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虎克和罗伯特虎克
“列文虎克和罗伯特虎克”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列文虎克和罗伯特虎克”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列文虎克和罗伯特虎克”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列文虎克
篇一:发现微生物的列文虎克
发现微生物的列文虎克
一滴普通的雨水放到显微镜下,就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小支物”(微生物)生活着。第一个揭开这个惊奇世界秘密的,是17世纪最著名的显微镜子专家──列文虎克(1632—1723)。
列文虎克出生于荷兰的德尔夫特,因为家境贫寒,16岁便离开学校当了学徒。在好奇心驱使下,列文虎克把工余时间都用来研究、磨制、装配玻璃透镜。在他看来,通过各种凹凸透镜观察世界简直是一种享受。
开始,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干草浸剂,惊奇地发现一些从未见过的“小虫子”在不停地蠕动。他把这些“小虫子”叫作“微动物”,这就是首次被人类发现的微生物。列文虎克认为自己发现了新的未知世界,就把这一消息公诸于众。此后,每当他在这一领域有所收获,写信报告当时世界最著名的科学研究管理机构──英国皇家学会。1677年,他报告自己观察到狗和人的精子;1680年,他报告发现了酵母里含有球形的小颗料(即酵母菌)。为了表彰和鼓励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他为会员,一个小学徒终于成了著名科学家。
从此列文虎克工作更勤奋了,成果也不断产生。1684年,他通过观察血液,准确地描述了血红细胞。1702年,他在观察轮虫时,偶然发现雨水中有微生
列文虎克的资料
篇一: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的开拓者,生卒均于代尔夫特。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他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主要成就: 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
中文名: 列文虎克
外文名: Leeuwenhoek
国籍: 荷兰
出生地: 代尔夫特
出生日期: 1632年10月24日 逝世日期: 1723年8月30日 职业: 生物学家,显微镜学家 首次发现微生物 主要成就: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 流
目录
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生卒均于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代尔夫特自营绸布。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且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他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事迹
他对于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非常有兴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
和
千
克
说
课
稿
:丽丽
学号:140804116
班级:14级初等教育班页脚
《克和千克》说课稿
单位:学院丽丽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学院2014级初等教育班,我说课的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
和
千
克
说
课
稿
:丽丽
学号:140804116
班级:14级初等教育班页脚
《克和千克》说课稿
单位:学院丽丽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学院2014级初等教育班,我说课的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学案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养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3、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学习难点: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 1.看一看:认真阅读数学书85-87页。
2.画一画:你认为重要的地方,请画一画。
3. 想一想:克和千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4.记一记: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千克等于多少克?
自学检测: 一、填空
1.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 或 作单位。 2.1千克=( )克。
3.1个2分硬币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8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公开课教案 - 1
克和千克
孔德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0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确定向导
1、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东西吗?
瞧!晓东、小丽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东西呢!(课件展示,特别呈现5千克、110克)。
2、 请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桶洗衣液:5千克,一包饼干:110克
师: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千克和克是用来计量什么单位的呢? 生:……
师:对呀! 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克(g) 千克(kg))。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 首页 - 天河部落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指导: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室 肖芳玲
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小学 夏艳蓉
作者: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小学 汪 屹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 学 设 计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 月 日) 创设情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暑假结束了,同学们在假期里都做了些什么?看来同学们都有 不少的收获,有 4 位小朋友也有一些收获,(出示情景图,找学 生读有关信息) 师:看完信息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逐层探究, 二、 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初步体验 1 克有多重。 1、学生猜测、估计、交流 1 克有多重。 2、师:我们不能只用猜测的方法确定物体的重量,有没有什么好 的方法能准确的测量物体的重量?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介绍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 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 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实际测量物体的重量 师指导,小组合作测量一枚 2 分硬币的重量。 得出结论:一枚 2 分硬币重 1 克。 4、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 师: 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表示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5、学生举例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重量
兰克
在?如实直书?这一口号的指引下,历史学家们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强调历史学的客观性,相信历史学也可以成为一门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因此,兰克所代表的传统史学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代表着19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兰克看来,历史著作的基础是史料;史料的准确无误得到了保证,也就保证了历史著作的真实性。他把各种历史事实看做是独立于史家的主观意识之外,只是简单地 出自那里,等待人们来收
集分类描述和解释;史家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能够获取这些历史事实。
历史学家除了要不遗余力的搜集挖掘史料,不仅是回忆录、日记、信函、外交报告、见证者的原初叙述等材料,还要对不同版本或同时代不同著作进行校勘,了解史料提供者的个人性格、人品学风、治史能力所处历史环境及其地位等多方面因素,以此来考订史料的真伪。他坚信用这种外证内证相结合的方法考证史料,通过语法体例等史料表现形式判别史料,就能形成对史料的正确 认识。这是兰克留给世人的最大史学财富。
虽然兰克多次强调历史撰述要如实直书,但这远不是兰克思想的全部。兰克的史料考证方法以及消除自我的撰述方式是其确立历史学的科学性的法宝。他把历史看做是没有被完全理解的神意的显现,所有的时代
吨和千克的换算
年级数学导学案(第 册)
备课组 课 型 学习内容 三四数学 新授 吨和千克的换算 主备人 备课时间 马乐 审核人 上课时间 页码 杨树国 P12-13 1.进一步感知和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培养学生比较、推理、估计、探索、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直觉思学习目标 维。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成功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案(知识线) 一、 轻松起步 昨天我们认识了吨,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吨吗? 二、快乐课堂 (一)吨与千克的化聚。 1吨=( )千克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二)试一试 3500千克=( )吨( )千克 1千克20克=( )克 3400克=( )千克( )克 8吨9千克=( )千克 (三)简单的换算 2700千克–700千克=( )吨 1吨–600千克=( )千克 1吨—500千克=( )千克 5000千克+3吨=( )吨 3400千克—400千克=( )吨 4吨100千克