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
“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分析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 业 论 文
题目 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 的《家》比较分析 分校 天水 教学点 张家川 是否申请学位 本科 班级 姓名 马芳芳 学号 1362001201039 指导教师
1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2011级(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分校:天水工作站:张家川 班级代号: 学生姓名:马芳芳 学号:1362001201039
指导教师评语及 评分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 评价意见 及评分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 分校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小组意见 签 字(盖章)
关于岛崎藤村与《破戒》
【文史艺术 l M E D I A R E S E A R C H】
关于岛崎藤村与《破戒》吕碧妮
论的命运。发表当时的评论确实清晰地分为好评和差评两方面。
例如,岛村抱月对《破戒》作了如下评价: “《破戒》确实是近来文坛的新发现。这部作品 让我觉得小说界开始真正到达了新的转折期。可以说赋予欧洲近世自然派作品的生命感,在我们的创作界因为这部作品有了同等相应的发现。也可以嗅得到十九世纪未式厌世的味道。这部作品可以说是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F -]峡4 7 2 0 0 0 ) 中图分类号: 1 3 1 3文献标识码: A 摘要: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代表的岛崎藤村,于明治 3 9年( 1 9 O 6 )刊行了最初的长篇小说《破戒》。该作品问世后一度受到了文坛的普遍关注并引发了各种评论,这些评论都有哪些具体体现,另外我们又怎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藤村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破戒》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小说界划时代的体现,包含了前驱者的理念,同时又竖起了一面特色鲜明的新旗帜,我要毫不犹豫地献上自已对此作品的满腔敬意,《破戒》确实是近来
关键词:日本自然主叉文学;岛崎藤村;破戒;评论;创作思想 岛崎藤村是横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的一线作家,臼本
巴金《家》的文献综述
关于巴金《家》的文献综述
1130010291 武丹 1106 巴金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不仅由于它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人物塑造、语言艺术上也深受广大读者称赞。本文即是将各位研究者对于《家》中的人物形象、爱情悲剧以及语言艺术上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 对塑造的典型男性形象的研究
曾丽明在研究《家》的人物创造时提出:看一部小说成功与否,首先看人物写得怎样。而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主要看两个方面:其一,是否逼真;其二,是否寓于意蕴,即典型性。他认为从巴金《家》的七十多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来看,大致概括为:有感受、有原型、有性格、有血肉。对于人物的典型性而言,巴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单纯化——攫取人的精神本质和合成化——强化人的本质特征。[1]
代江平认为《家》最见功底的人物形象是觉新。他是一个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官僚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性格,是当时社会悲剧的牺牲品。并且他认为觉新性格的内向、谦卑、顺从和怯懦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2]而邱桂萍却觉得对觉新不能简单这么认同。实际上,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论文浅谈巴金的《家》
浅谈巴金的《家》
【内容摘要】:在现代文学的长河里,在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里,巴金的《家》,以其独特的魅力占取一席之地,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它对中国现代青年人生道路影响之大。巴金以青年人的激情描写了他那一代青年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进行的勇敢斗争和不懈追求,在一代青年人里引起了共鸣,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是一盏耀眼的启明灯,指引着在黑暗中的人们寻找光明。
【关键词】:巴金、《家》、光明、迫害者、叛逆者、觉慧、觉新
热情地寻找光明的人——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腐败和幼弱者和劳动者的苦痛境况、悲惨命运,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萌生了对旧制度的反叛思绪,也构成了他终生创作的“情绪记忆”。他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家·新版后记》《巴金全集》第一卷,第453页)
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读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在那里他读到了《新青年》《每周论坛》等倡导新文化的刊物,也阅读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些作品。1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法国,1928年底归国。这期间,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并且开始读卢梭和伏尔泰的著作,在中外文化的融通中,他的眼前不时的呈现出“
巴金《家》赏析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
●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
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
巴金《家》的读后感
巴金《家》的读后感
在冷冽的湖水中女孩为自己举办了一场葬礼,将清白无暇的自己献给肮脏的深渊。
鸣凤是家中最先退场的演员,在碧玉年华生命便戛然而止。关于她这短暂的一生书中内容的并不多。鸣凤的一生我想大概可以这样概括,无尽的劳苦和无望的爱情。
首先是无尽的劳苦,少女的劳苦在故事一开头便让我有深切的体会。我犹记那一天,当我忙完一天的事,靠在床头就着电灯微黄的暖光看着书,我在享受属于我的夜晚,而在书页的那一边,在指尖触及的文字里,也有那么一个女孩,那么一个夜晚,与我的夜晚截然不同。女孩鸣凤在那夜晚打开自己灵魂的一隅,默默舔吻着一天的苦痛,夜晚是上苍予她的一点浅薄的自由。她珍视这馈赠,故不忍睡去,她用这夜晚想人生前路,却得出千篇一律的答案,她将一世为奴,一生劳苦。鸣凤是美丽,聪明的女孩。但她同样是一个卑微的女仆一件可以易手的商品。她必须接受任何的支使和打骂,毫无还手之力。她那么清楚的绝望地知道自己未来,将走上一条满年轻女子血泪和尸体的路。于是,她为自己一切痛苦找理由,不是虚伪的礼义,肮脏的封建陋习,专制的高老太爷而是怪她自己“薄命”,于是,她为薄命的自己找到一条出路,那便是去死。因为她很相信同样薄命的大小姐说过的&ldqu
巴金《家》赏析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
●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
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
高考名著阅读《家》巴金S
青春的呐喊——巴金《家》赏析“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族悲欢 离合的故事——《家》
巴金(1904~2005) 原 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 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 文家。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 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 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 作家”。解放后,历任中 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 副主席、主席等职。1982 年获得“但丁国际奖”, 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 和国荣誉勋章。
“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巴金创作甚丰,主要作品有: 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春天里的秋天》 《第四病室》 《寒夜》 《灭亡》《憩园》《月夜》等。 散文集:《海行集记》《忆》《短简》《控诉》 《龙· 狗》 《爝火集》等。 虎· 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 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 情,语言清新流畅。
《家》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 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 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 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 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 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 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
论文浅析巴金《家》中觉新、觉慧形象比较第1稿
浅析巴金《家》中觉新、觉慧形象比较
贾静
[摘 要] 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但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上“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但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他们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人类天性中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觉慧是觉新的延续,一种精神上的延续与突破。相比之下,觉慧的幼稚单纯的叛逆,更是对觉新的矫枉过正。
[关键词] 高觉新 高觉慧 人物形象 比较
《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
巴金《家》读后感精品范本
巴金《家》读后感精品范本【一】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叫《巴金》的书是巴金写的短篇小说,很好看,都很令我我感动,我最喜欢的是《长生塔》。
有一个孩子,他的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很伟大的皇帝,他有很多的大臣和妃子,他一直过着很快乐的生活。
皇帝也避免不了衰老。不长时间,他就生了一场大病。他觉得自己老了。就命令各位大臣,给他找长生秘方。
他们找遍了各个地方,都没有踪影。有一个老臣说:“有一个叫长生塔的建筑,站在上面就可以长生,但是这座塔已经倒了。”但是皇帝并不生气,他下令让全国的百姓都来建这个长生塔。
长生塔就像长城一样,为了建塔,死了很多人,最后终于建成了。皇帝一上去,塔就倒下了,皇帝也被埋在下面了。
我认为这个皇帝真是个恶毒的人,死了很多的人呐!反正他害死了百姓,自己也得死,世界上没有不老药。
巴金《家》读后感精品范本【二】
读过巴金的《家》之后,虽然对那个年代的事不是很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