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学说诞生的标志是哪部作品

“中医温病学说诞生的标志是哪部作品”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医温病学说诞生的标志是哪部作品”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医温病学说诞生的标志是哪部作品”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医温病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编写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为了解决中医学校的教材问题,于1960年3月间在上海召开中医高级教材审查会议期间,组织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等五个中医学院编写一套中医中级教材。并对这套中医中级教材的编写目的、基本内容要求,作了明确的指示。各学院按照指示精神,分头积极进行编写。同年9—10月间各学院先后编成初稿,分发各地中医学院、中医专科学校、中医学校征求意见。经汇集整理后,又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卫生部遂于1961年4—5月间在成都召开了中医中级教材审查会议。在这次会议中,除了有主编单位代表参加外,并有河南、安徽中医学院,苏州、芜湖中医专科学校,重庆、烟台、石家庄、河间、复县、博罗等中医学校,江阴卫生学校,晋江医士学校的代表参加,经反复讨论,修订审定后,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为当前中医学校、卫生学校中医班,中医学徒班的试用教材。

本试用教材,计有:中国医学史中级讲义、语文讲义、内经中级讲义、中药学中级讲义、中医方剂学中级讲义、伤寒论中级讲义、温病学 中级讲义、中医诊断学中级讲义、中医内科学中级讲义、针灸学中级讲义、中医外科学中级讲义,中医伤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妇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儿科学中级讲义、中医

南中医 温病复习大纲重点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总论 绪论

1.温病的性质是 临床学科。

2.朱肱首先提出对伤寒方进行灵活加减;温病学奠基人——刘河间;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 3.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吴又可《瘟疫论》;温病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温热论》。 4.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1.温病的特点:

①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性质属热(有别伤寒),从外感受(有别内伤),各随其气而为诸病; ②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遍快、病情重、证候险恶、伤阴)。 2.温病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 按初起见证分类:新感(风温、秋燥、湿温);伏气(伏暑、春温)。

3.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的关系;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温疫隶属于温病;温毒隶属于温病。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四时温邪主要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卫,初起见肺卫表证;善行速变—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暑热病邪

致病力强—径犯阳明或直入心营和厥阴;伤津耗气—病中易见津气两伤;易挟湿邪(暑

温病学 重点 中医药大学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更多欢迎艾特@大头单行 1

名词解释

1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手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儿琐碎,形如粟米,突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疹褪后常有皮屑脱落。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 起的咦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较一般温病更甚。

4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的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5身热不扬: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6辛开苦降(泄):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理脾胃功能。

7轻法频下:暑湿挟滞胶着肠腑,故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往往需经屡次缓下,再次清利,伏邪殆尽,制剂宜轻,因势利导,不宜峻剂猛攻,即所谓“轻法频下”。

8神志昏蒙: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闭阻心包所致。

9昏聩不语: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似有谵语。多为湿热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点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

成中医大温病学重点整理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一、宋金元时期对温病学创立做出贡献的主要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朝代 宋代 医家 韩祇和 庞安时 朱肱 金代 刘河间 学术观点 变通《伤寒论》治法; 反对墨守经方 创新论 立新法 制新方 概念 元代

二、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做出贡献的主要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医家 吴又可 叶天士 代表著作 《温疫论》 《温热论》 学术成就 开专论温病之先河;立杂气致病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 创卫气营学辩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王安道 病机 治则 六经传受,皆是热証 寒凉为主,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剂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里热自内外达 清泄里热 脱却伤寒 重大转折 意义 初步变革 薛生白 《湿热病篇》 创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証治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论治体系;规范四时温病証治 王孟英 《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理论体系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1.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外感急性热病。 2.新感温病:指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初起多见表热証。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3.伏气温病: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

成中医大温病学重点整理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一、宋金元时期对温病学创立做出贡献的主要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朝代 宋代 医家 韩祇和 庞安时 朱肱 金代 刘河间 学术观点 变通《伤寒论》治法; 反对墨守经方 创新论 立新法 制新方 概念 元代

二、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做出贡献的主要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医家 吴又可 叶天士 代表著作 《温疫论》 《温热论》 学术成就 开专论温病之先河;立杂气致病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 创卫气营学辩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王安道 病机 治则 六经传受,皆是热証 寒凉为主,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剂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里热自内外达 清泄里热 脱却伤寒 重大转折 意义 初步变革 薛生白 《湿热病篇》 创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証治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论治体系;规范四时温病証治 王孟英 《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理论体系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1.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外感急性热病。 2.新感温病:指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初起多见表热証。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3.伏气温病: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

回光返照出自哪部作品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D饺子

2.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A) A景泰蓝 B彩陶C琉璃 D 铜鼎

3.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4.“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 A东海 B西域C南国D中原

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6.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C苏武牧羊D楚汉相争

7.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D行书

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B流求 C东番 D台湾

9.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10.中国第一长洞是:(D)

A王屋山洞B赤城山洞C青城山洞 D双河洞

11.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温病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 2、对象:温病

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

揭示温病的本质 3、任务:

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1)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疠,温病乃作”。 (2)病因: I、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II、感受厉气说 《肘后备急方》 :“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

温病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 2、对象:温病

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

揭示温病的本质 3、任务:

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1)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疠,温病乃作”。 (2)病因: I、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II、感受厉气说 《肘后备急方》 :“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

温病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 2、对象:温病

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

揭示温病的本质 3、任务:

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1)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疠,温病乃作”。 (2)病因: I、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II、感受厉气说 《肘后备急方》 :“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

温病

标签:文库时间:2024-10-02
【bwwdw.com - 博文网】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 2、对象:温病

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

揭示温病的本质 3、任务:

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1)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疠,温病乃作”。 (2)病因: I、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II、感受厉气说 《肘后备急方》 :“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