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113方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令狐采学创作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令狐采学创作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

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伤寒论112方

一、太阳篇

1、桂枝汤方

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2、麻黄汤方

麻黄15g 桂枝10g 炙甘草5g 杏仁10g 3、小青龙汤方

麻黄15g 芍药15g 细辛15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半夏15g 4、大青龙汤方

麻黄3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杏仁5g 生姜15g 大枣8g 石膏30g 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8g 芍药5g 生姜5g 炙甘草5g 麻黄5g 大枣3g 杏仁3g 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8g 芍药8g 麻黄5g 生姜5g 杏仁3g 炙甘草5g 大枣3g 7、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 芍药 麻黄 炙甘草各4g 大枣3g 生姜5g 石膏6g 8、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20g 桂枝15g 芍药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9、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 大枣10g 炮附子15g 10、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炮附子15g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

伤寒论考试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一.从理论和临床上分析:少阳和厥阴主枢机的区别?

少阳主枢有二层含义。一为少阳是人体物质及气机升降的通路; 二为少阳还是人 体物质及气机升降出入动力。 少阳主枢的生理 2 . 1 表里出入之枢 太阳经循于人体之背而主乎表。阳明循人体之前而主乎里, 少阳循人体之侧主乎半表半里. 因此, 少阳之气内可通于阳明之里, 外可连于太阳之表。正如户枢之可开可阖也, 诚如张景岳所说: “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 可出可入如枢机也。” 2 .2 阴阳虚实之枢 “在《伤寒论》中三阳属实, 三阴属虚, 阳气转实转虚之枢亦在少阳, 所以程钟龄在解释半表半里时如是说:“太阳阳明为表, 太阴少阴厥阴为里, 少阳居表里之间, 谓之半表半里。

2 . 3 上下升降之枢 人体气、血、津液以及脏腑气机的升降运动亦以少阳为通路和动力。少阳枢机运转, 气、血、津液上下敷布适宜, 脏腑气机升降如常, 少阳枢机不运, 气、血、津三液上下敷布失宜, 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此外, 少阳主枢还表现在精神调节上。精神的兴奋与抑制必须协调, 协调的关键亦在少阳。枢机通利, 气血平和, 精神舒畅, 反之,会表现出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的病证。 3 少阳主枢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少阳主枢的病理变化就是

伤寒论原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伤寒论》原文_(洁本)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伤寒论》原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抟(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

《伤寒论》柴胡类方及后世衍方浅识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伤寒论》柴胡类方及后世衍方浅识

(20140145 宋鹏飞 中医儿科学)

摘要:柴胡类方在《伤寒论》为少阳经主方,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

对6首柴胡类方的药物组成、药量变化及方证转归做一概述,并对后世医家的衍生化裁方进行初步列举、分类。

关键词:柴胡类方; 方证转归; 衍生方; 合方

柴胡类方源于《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以小柴胡汤为母方,通过药量、药味变化而演化来的一类方剂,包括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共6首方剂。

伤寒少阳证当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邪热;若在此基础上兼阳明腑实,则用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之甘补,加大黄、枳实、芍药即为大柴胡汤;若兼太阳表不解,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即柴胡桂枝汤;若兼太阴里寒,则用小柴胡汤去生姜、半夏、人参、大枣,加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成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是对小柴胡汤治疗不足的一个补充, 即邪重而正气不甚虚弱之时, 当用大柴胡汤治疗。柴胡桂枝汤为治疗少阳兼太阳表证的方剂;柴胡加芒硝汤是治疗少阳兼阳明里实的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兼太阴里虚的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是治疗三阳同病的方剂。

一.各类方中药味、药量的变化

小柴胡汤中各药及药量分别为:

伤寒论重点条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伤寒论重点条文

2

3

6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13

20

26

31

34

35

38

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

82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35

138

146

154

161

163

177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

刘渡舟伤寒论50个常用经方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 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

标签:文库时间:2024-07-08
【bwwdw.com - 博文网】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孙曼之《伤寒论》条文排列有无其内在规律? 前人歧见纷出, 各衷其是 。 此事于《伤寒论》研究,显然有重要意义。为避免逐条分析所造成的篇幅浩繁,本文拟以《伤寒论》六经各篇从六经提纲至“病愈时辰”有关条文,作一剖析,并作出相应的结论,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1.太阳篇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本条为太阳病之脉证定义。为了便于归纳条文,本文对于各篇的脉证,分为本证、感邪证及传变证三种类型。本条即为太阳病本证。本证为六经病的“原型”;本证在感受外邪后所形成的证,则称之为“感邪证”;感邪证发生传变后所形成的证,称为“传变证”。除上条太阳篇本证同时也具有感邪证性质外,其余各篇的本证均属于尚未感邪的、具有相应脏腑病理变化的经病原型,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按:以上两条分别为太阳病感邪证之分类。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