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1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单选)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多选)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平均分配制度。
(多选)奴隶制度形成的条件有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所形成的家庭经济的产生、奴隶劳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对立。
(简答)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进化。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专题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
1、1956—1978年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78—1992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 3、1992年至今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1956--1978)
(1)建立原因:中国国情(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落后)的影响;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 (2)典型特征:
①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国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 ③决策权的高度集中 ④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 (3)评价: 进步性:①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 ;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较为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③使广大劳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
局限性:抑制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后期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
认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虽然随着计划经济弊端的暴露,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我们仍然要肯定当时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取得
经济体制改革
篇一: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篇二: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8 岳麓版必修2
- 1 -
- 2 -
- 3 -
篇三: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设计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内容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
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能力提升练:专题突破练2 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制度 -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专题突破练(二) 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制度——经
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选择题
1.2017年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地之年。目前,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垄断领域已选择了七家企业或项目开展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有望最先在销售端和新增板块引入社会资本参股或合营。这些举措( )
①能够有效增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 ③取消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门槛,破除了垄断 ④有利于实现国有经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挥主导作用,①表述错误;③中“取消了……破除了……”说法不准确;②④正确说明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2.机器换人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实现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一举措使用工的天平进一步向技能型人才倾斜。不考虑其他因素,能正确反映这种变动对技术人才市场带来的传导效应是( )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实质上是考查价格变动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解读题目
斯诺制度变迁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 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课程名称:经济学名著选读
论文题目: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的市 场经济体制建设
摘 要:制度的变迁是经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什么是制度,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对经济增长是如何产生影响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变迁而来?变迁的过程中产生哪些弊端需要解决?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斯诺制度变迁理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一,斯诺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这些博弈规则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三部分构成。
诺斯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的。
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就是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超然中学历史学案 超越自我 奋斗拼搏 编写:王炳杰 审核:台召红 2012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考 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 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整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1)背景?②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
?? 济形势。
①农业:实行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
(2)内容?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①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3)评价?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公共投资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公共投资
在日常生活中,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得预期收益,投入一定量的资本进而不断转化为资产的经济活动。在社会投资参与者中,参照投资主体不同,可以将社会投资分为政府部门的公共投资和非政府部门的私人投资。而政府部门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政府公共投资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以私人投资为主,政府公共投资比重相对缩小,但仍是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第二,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到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地位。第三,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化的投资在中国形成,中国政府认识到企业才是市场的基本投资主体,而政府应逐渐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只从事提供公共物品的投资,我国才有了公共投资的概念。1998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明确政
浅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浅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三是提供某些公共产品;四是进行一些必政府职能
【文章摘要】
本文通过剖析计划经济体制,找出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介入经济活动
的原因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具
有层层审批、相互牵制的官僚制度的典
型特征。并结合市场经济体制,探讨了从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
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关键词】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政府职能
当前,国内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广为
流传,那就是把“计划”一词完全贬义化。
有些人主张什么都应该市场化,根本不需
要计划,不需要宏观调控,这种过度摒弃
计划的泛市场化观念,很不正常,也是错
误的。政府不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是有条件
的。只有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才有可能不
介入具体经济活动;只有在私有产权的情
况下,政府才有可能不介入具体经济活
动。如果搞公有制、搞国有经济,那么行
政审批、政企不分就少不得,政府就不能
不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政府职能就不能根
本转变。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问题
传统上,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为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经
济体制的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
职能的性质和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
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
山东省优秀教案汇编,大部分是高三历史复习教案。
课时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枣庄一中新校 2010级高三历史组 郭明
课标阐述: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
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②新经济政策的
特点③斯大林模式的特点③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苏联建立的以斯大林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另一条重要
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这条道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复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史
为鉴,以现代化史观为视角,客观、全面的审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从而充分认识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曲折性,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方向。
一、《调整意见中》关于本专题内容阐述如下(★为选讲内容)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
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质量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列宁在办公室接见上访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征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2.“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
A.推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3.《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4.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