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大全”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大全”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大全”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口腔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大题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1根尖肉芽肿 根尖囊肿 根尖脓肿 大小 <1cm 1~2cm 可以较大 不一定 形状 圆形 圆形 不规则 边缘 清晰 清晰有硬化边缘 模糊或者较清晰 包膜 无 可有 无 其他 周围骨质正常 偶有牙根吸收 周围骨质模糊或者硬化根尖脓肿影像学表现:早期看不出根尖周骨质改变,有时牙周膜间隙稍微增宽,随病变发展可见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被破坏程度较重,呈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 (慢性根尖脓肿)影像学表现:在根尖区出现一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滑的小范围骨质破坏的低密度区,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周围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根尖肉芽肿影像学表现:一般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一般较小,直径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病变周围的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 。根尖囊肿影像学表现:以病原牙根尖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边缘清晰锐利。由于囊肿发展缓慢,在囊肿边缘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骨质变薄,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 2颌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多无症状;多早期即有偏侧痛、麻。(骨质破坏)膨胀性骨破坏,除骨纤外,边缘多清晰锐利。;进行性、侵蚀性骨破坏,无明显膨胀,边缘不清,不规则。(骨皮质改变)膨胀变薄连续,部分可因压迫萎缩、中断。少数如成釉细胞瘤可侵蚀骨皮质。;多数较早期即有皮质破坏中断。(骨膜反应)一般无,如伴感染或骨折 可见轻微骨膜反应。;除骨髓瘤、颌骨中央性癌外可有多种形式的骨膜反应,可见骨膜三角(生长速度与分房)生长慢,可见多房改变 ;生长快,无分房改变(牙齿变化 )病区牙被推挤、移位扭转松动甚至脱落,牙根可有吸收 ;病区牙无移位而牙周骨组织破坏消失,牙浮立于软组织肿块中或脱落,一般牙根无吸收(周围软组织变化)多无肿胀或肿块,可见软组织被推挤、移位突出 ;常侵入周围软组织中形成肿块,边缘多模糊不清,其内可见肿瘤骨影 3骨肉瘤影像学表现:1、 骨质结构的变化:—— 骨松质变化:成骨型:病变区骨质增生,密度增高,形态不均匀性,呈片絮状,髓腔低密度影消失。溶骨型:斑片状、虫蚀状或范围较大的溶冰状 低密度区,边缘模糊,其内可残存骨小梁。混合型:两者兼有之,多以溶骨破坏为主,融冰状,间有残存骨,可有病理骨折。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奔豆芽工作组

医学影像学名词简答重点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为自然对比。所获得的X线图像,称平片。 2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造影检查。 3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4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如心血管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黑影,即流空效应。 5 质子弛豫增强效应: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可缩短周围质子的弛豫时间,称之 6 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7 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因此,骨内的钙盐含量降低。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晚23:00 08麻二 奔豆芽工作组 时间有限,如有缺漏,自行添加,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1

奔豆芽工作组

8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可以由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奔豆芽工作组

医学影像学名词简答重点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为自然对比。所获得的X线图像,称平片。 2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造影检查。 3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4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如心血管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黑影,即流空效应。 5 质子弛豫增强效应: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可缩短周围质子的弛豫时间,称之 6 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7 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因此,骨内的钙盐含量降低。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晚23:00 08麻二 奔豆芽工作组 时间有限,如有缺漏,自行添加,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1

奔豆芽工作组

8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可以由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

最新医学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名解

椎前筋膜:位于颈深肌群浅面,上起自颅底,下需前纵韧带及胸内筋膜,向内下方形成腋鞘。

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内有下颌下腺、面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和下颌下淋巴。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浅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

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与后方的中斜角肌及下方的第一肋围成,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前斜角肌痉挛或肥大时可压迫神经和动脉,引起前斜角肌综合征。

颈部神经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为颈丛皮支浅出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阻滞点。

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内有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静脉和臂丛等。

颈动脉鞘:由颈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胸膜上膜:又称Sibson筋膜,为从第七颈椎横突,第一肋颈和第一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对胸膜顶有悬吊作用。

囊鞘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形成的甲状腺鞘和甲状腺表面的纤维囊之间,内有甲状旁腺、血管、神经和疏松结缔组织。

胸骨下角:位于胸骨下方,由左右肋弓和胸骨连接后构成的向下开放的角。

剑肋角:由剑突与

最新医学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名解

椎前筋膜:位于颈深肌群浅面,上起自颅底,下需前纵韧带及胸内筋膜,向内下方形成腋鞘。

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内有下颌下腺、面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和下颌下淋巴。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浅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

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与后方的中斜角肌及下方的第一肋围成,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前斜角肌痉挛或肥大时可压迫神经和动脉,引起前斜角肌综合征。

颈部神经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为颈丛皮支浅出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阻滞点。

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内有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静脉和臂丛等。

颈动脉鞘:由颈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胸膜上膜:又称Sibson筋膜,为从第七颈椎横突,第一肋颈和第一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对胸膜顶有悬吊作用。

囊鞘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形成的甲状腺鞘和甲状腺表面的纤维囊之间,内有甲状旁腺、血管、神经和疏松结缔组织。

胸骨下角:位于胸骨下方,由左右肋弓和胸骨连接后构成的向下开放的角。

剑肋角:由剑突与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 2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名词解释

1.1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

1.2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1.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调节系统来保持其内部组成和结构的稳定性。

1.5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1.6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分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两大类

1.7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根据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口腔)

1.抗原(antigen,Ag):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半抗原:是指仅具备抗原性即只具备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而不具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的物质。 3.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7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4.超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然而,某些物质只需要级低的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5.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6.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7.独特位:即使是同一种属、同一个体

中医学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一章 导论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 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 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 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 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 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微效基因

在多基因性状中,每一对控制基因的作用是微小的,故称微效基因。

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状或某些遗传病的遗传基础不是一对主基因,而是几对基因,每一对基因对遗传性状或遗传病形成的作用是微小的故称为微效基因。

遗传度

(又称为遗传率)是在多基因疾病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贡献大小。遗传度越大,表明遗传因素的贡献越大。

染色体不分离

在细胞分裂进入中、后期时,如果某一对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彼此没有分离,而是同时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结果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一个将因染色体数目增多而成为超二倍体,另一个则因染色体数目减少而成为亚二倍体,这个过程称为染色体不分离

建立者效应

遗传学上,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指的是少数个体的基因频率决定了它们后代的基因频率。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建立起来的新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作用。 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又称性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而表现出男女表型分布比例出现差异或基因表达程度出现差异差异的现象。 罗氏易位

又称着丝粒融合,是发生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易位形式,即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近着丝粒处发生断裂,两长臂和两短臂个形成一条新的染色体。

易位

染色体片段位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06
【bwwdw.com - 博文网】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2.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半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只可与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 只具备免疫反应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5.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7.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8.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9.高变区(HVR):VH和VL中3个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 10.单克隆抗体: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原。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