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模糊关系方程的解
“求模糊关系方程的解”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求模糊关系方程的解”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求模糊关系方程的解”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_模糊关系方程的传递解
第20卷 第5期 天 中 学 刊 Vol.20 No.5 2005年10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Oct.2005
∨─∧模糊关系方程的传递解
李东亚,党平安,周厚勇,张冠宇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给出了∨─∧模糊关系方程的传递解的存在条件,讨论了解的范围. 关键词:模糊关系;模糊关系方程;∨─∧模糊方程;传递解 中图分类号:O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5)05-0001-02
模糊关系方程在模糊控制、模糊推理和模糊逻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关于基于∨─∧算子的模糊关系方程A X=B的求解问题,不少学者对模糊数学的这一方向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对∨─∧模糊关系方程的传递解问题进行讨论. 1 准备
a1j
, aj= M anj j=1,,,n. 23L,
设∨(ai∧xi)=B,或
y∈U
u2,L,un}上设A,B,C,X都是有限集U={u1,
的模糊关系,S是连续的s 模,其合成运算规定如下:
z)=∨S(A(x,y),B(y,z)), (AB)(x,
y∈U
其中x,z∈U.该合成关系有以下性质: AB∨C)=AB∨AC; (1) (
AB∧
_模糊关系方程的传递解
第20卷 第5期 天 中 学 刊 Vol.20 No.5 2005年10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Oct.2005
∨─∧模糊关系方程的传递解
李东亚,党平安,周厚勇,张冠宇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给出了∨─∧模糊关系方程的传递解的存在条件,讨论了解的范围. 关键词:模糊关系;模糊关系方程;∨─∧模糊方程;传递解 中图分类号:O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5)05-0001-02
模糊关系方程在模糊控制、模糊推理和模糊逻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关于基于∨─∧算子的模糊关系方程A X=B的求解问题,不少学者对模糊数学的这一方向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对∨─∧模糊关系方程的传递解问题进行讨论. 1 准备
a1j
, aj= M anj j=1,,,n. 23L,
设∨(ai∧xi)=B,或
y∈U
u2,L,un}上设A,B,C,X都是有限集U={u1,
的模糊关系,S是连续的s 模,其合成运算规定如下:
z)=∨S(A(x,y),B(y,z)), (AB)(x,
y∈U
其中x,z∈U.该合成关系有以下性质: AB∨C)=AB∨AC; (1) (
AB∧
求不定方程整数解的常用方法
求不定方程整数解的常用方法
摘要:不定方程,是指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且未知数受到某些限制的方程或方程组.因此,要求一个不定方程的全部的解,是相当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或不现实的.本文利用变量替换、未知数之间的关系、韦达定理、整除性、求根公式、判别式、因式分解等有关理论,求得一类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给出了常用的不定方程的解法,分别为分离整数法、辗转相除法、不等式估值法、逐渐减小系数法、分离常数项的方法、奇偶性分析法、换元法、构造法、配方法、韦达定理、整除性分析法、利用求根公式、判别式、因式分解法等等.
关键字:不定方程;整数解;整除性
1引言
不定方程是数论的一个分支,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与其他数学领域有密切联系,是数论中的重要的、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我国对不定方程的研究以延续了数千年,“百钱百鸡问题”等一直流传至今,“物不知其数”的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学习不定方程,不仅可以拓宽数学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的解题技能.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迅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因此对于初等数论的一般方法、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做题讲究
matlab模糊综合评价求隶属矩阵
clear clc
s=[0 0 0 0 0 0 35 50 2 40 50 160 75 150 4 80 150 200 115 250 14 180 475 300 150 350 24 280 800 400 250 420 36 565 1600 800 ];
x=input('请输入浓度值:') ];
for i=1:6 for j=1
if x(i)
elseif s(j,i)<=x(i)&&x(i)<=s(j+1,i)
r(j,i)=(s(j+1,i)-x(i))/(s(j+1,i)-s(j,i)) else
r(j,i)=0 end end
for j=2:4
if s(j-1,i)<=x(i)&&x(i)<=s(j,i)
r(j,i)=(x(i)-s(j-1,i))/(s(j,i)-s(j-1,i)) elseif s(j,i)<=x(i)&&x(i)<=s(j+1,i) r(j,i)=(s(j+1,i)-x(i))/(s(j+1,i)-s(j,i)) else
r(j,i)=0 end end for j=5
if x(i)>s(j,i) r(j,
二分法和割线法求非线性方程的解
用二分法和割线法求非线性方程cos(x??01?sin?)d??0在[2,3]中
的解,使误差不超过10?4, 可按如下方法进行:()用区间法确定一个包含解的小区间;1(2)用割线法求该方程在此区间中的根。
主程序为:
%计算方法上机第八题 clc;clear; syms x a f
f=cos(x*sin(a)); %定义积分函数
t1=0;t2=pi;l1=2;l2=3;e1=10^-5;e2=10^-4;e3=10^-3; f1=subs(f,x,l1);f2=subs(f,x,l2);
s1=romberg(t1,t2,f1,e1); %调用Romberg积分函数 s2=romberg(t1,t2,f2,e1); if s1*s2>0
disp('There is no root in the range of [2,3].'); else
while (l2-l1)>e3 %二分法确定包含解的小区间 l3=(l1+l2)/2; f3=subs(f,x,l3);
s3=romberg(t1,t2,f3,e1); if s1*s3<0
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高考数学专题: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张昕
陕西省潼关县潼关高级中学 714399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除了考查考生对曲线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因此要分析轨迹的动点和已知条件的内在联系,选择最便于反映这种联系的形式建立等式.其常见方法如下: (1) 直接法:直接法就是将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或者等量关系,直
接坐标化,列出等式化简即得动点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就称为直接法,直接法求轨迹经常要联系平面图形的性质.
