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与墨家的关系
“法家与墨家的关系”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法家与墨家的关系”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法家与墨家的关系”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法家与墨家文学观探究
法家与墨家文学观探究
1、【法家文学观】
(一)、先秦诸子眼中的“文学”含义宽泛, 指付诸政治实践的文治教化之学, 为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统称。《韩非子》中“文学”一词共出现 15 处, 指“典籍文献”的5处,其中《问辩》2 处,《难言》、《外储说左上〃说四》、《外储说左上〃经四》各1处:
殊释文学(典籍文献) ,以质信(质直朴陋, 与“文学”相对)言, 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
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跟着学习典籍文献)者邑之半(《外储说左上〃说四》)
明主之国, 令者, 言最贵者也, 法者, 事最适者也。……乱世则不然, 主有令而民以文学(前代文献)非之,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矫之,人主顾渐其法令,而尊学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崇尚)文学(前代文献)也。(《问辩》)
从以上法家言论中,可以看出法家是崇法抑文的。
(二)、“文学”指儒墨之学5处,其中《八说》2处,《五蠹》3处。与此相关, 文学指学术活动1处,见于《八说》:
息文学(废除学术活动)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此公利也。错(措, 施行)法以道(导)民也而又贵文学(儒墨之学),则民之所师法也疑。赏功以劝民也而又尊行修,则民之产利也惰。夫贵文学(儒
墨之学)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中外教育史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中外教育史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 始人为墨子(墨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 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曾做过宋国大夫,当过制作 器具的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 ”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中外教育史
(一)“素丝说”与教育主张1. “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 形成。人性不是先天形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 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 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 育造就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 习和接受教育。墨翟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墨翟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 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天下匹夫徒步之 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 实现社会的完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受教育的。墨翟将
儒家与墨家相通关系
浅谈儒家与墨家相通关系
摘要:儒墨两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两大流派,学界对两家学术观点的相通相用之处已有很多的论证,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儒家的“仁爱”与“礼”的关系,以及墨家的“义”与“兼爱”关系,分析儒墨的治国宗旨、人治主义思想、以及对群体利益的重视,再次验证儒墨的相近相用,就墨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来讲,这也是对学界的主流思想的一个汇总和补充。 关键词:仁爱;礼;兼爱;义;人治主义; 1、概述春秋战国两家崛起及两家的关系
春秋末年,列国混战,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九流十家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因而以老子、孔子、墨子为起端的诸子思潮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天下失官,学在四夷。《淮南子.要略》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以得知,儒学的分化正是墨学产生的起点,儒墨也就必有相通之处。墨家也承认孔子思想有“当而不可易”之处,所以孔墨思想关系十分的紧密。
2、论述儒家“礼”与“仁爱”之关系
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仁”和“礼”。在《论语》中“礼”字出现74次,其中不见孔子对“礼”下任何概括性的定
关于法家与儒家对君民关系的论述
关于法家与儒家对君民关系的论述
君民关系自古以来便是体制中核心处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君民关系是维护好社会稳定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正确处理好君民关系,才能保证政体能够长久有效地运行和国家的富强。
法家关于君民关系的两大核心思想便是“法自君出”和“强国弱民”。这两个观点在理论基础上直接确定了君王在君民关系中绝对的优势地位,秦国有实力统一中原,很大关系上与这两个观点有关。
“法自君出”,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君王的地位已经高于法律,君王成为了法律的来源,对于法律也有最高的解释权力,使得秦国建立起了一种极端的政治体制,便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取决于上”,满足了君王的各种要求和欲望,同时也保障了君王的任何命令都能被下级官员无条件的执行,如果官员无法顺从或者有效的执行君王的命令,那只有受到严刑。通过这种强权政治,秦国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而且商鞅的“奖励耕战”也从理论上为“法自君出”的观点承担了大部分压力。这种思想在短时间内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秦朝完成统一战争以后,各种起义暴乱此起彼伏,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这种思想已近无法满足国内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战争,国家应该进入一种休养生息的阶段,秦始皇应该
依靠这种思想观点
墨家思想
新时代的墨家思想
记得在高中时代,对墨家的思想的了解仅限于“兼爱”、“非攻”,虽然少,但这已是墨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如今,在对墨家思想的全面深入了解的过程中,蓦然发现墨家思想的精华远远不止于此,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反对迫害民众的侵略战争,崇尚勤俭节约的道德观念等等,都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墨家思想可归纳为兼爱、非攻、节用、非命、尚贤、尚同、尚义、节葬、非儒、自苦利他、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从我自身理解出发,我想谈谈以下墨家思想中的五大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 “兼爱”,即爱无差等,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在如今的社会群体的心中,这是一个多么遥远而高尚的境界。在21世纪的新新人类眼中,这更是一个不可触摸的神话。现今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长期受儒家的思想的熏陶,“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思想深入骨髓。儒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仁爱,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这趋向利益化的社会中,冷漠逐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代名词,以至于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包庇自己人,陷害他人。尽管儒家的仁爱思想中蕴含维护亲人的实质,但这样的现象也是对儒家思想的断章取义,只顾及了亲亲之爱,
