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数学教案
“必修二数学教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必修二数学教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必修二数学教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标数学教案·必修1 - §1.2.2映射
课题:§1.2.2映射
教学目的:(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象、原象的概念;
(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复习初中已经遇到过的对应:
1. 对于任何一个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
2. 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 3.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4. 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 5. 函数的概念. 二、
新课教学
1. 我们已经知道,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
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的对应就叫映射(mapping)(板书课题). 2. 先看几个例子,两个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
(1)开平方; (2)求正弦 (3)求平方; (4)乘以2; 3. 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
必修二数学教案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必修二数学教案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含义。
2.结合画直观图的实例,掌握直观图的斜二测画法及步骤。
3.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4.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等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教学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目标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1.体会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含义。
2.结合画直观图的实例,掌握直观图的斜二测画法及步骤。
3.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4.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等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三)检查预习
1.表示空间图形的,叫做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2.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图形的直观图时,图形中平行于x轴、y轴或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于x'轴、y'轴或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
初二数学知识系统主要倾向于思维、方法的训练,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轴对称
设计思想:
1.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的图案,涉及建筑、动物、植物、标志(汽车、建筑)、数学图形等方面,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学生在这些图案的认识过程中学习新知,应用新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致力于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因此,本节课考虑也应该考虑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收集材料等方式在本设计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处理好概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本设计先让学生观察图案,然后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的概念,再让学生把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情景中,这样的设计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
初中数学教案
一, 教学类型:新知课。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二,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此定理,及定理的推导过程。2,学会运用此定理
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四, 教学重难点:如何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五, 教具:圆规,三角板,剪成三角形的A4纸。 六,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假设场景:站在埃菲尔铁塔下,想测量出埃菲尔铁塔的塔尖角度是多少,但是没有精密的测量角度的仪器可以使用,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解新课: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有两种方法可以验证,方法一,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把它剪下来,再剪下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平角;方法二,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得到的和为180°。但两种方法都不精确,方法一用肉眼去判断其是否为平角,方法二中量角器的精度不高,有误差。用学过的知识如何去证明?引出用平行线方法证明。 2 1 3 22
4 5
已知两平行线间有三角
初中数学教案
一, 教学类型:新知课。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二,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此定理,及定理的推导过程。2,学会运用此定理
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四, 教学重难点:如何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五, 教具:圆规,三角板,剪成三角形的A4纸。 六,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假设场景:站在埃菲尔铁塔下,想测量出埃菲尔铁塔的塔尖角度是多少,但是没有精密的测量角度的仪器可以使用,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解新课: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有两种方法可以验证,方法一,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把它剪下来,再剪下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平角;方法二,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得到的和为180°。但两种方法都不精确,方法一用肉眼去判断其是否为平角,方法二中量角器的精度不高,有误差。用学过的知识如何去证明?引出用平行线方法证明。 2 1 3 22
4 5
已知两平行线间有三角
苏教版数学教案
苏教版数学教案
【篇一:2014~2015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案】
2014~2015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4~2015年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一、数一数 二、比一比 三、分一分 四、认位置
五、认识10以内的数
六、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 七、分与合
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丰收的果园
九、认识11~20各数 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十一、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数一数 第1课时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教学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1.各种物体和人的个数以及数数的方法。 2.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
3.根据提供
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_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
08-09高二(上)数学教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数学
备课笔记
韦集中学 吕耀营
2008.08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韦集中学 吕耀营
一、班级情况分析:
2007级计算机班现有学生64人,男生24名,女生40人。本班学生的基础相对于同年级的电子班基础较差,初中数学缺差较多。上学期期末测试及格率不到50%,态度还算踏实、兴趣较为浓厚、学习刻苦认真的不足20人,方法也不灵活,计算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差,特别突出的也没有,但班级学习气氛较上学期浓厚些,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学习,无目的,思想较为落后的学生只有几个,因此本学期教学中多铺垫、小步走尽量降低难度,实施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补缺补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
本学期要完成以下教学内容:《向量》、《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四章内容.
《平面向量》教学要求有: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
34单元数学教案
课题:卫星运行时间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计数器 补充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 教 师 指 导 激情导入: 让学生讲一讲事先准备好的 关于人造地球卫星和地球方面的 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 地球一圈的时间。 探究新知: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圈、3圈、4圈、 8圈┄┄21圈需要多少时间? 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 时间?(如何列式) 首先学生估算并加以交流 学生讲解自己了解的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等方面的知识,如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列算式 114ⅹ2= 114ⅹ3= 学生列算式 114ⅹ21 学生分组讨论估算并加 以交流
说明理由 讲解正确解法 1 1 4 ⅹ 2 1 ———— 1 1 4
中班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第二篇:中班数学教案 第三篇:中班数学教案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第五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按规律排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教学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操作练习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