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名人故居
“云南的名人故居”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云南的名人故居”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云南的名人故居”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云南名人故居
云南名人故居
云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累,形成了当今云南“历史悠久,古迹多;风景秀丽,名胜多;人文荟萃,名流多;资源丰富,物产多;开发较早,交往多”的鲜明特色。那么在云南到底有多少名人故居呢?小编今天为大家盘点了云南所有著名的名人故居,现在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云南名人故居目录吧!看完相信你会对云南的名人故居有一定的了解。云南值得一去的名人故居袁嘉谷旧居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南正街22号,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95.8平方,建筑面积875.9平方米,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结构四合院民居楼房。故居内的陈设、展览是了解石屏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王九龄故居
王九龄故居位于昆明市翠湖北路3号(云大正门斜对面),该故居建于1926年。 2002年5月,王九龄故居被昆明市政府命名并公布为第一批“昆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
卢汉公馆
在风景如画的昆明翠湖东南侧,绿树掩映着一幢别致的法式建筑,这就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云南起义的领导者、原
云南省政协主席卢汉的住宅卢汉新公馆。
石屏会馆
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两百多年历史。依山(五华山)傍水(翠湖),居高临下,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是现今昆明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清代外地在昆建造的会馆。
朱德
温州近现代名人故居
民国时期的温州文化名人
朱自清(文学家)旧居
1923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来自南方教书,辗转来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任教。在温州期间,与“书画传家二百年”的马孟容、马公愚酬唱,写下《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佳句。所写的《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成为温州中学校训。所撰《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其中描写仙岩梅雨潭的《绿》,想象奇谲,意境隽永,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而脍炙人口。
朱自清来温州后,住处几经周转,最后租住城区四营堂巷55号王宅。王宅为五间三进合院木构建筑,中间分一堂、二堂、三堂,两边对称各设一间厢房,为温州晚清民国时典型的民居建筑。因旧城改建,温州市政府决定将该房向东迁移200米重建保护,房屋整体结构全部按原貌修复。朱自清曾居住的厢房布局按当时的格局陈列,旧居现被列为温州市文保单位。
谷超豪(数学家)祖居 市区白鹿洲公园(建设中) 温州数学名人馆便是依托谷超豪祖居——谷宅布展而成。谷宅原位于鹿城区高盈里11号,建于清中期。2006年,因旧城改建需要,由高盈里整体搬迁至白鹿洲公园里进行保护。谷超豪,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10月20日,一颗国际编号为17
国内外名人故居开发案例分析
国内外名人故居开发案例分析
按照人物属性,可将名人故居分为政治家类、文学家类、科学家类、虚构人物类、社区遗迹类等类型。
一、开发案例分析
(一)政治家类
毛泽东故居
1、开发指导原则
目前毛泽东故居的主要开发思路是以复原为核心,以毛泽东为品牌,大力开发与毛泽东相关的旅游景点、旅游纪念品和接待设施,以韶山地方文化丰富产品体系,带动整个韶山旅游的发展。
2、开发手段及方式
故居复原景观,再现历史风貌;以大品牌整合资源,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3、具体阐述
毛泽东故居曾出现过旅游过度开发的现象,故居附近集中了过多的楼房、餐饮饭店、纪念品集市和各种摊点,破坏了原有的环境和气氛。因此地方政府制定了以复原为核心内容的保护规划,整治恢复环境,撤出过多的商业设施。
毛泽东故居已成为韶山旅游的核心,故居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外观为普通的江南农舍,陈列着床、书桌、衣柜、方桌、板凳、大水缺、碗柜、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毛泽东曾留下过印迹的物品。周围绿树成荫、荷塘青山相映成色。
围绕故居建筑,周边几千米范围内分布着相关的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诗词碑林、滴水洞等景点,将毛泽东文化的各个方面整体展示,丰富了产品的内涵。大力发动与当地社区
北京文化名人故居的现状与开发调研 - 图文
北京文化名人故居的现状与开发调研
小 引
北京为数众多的文化名人故居是定格在北京乃至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批呼之欲出的鲜活图标,镌刻着一个民族千百年积累的记忆,又是延续着历史文脉。本子课题选择了北京文化名人故居为切入点,考察其社会文化效益、宣传、保护、及资金四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开发研究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促进北京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宣传人文奥运,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文化名人故居是历史的见证人,是民族的精神宝库,承担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大作用,彰显着巨大的感召性和激发性能量,对人才培养、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教育意义。文化名人故居与故宫、天安门等标志性建筑一起,共同维护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色古香的整体风貌。这一些四合院或旧王府的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它们的存在,是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的最好证明,构筑并延续了北京的历史文化气息,对城市精神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浸染功能。
(一)北京文化名人故居的现状
1、数量和分布
据统计,目前北京已经确认的名人故居有88处,已经挂牌保护的国家级、市级、区级名人故居有31处。被列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2处,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17处
周恩来故居的导游词
★精品文档★
周恩来故居的导游词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 “读书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1903年,刚刚五岁的周恩来就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 在与他一起读书的同辈兄弟中,他聪明好学,记忆过人。当时,嗣母陈氏请家塾老师邹先生给周恩来起个字。邹先生说:大鸾是吉祥之鸟,与凤凰齐名,同大鹏为伴,“翱翔天宇,扶摇直上九万里”,前程无量,就叫“翔宇”吧。
由读书房向西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东面的一间是周恩来诞生的地方。1898年3月5号,周恩来就诞生在东院面朝南一幢房屋的东厢房里。周恩来祖父周骏龙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谱名恩来。周恩来诞生时,周家已经衰败。 周恩来母亲万氏,是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她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给大鸾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出生于1874年,是旧社会的一个小职员,曾在山阳县衙当过差,后来又在武汉等地教书。1942年7月,周贻能因病在重庆-红岩村去世,终年69岁。
