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折叠问题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解题思路”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初中数学折叠问题解题思路”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折叠问题解题思路”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折叠问题

1. (2015?深圳模拟)如图,D 、E ABC 两边AB 、AC 的中点,将厶ABC 沿线段DE 折叠,使点A 落在点F 处,若/ B=50° ,则/ BDF 的度数是(

A 50 °

B 60 °

C 80 °

D 100 °

2. ( 2015?泰安模拟)把一张矩形纸片(矩形

ABCD )按如图方式折叠, 顶点B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 .若AB=3cm ,

BC=5cm ,则重叠部分 △ DEF 的面积是( )

3. (2014?济南)如图,直线 y= - x+2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 A 、B 3 两点,把厶AOB 沿直线AB 翻折后得到△ AO B,则点0'的坐标是(

A

(一;,3) B ( . :;, C (2, D (2 . .「;) . 2 .「;) . 4)

4. ( 2014?泰安)如图①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 A=30° , BC=4cm , 将其折叠,使点 C 落在斜边上的点 C'处,折痕为BD ,如图②,再将② 沿DE 折叠,使点A 落在DC 的延长线上的点 A'处,如图③,则折痕

5. ( 2014?襄阳)如图,在矩形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行程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就要把行程问题分类,包括相遇、追及、同向、逆向、还有特殊的,如水中行舟、火车过桥,下面介绍一点相关公式,但是这是公式,是“死\的东西,我们解体就是要把他们或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现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而且做一道题,我们要尝试不同的做法,不要满足于解题的需要,发现隐含条件,找出解决题目的捷径。

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强,所以他们往往无从下手,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 但行程问题又是有规律的。它所涉及的是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按物体运动的路线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大类;按物体运动方向分为:相向、相反、同向。

一、行程问题的公式归纳

其基本公式为“速度×时间=路程”。据此,演化成如下具体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

关键:解决此类应用题,要注意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文字为图示。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关于行程

最值问题解题思路奥数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马到成功奥数专题:离散最值

引言:在国内外数学竞赛中,常出现一些在自然数范围内变化的量的最值问题,我们称之为离散最值问题。解决这类非常规问题,尚无统一的方法,对不同的题目要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就具体的题目而言,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着眼于极端情形; 2.分析推理——确定最值; 3.枚举比较——确定最值; 4.估计并构造。

离散最值问题渗透到小升初的各个奥数专题中,学好它可为解决数论,计数,应用问题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从极端情形入手

从极端情形入手,着眼于极端情形,是求解最值问题的有效手段。

题目1. 一个布袋中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小球各10个,这些小球的大小均相同,红色小球上标有数字“4”,黄色小球上标有数字“5”,绿色小球上标有数字“6”。小明从袋中摸出8个球,它们的数字和是39,其中最多可能有多少个球是红色的?

解:假设摸出的8个球全是红球,则数字之和为(4×8=)32,与实际的和39相差7,这是因为将摸出的黄球、绿球都当成是红球的缘故。

用一个绿球换一个红球,数字和可增加(6-4=)2,用一个黄球换一个红球,数字和可增加(5-4=)1。为了使红球尽可能地多,应该多用绿球换红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王 华

榆林实验中学 陕西榆林 719000

在初中数学中,折叠问题将图形的变换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在折叠过程中,通过观察图形中的变与不变,灵活应用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定理解决问题。在变化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会了数学的动态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归纳起来,折叠问题有如下几类题型:

一、折叠问题中涉及的探索规律问题。

例:(如图1)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可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六次能得到几条折痕,n次有几条折痕?