墨家思想与侠义精神
墨与侠二者之间关系问题自20世纪出现的墨学研究热潮以来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老一辈学者多坚持墨与侠有着渊源关系,但是现当代年轻学者认为侠与侠义精神是独立发展而来与先秦诸子思想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对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所包涵的精神实质做一个比较研究。
墨家思想与侠义精神
李向阳
摘要:墨与侠二者之间关系问题自20世纪出现的墨学研究热潮以来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老一辈学者多坚持墨与侠有着渊源关系,但是现当代年轻学者认为侠与侠义精神是独立发展而来与先秦诸子思想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对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所包涵的精神实质做一个比较研究。认为墨家思想是侠义精神的内在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指南;而侠义精神是墨家兼爱天下,利他无我精神的极度伸张。
关键词:墨家思想 侠 侠义精神
墨家学派是战国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墨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所记载的墨者的形象是抱有坚定的“兼爱”、“非攻”理念,为天下公义兴利除弊,死不旋踵,是一个具有理想信念又兼重实践的社会组织。“侠”是古代文武兼包之士的武士演化而来。侠者奉行为义之道,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以历来人们把侠看作是公平,正义的执行者。侠义精神更是人们对侠者的人格特征及行为模式的
墨家思想
篇一:浅谈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10政本 高亚东
学号:201002010022
摘要:作为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墨家思想,兴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时期,墨家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并行于世,但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时期逐渐消弭,进入21世纪的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墨子的精神和思想仍然有着其极为积极向上的意义,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本文主要结合当今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现代道德建设当今世界和平等方面来浅析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墨家思想价值政治文明经济发展道德建设
墨子是墨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墨子》一书在中国思想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墨子生活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也是我国社会结构大调整的时期。在新旧社会秩序交替的时代里,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弱肉强食盛行杀伐之风。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墨子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墨子的思想对当前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世界和平等
墨家思想的核心
篇一: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考试题目
《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A、鲁国 D、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B、道德
《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没有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D、《论语》
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C、人与人 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A、格局
《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错的
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错的 ?
? ? 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C、孝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自弃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C、要吃亏
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错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B、仁 “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C、孔子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D、做事不
用认真
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我看
浅谈“仁爱”与“兼爱”
内容提要: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仁爱”与“兼爱”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合理价值内核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现代价值提供具体佐证。
关键词:仁爱 兼爱 爱有差 爱无差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
“仁爱”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孔子在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人”。爱人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说‘仁’不仅要求爱亲,而且要‘泛爱众’。” “泛爱众”就是普遍的爱众人。不过,这里所说的“爱众”相对于“爱亲”而言,是指爱父兄以外的氏族其他成员,并没有超出氏族宗法关系范围。因而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根据,仍是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氏族感情。但“爱亲”与“爱众”毕竟反映了两个不同层次的伦理关系。“爱亲”所涉及的是父子、兄弟关系,而“泛爱众”所涉及的则是氏族成员间的普遍关系,它要求爱
法家的领导思想
法家的领导思想
法家是与儒家截然对立的一个学派,其领导思想也与儒家截然不同。儒家强调“德治仁政”,而法家则强调“法治天下”。 一、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认为人性“善者伪也”,因为人的欲望是先天的,有欲望必然生淫乱,所以“恶”是人的本性。既然人性是恶的就不能顺其人性自然而发展,必须要中刑罚以禁止。法家以“性恶”为起点,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领导观念,重视的是组织的领导权威。
法家的集大成者之韩非子(约公年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市),出身于贵族世家。韩非子原为韩国贵族后为秦始皇赏识所用,最终遭到李斯等嫉妒他的才华,馋毁下狱而死。师从荀子,是中国著名的道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散文家。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辞,但却善于著书,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部书,统称为《韩非子》。韩非子为君主设计的治国之道,其基本原则就是用法之相忍,不用德之相爱。以法之治国包括赏和罚两个方面,违法必罚,守法必赏。赏和罚的基础是人性,是对人性的满足。以“法”治国就叫做“法治”。 二、发家的核心领导思想
韩非子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他在人性自利假设基础上,有选择地把商鞅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