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何益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多言何益文言文原文和翻译”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多言何益文言文原文和翻译”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多言何益文言文原文和翻译”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多言何益原文及翻译
篇一:2015年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文言文翻译 (2015-08-05)
2015年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辑文言文翻译 (2015-08-05 131932)
1多言何益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2墨子怒耕柱子
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3岂辱马医
译文:
齐国有个穷人,经常在城中讨饭。城中的人讨厌他经常来讨,没有人再给他了。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马厩,跟着马医干活而得到一些食物。城外的人戏弄他说:“跟着马医吃饭,不觉得耻辱吗?”要饭的人说:“天下的耻辱没有比讨饭更大的了。我讨饭还不觉得耻辱,难道跟着马医吃饭会觉得耻辱吗?”
4鲁侯养鸟
译文: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王让人驾车迎接它,并
推敲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篇一: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高考天津卷)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
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无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节选)】 第二册:【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师说】 【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疏】 【种树郭橐驼传】无 第三册:【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非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鹊桥仙/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四册:【窦娥冤】无 【长亭送别】无 【闺塾】无 【哀江南】无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愚溪诗序】 【赤壁赋】 【逍遥游(节选)】 【腾王阁序】 【柳毅传(节选)】 【促织】 第五册:【蜀道难】 【将进酒】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苏武牧羊》文言知识点整理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编号 015
题………………………………………装…………………订…………………线……………………内……………………不…………………准…………………答………………扬中树人2012-2013-2高一年级语文作业纸
《苏武牧羊》文言知识点整理
整理:汪柳校对:李梅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少以父任( ) 22)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2) 稍迁至栘中厩监() .3) 汉亦留之以相当( )( ) ...4)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5) 因厚赂单于( ) .6) 答其善意( ) .7) 置币遗单于( ) .8) 方欲发使送武等( ) .
9)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10) 阴相与谋( ) .11) 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12) 素与副张胜相知( ) .13) 私候胜曰( ) .14) 幸蒙其赏赐( ) .15) 其一人夜亡告之( ) .16) 虞常生得( ) ..17)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 .18)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 .19) 事如此,此必及我( ) .20) 见犯乃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苏武牧羊》文言知识点整理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编号 015
题………………………………………装…………………订…………………线……………………内……………………不…………………准…………………答………………扬中树人2012-2013-2高一年级语文作业纸
《苏武牧羊》文言知识点整理
整理:汪柳校对:李梅
一、重要实词(解释加点画线词语的意思) 1) 少以父任( ) 22)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2) 稍迁至栘中厩监() .3) 汉亦留之以相当( )( ) ...4)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5) 因厚赂单于( ) .6) 答其善意( ) .7) 置币遗单于( ) .8) 方欲发使送武等( ) .
9)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10) 阴相与谋( ) .11) 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12) 素与副张胜相知( ) .13) 私候胜曰( ) .14) 幸蒙其赏赐( ) .15) 其一人夜亡告之( ) .16) 虞常生得( ) ..17)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 .18)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 .19) 事如此,此必及我( ) .20) 见犯乃
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无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节选)】 第二册:【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师说】 【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疏】 【种树郭橐驼传】无 第三册:【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非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鹊桥仙/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四册:【窦娥冤】无 【长亭送别】无 【闺塾】无 【哀江南】无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愚溪诗序】 【赤壁赋】 【逍遥游(节选)】 【腾王阁序】 【柳毅传(节选)】 【促织】 第五册:【蜀道难】 【将进酒】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1
文言文短文(原文、注释、翻译) 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原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①。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②。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⑤,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⑥,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⑦,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⑧。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⑨,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⑩,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注释〗
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 ②盍:何不。 ③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④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 ⑤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 ⑥弑: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 ⑦宗周:以周王室为
文言文虚词“于”“何”和翻译练习十一 以完善
文言文虚词积累和课外短篇练习(十一)
一.虚词 14.【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是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文言文虚词“于”“何”和翻译练习十一 以完善
文言文虚词积累和课外短篇练习(十一)
一.虚词 14.【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是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