(2) 定义法: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如椭圆、
双曲线、抛物线、圆等),可以设出其标准方程,然后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为定义法,利用定义法求方程要善于抓住曲线的定义特征.
(3) 代入法: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通过转换而求动点的轨迹
方程.这就叫代入法.
(4) 参数法:若动点的坐标(x,y)中的x,y分别随另一变量的
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以这个变量为参数,建立轨迹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来求轨迹方程.
(5) 几何法:根据曲线的某种几何性质和特征,通过推理列
求轨迹方程的十种技法
篇一:高中数学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轨迹方程的探求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之一。学生解这类问题时,不善于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动辄就是罗列一大堆的坐标关系,进行无目的大运动量运算,致使不少学生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很有帮助。本文通过典型例子阐述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法。 1.直接法
根据已知条件及一些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公式等,直接列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轨迹方程。
例1.已知线段AB?6,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4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9
解: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则A(?3,0),B(3,0),设点M的坐标为(x,y),则直线AM的斜率kAM?
yy(x??3),直线BM的斜率kAM?(x?3) 由已知有x?3x?3
yy4
??(x??3) x?3x?39
x2y2
化简,整理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1(x??3)
94
练习:1.平面内动点P到点F(10,0)的距离与到直线x?4的距离之比为2,
求轨迹方程的十种技法
篇一:高中数学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轨迹方程的探求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之一。学生解这类问题时,不善于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动辄就是罗列一大堆的坐标关系,进行无目的大运动量运算,致使不少学生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很有帮助。本文通过典型例子阐述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法。 1.直接法
根据已知条件及一些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公式等,直接列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轨迹方程。
例1.已知线段AB?6,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4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9
解: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则A(?3,0),B(3,0),设点M的坐标为(x,y),则直线AM的斜率kAM?
yy(x??3),直线BM的斜率kAM?(x?3) 由已知有x?3x?3
yy4
??(x??3) x?3x?39
x2y2
化简,整理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1(x??3)
94
练习:1.平面内动点P到点F(10,0)的距离与到直线x?4的距离之比为2,
关于求圆锥曲线方程的方法
关于求圆锥曲线方程的方法 重难点归纳
一般求已知曲线类型的曲线方程问题,可采用“先定形,后定式,再定量”的步骤
定形——指的是二次曲线的焦点位置与对称轴的位置
定式——根据“形”设方程的形式,注意曲线系方程的应用,如当椭圆的焦点不确定在哪个坐标轴上时,可设方程为mx2+ny2=1(m>0,n>0)
定量——由题设中的条件找到“式”中特定系数的等量关系,通过解方程得到量的大小
C'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18 m C 例1某电厂冷却塔的外形是如图所示的双曲线的一部
20 m 分,绕其中轴(即双曲线的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其中A、A' 14 m A A′是双曲线的顶点,C、C′是冷却塔上口直径的两个端
点,B、B′是下底直径的两个端点,已知AA′=14 m,CC′=18 m,BB′=22 m,塔高20 m 建立坐标系并写出22 m B B' 该双曲线方程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建立曲线方程和解方程组的基础知识,考查应用所学积分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待定系数法求曲线方程;点在曲线上,点的坐标适合方程;积分法求体积
错解分析 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技巧与方法
高一数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 精品
课题: $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
似解的常用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并了解
这一数学思想,为学习算法做准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算
法的思想等数学思想,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
教学重点: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利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对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算法理解。 教学关键:搞清楚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1:
今年夏天的8号台风“桑美”刮走我县91.3亿,大部分乡镇全部受淹,相信 我们还记忆犹新。那么假如在某台风夜里,某水库闸房到抗台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是一条10km长的线路,大约有199根电线杆,想一想,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怎样工作可以最合理最快的找出故障所在?
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鼓励学生讨论、合作,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水库 25根 问题2:
指挥部 50根 100根 在上一节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