从“诞生地”向西横穿一条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现在眼前。周恩来的小叔父周贻淦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玻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
参观李大钊故居有感(一)
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东校区张政华
6月3日,丰南实验小学东校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志赴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参观,追寻李大钊同志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瞻仰和传承他伟大卓越和不朽的革命豪迈精神,缅怀革命先烈遗志。
李大钊纪念馆庄严肃穆,整体建筑由灰、白、黑三大色系组成,由江泽民题写的\李大钊纪念馆\镌刻于大门门楣。登38级台阶,可到达瞻仰大厅。这38级台阶象征了大钊同志走过的38年人生岁月。瞻仰大厅内,安放着大钊同志汉白玉雕像,雕像神态沉静、深思,面容和蔼可亲。东西展厅的有关实物、图片、文献等,展示这位共产主义先驱的风采、光辉业绩和伟大的一生。
瞻仰前,么校长和郭校长首先向大钊纪念馆献了花篮。然后我们一行28人按顺序参观纪念馆。
李大钊同志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伟大献身精神、光辉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是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李大钊纪念馆和他的故居里,一件件历经沧海的展品、一篇篇光耀千秋的著作、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图画,都勾起
了党员同志们对先烈曾经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和敬仰。通过参观瞻仰先烈的生平
参观陶铸故居有感
参观陶铸故居有感
游陶铸故居有感
东风吹暖碧潇湘,
我闻浯溪水亦香。
最忆故园秋色里,
满山枫叶艳惊霜。
初识陶铸是因为他的这首诗,这是他在家乡风景正好时有感而发,这首诗极大的表现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逐渐的震撼、感染了我。因为我和陶铸同在一个故乡,我能深深地体会到他那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这个时候只是觉得他一个比较有感情的文人而已。
而就在高三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缘游览陶铸的故居,我的内心是多么激动啊。以前是感觉身在诗中,不见其人,现在就要去亲身去感受伟人的气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几座原始的小屋,旁边有一块立着的石碑,好像是记录陶铸的事迹。当我们步入小屋时,发现小屋的门是虚掩着的,我们小心翼翼的推开门,生怕把原始的痕迹弄坏了,进去后发现里面的东西已没什么了,只是零落的散着一些陶铸用过的杯碗,还有陶铸穿过的那件已经千疮百孔的皮大衣,那时我感觉伟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真是不容易啊,而且那种节俭朴素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这也许就是他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会有一段心酸的故事吧。
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参观陶铸故居有感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
名人转行与转行的名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人转行与转行的名人
作者:张朝雄
来源:《职业》2007年第06期
现代社会,“跳槽”已经成为时尚,“转行”也日趋流行。“跳槽”与“转行”逐渐地被看成是个人能力高、社会网络广、挑战意识强、身份地位上升的标志。与“跳槽”相比,“转行”意味着跨越不同的专业领域,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乃至要求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名人由于拥有更多的社会声望、社会资源与能力禀赋, 转行相对容易,也更受公众关注。 转行成功的体育明星
体育行业是建立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该行业对从业者有着刚性的年龄要求,即所谓的“吃青春饭”。这也是很多体育人的无奈,因为谁也无法抵御岁月对人的侵蚀。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从业者一踏足该行业就意味着将来要转行。且看:
莫慧兰,世界体操冠军。1997 年退役后转做体育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北京卫视,似乎每个频道的体育专栏节目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熊倪,前奥运跳水冠军。退役后步入仕途。2007 年1 月,32 岁的熊倪被任命为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成为年轻的体育“高官”。吴数德与许海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一:蒋俊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整篇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舍不得”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樟树的特点和可贵之处,让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 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将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激发“喜欢”
我先让学生复习本课的词语,强调容易读错的字。然后引出“舍不得”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明白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很喜欢这两棵樟树,从很自然的进入第四自然段的 教学。
第二环: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 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抓住关联词“无论??总是??”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学生交流彼此的看法,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 力。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说课稿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选自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香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情况以及具有香气,不招蚊虫且香气可以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和对宋庆龄的崇敬、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苏教版的中年级课文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对教学目标的处理要按照课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来进行,那就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写景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学生的基点和“课标”对中段要求的重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龄、“搬”、“稠”等五个生字,理解“蓬蓬勃勃”、“瞻仰”、“繁衍后代”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樟树蓬勃的特点,理解樟树的可贵,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学会运用。
小学生对宋庆龄同志不是很了解,树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难以理解,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