图1

分析:在这个折叠问题中对折方式不变,变化的是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折痕有规律的增加,情况如下表

n所以对折6次能得到63条折痕,对折n次可得到( 2-1 )条折痕。

二、折叠中发现图形的基本性质。

1、(如图2)等腰三角形△ABC中,AB=BC,折叠使AB与AC重合,折痕为AD。则折痕AD集“三线合一”于一身,即:底边BC上的中线、高线和顶角∠BAC的平分线。

(图2)

2、(如图3)正方形ABCD经过两次沿对角线折叠,可确定正方形的中心,同时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D

浅谈鸡兔同笼问题解题思路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前面和大家探讨了一下盈亏问题的解题思路,很多家长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并且希望我再就鸡兔同笼问题继续探讨一下。既蒙各位抬爱,虽是瞽言萏议,也惟有敬陈管见了。(如孩子不明白这些成语,让孩子查查成语字典吧,算是语文作业)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有很多,粗略搜索下就有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抬腿法、方程法......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列表法、画图法比较直观,但对稍微复杂点的题目就捉襟见肘了;抬腿法比较有趣,但适用性有些局限;方程法当然强大无比,但咱孩子学得是奥数啊……所以,还是着重探讨下假设法吧:

基本典型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是大约1500年前,《孙子算经》记录的问题,也是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典型例题。

鸡兔同笼的基本典型问题的解答思路并不复杂:一只鸡1个头2条腿,一只兔1个头4条腿。假设35个头全是鸡头,那么就应该有2×35=70条腿。而题目中条件为94条腿。现在用一只兔换一只鸡,头数没有变化,腿数由2条鸡腿变成了4条兔腿,也就是增加了2条腿。再重申下,用一只兔换一只鸡,头数不变,腿数增加2条。为了满足题目中94条腿的要求,需要增加94-70=24条腿,也就是要换24÷2=12只兔。由此可得,鸡为35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题解题方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题的解法指导

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 郭应龙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及所反映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一列数或一组图形的特例进行归纳,猜想,找出一般规律,进而列出通用的代数式,称之为规律探究。在历年的中考或学业水平考试中屡见不鲜,频繁考查,考生大都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导致丢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精心验证”。笔者认为:只要善于观察,细心研究,知难而进,就会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一、数式规律探究

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反映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数式规律探究是规律探究问题中的主要部分,解决此类问题注意以下三点:

1.一般地,常用字母n表示正整数,从1开始。 2.在数据中,分清奇偶,记住常用表达式。

正整数…n-1,n,n+1… 奇数…2n-3,2n-1,2n+1,2n+3…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纵观近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今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命题发展的基本趋势为:①在选取命题材料方向,有纯文字材料,也有历史图表与数据混合的材料,形式多样,材料来源十分广泛;②设问由材料的分层设问向综合应用材料的整体设问发展;③答案由按点给分逐渐向分层采意发展,甚至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试题的开放性更加明显,有向问答题形式接近的趋向;④命题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愈益密切。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能够很好的阅读理解材料;2、能比较完整的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3、能够快速的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4、能够明确的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

二、分析设问与整体把握材料

分析设问,借助设问的限定揣摩材料的意思和答题方向,减轻阅读的难度,整体把握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的模式:(1) 根据材料X,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 (X分)(2) 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X分)(3) 综合x材料……谈认识(或者启示等)(X分)

整体把握材料:(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通过以上四种情形看,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各自解题途径和方法:(1)根据材料回答问

高考数学解题思路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武汉-交大力泉 15:32:23

高考数学解题思路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方程组)或不等式模型(方程、不等式等)去解决问题。利用转化思想我们还可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

高考数学解题思路二:数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我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高考数学解题思路三: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精彩。

高考数学解题思路四: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1)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2)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内容摘要: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组成。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审题,寻找证明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

关键词:几何证明 条件 结论 .执因索果 执果索因 辅助线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觉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几何证明,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刚接触,会遇到一些困难。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这里“跌倒了”,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为此,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解题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两部分(即前提和结论)组成。已知条件是几何证明的前提,指题目中用文字和符号直接给出的明确条件,也包括所给图形中暗含的条件。求证指题目要求的经过推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已知条件是题目既定成立的、毋庸置疑而且必然正确的。求证是几何证明题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利用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性质,

相遇问题解题方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6
【bwwdw.com - 博文网】

相遇问题

【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

例1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在距两站中点16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

解:从题中可知客车落后于货车(16×2)千米,

相遇时间为 16×2÷(48-40)=4(小时) 所以两站间的距离为(48+40)×4=352(千米) 列成综合算式(48+40)×[16×2÷(48-40)] =88×4=352(千米)

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352千米。

例2 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解: “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因此总路程为400×2=800

相遇时间=800÷(5+3)=100(秒) 答: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