美好的风景常在路途险远、人迹罕至之处,只有不畏惧艰辛的人才能看到最美丽的景色。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用相关的文段和观点作为作文的论据,丰富作文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贴切和恰当,紧扣话题并与之相呼应才能为你的作文锦上添花。
(2)积累课文中出现过的哲理故事或文章表述的事例 如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的主题是什么?可以进行归纳整理并复习:本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提出了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2写作例析
1
(1)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15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王安石,号_____,世称_____(2分)(三空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15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王安石,号_____,世称_____(2分)(三空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
引读—启发—顿悟的阅读方式理解、分析文章。 【教学用具】
采用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引:常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往往有得,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 ,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 ,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 ,常在于险远, ”,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 , ,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 “然力足以至焉, , ”,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